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
注釋:
1[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奇樹,即嘉美的樹木;華滋,華,開花,滋,繁盛。
2[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榮,即華,二者略有不同,木本植物開的叫「華」,草本植物開的叫「榮」,也可通用。遺,贈。
3[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馨香,香氣;致,送達。
4[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貢,一作「貴」,何足珍貴、獻。
賞析:
本詩與前面我們說的〈涉江采芙蓉〉可以看作是一副對篇,都是十九首中最短的。
而內容上我們也可以與上一篇〈冉冉孤生竹〉做個對照,上篇是用很多比喻手法,本詩則全部用起興的手法。
可分兩個層面來看。
首先是前四句,是第一個層次,描繪了所在的場景。
庭院中那棵美好的樹木,入春後抽出了嫩芽、漸漸發出了綠葉。不久,開花了,少婦攀拉著枝條摘了其中一朵盛開的花,想要送給所思念的人。
迄今都是客觀場面的敘述,在美好春天的襯托下,閨中的少婦,本詩的主角,摘下了一朵花。
後四句是另一個層次,上一聯做了一個轉折,引到最後兩句詩主人的心情,將客觀導入主觀。
將花摘了下來,直至花香充盈了整個袖子。但是與所思之人相隔路遠,是送不過去的。罷了,這東西哪有什麼好珍貴的呢?也只是有感於,分離,原來已經這麼長一段時間了。
雖然本詩的寫作並不是一個動態的描寫,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她的畫面性。加上這個時代社會背景的陪襯,更能理解詩中女主人公的心情。
古代社會動盪時,男子可能遊宦他鄉,或許會有不得志、思鄉的心情,但是至少人是自由的,可以有比較多的經歷。
相反地,古代的女子只能關在家裡,等候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回來的丈夫。所以他們所能見到的範圍是很狹隘的,不能夠有很豐富的經歷。唯一能夠感受到的,也就只有四季、氣候的變化。他們跟外界沒有任何接觸,只能一天天、一月月、甚至一年年守在自己的小院中,早也想晚也想朝思暮想胡思亂想,自我煎熬、凌遲自己的心靈。
因此,從本詩來看,女子這樣的心情是很明顯的。
如果她不過是偶爾偶爾看到這個樹,發現他居然發葉子了、開花了,可能會頓然一驚,然後覺得時光流逝的真快。
但是,她卻是天天都只能守在這個小庭院中,所以對於這棵樹每天每天細微的變化都看在眼裡,眼看著它冒出葉子了,眼看著它開花了,眼看著花開繁盛,也預知著自己也將眼看著這樹花殘破凋零。
這樣一來,更能感覺少婦這種無盡頭的等待是度日如年的。另外,這樹花也就像她的生命一樣,會在不知不覺間展露青春、又紅顏老去。
這心境,是很苦的。
本詩的另一個欣賞點,在於「馨香盈懷袖」這個轉折性的句子。
前面四句,把庭中這棵奇樹塑造地很美好,當然開的花也是很好的,女子守著它開花,忍不住向前摘了一朵。
這邊反映了第一個,就是一種對於美好的喜愛與追求,這是千古同一的、共同的情感。
另外就是,少婦之所以摘了這花,出自一種「將以遺所思」的心情。因為日日夜夜思念著丈夫成了一種反射,看到這花忍不住就會覺得想要讓丈夫也能看到。這出自一種反射的內心中的愛,也是一種溫柔。
可是,她把花摘下來之後,卻可能愣了很久。她想到,這花即使想要寄出去,也是路太遙遠太漫長、送不到的。對著這花,她的離別之感自然更加觸發,只能「久久的癡癡的執花在手,任它香滿懷袖而無可奈何」(朱自清語)。
因此,這女子也只能貶抑這樹這花,說「此物何足貴」。
一是一種「美景良辰虛設」的感傷,一是一種對自己的哀傷懊惱和自憐。
因為自己日日見到這樹每天的成長變化,現在樹開花了,丈夫仍然沒有回來,即使花開再美,也是徒然奈何。
若我們以這花與女子自身結合、將花做女子的意象的話,也可以說女子對於自己「坐愁紅顏老」的一種遷怒。
不過本詩與上一篇〈冉冉孤生竹〉不太一樣,因為上篇的確有使用植物的比喻,本篇只是一種意念的引發,所以也不能說本詩女子有將自己比喻為樹、為花。
而我們說貶抑也不是真貶抑,這句貶也不過是為了帶出後面揚的一句「但感別經時」,這才是整首詩相思的主題所在。
另外,本詩也可以與〈涉江采芙蓉〉那一篇比較,同樣是採花,本詩很明白是思婦、女主人公採了這花。
〈涉江采芙蓉〉末聯「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是整篇哀嘆的重心,芙蓉花在詩中作用還不是那麼大。
本詩末聯「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還沒有那麼絕望,庭樹繁花的香氣則是盈滿全詩。
同樣是以花來寄託感情,本篇女子從這花的成長過程和開花的這棵樹都有仔細的刻畫,展現了思婦在別離歲月中經常懷念對方的心情,就與〈涉江采芙蓉〉同中有異,各有偏重。
我個人很喜歡這首詩,喜歡這詩中那種痴痴等待的感情。
同樣是分離的相思,本詩但云離別之久,而保留了那哀傷的控訴,溫柔含蓄,卻還帶著希望。
參考資料: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