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夏天,我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出生。媽媽說,幫她接生的女醫生是外國人,卻會說很流利的台語。
當時,爸媽跟爺爺、奶奶、姑姑們和叔叔,一大家子住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租來的房子。媽媽是回到彰化的外婆家待產和坐月子。
我是第二胎,媽媽剛生下我,還沒離開醫院,奶奶說:「第一胎已經是女兒了,這一個,看醫院裡有沒有人要換,我們換個兒子回家。」
媽媽說她才不願意換呢。不過說真的,當時根本沒有人願意交換吧?
姊姊的名字是爸爸取的。我出生後,爸爸決定把取名字的任務禮讓給媽媽,媽媽幫我取名為「陳嘉玲」。
是的,經過47年之後,竟然跟2019年爆紅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的「陳嘉玲」撞名了。劇中的陳嘉玲39歲,要叫我「姊姊」呢!
沒有想到,2021年本土covid-19疫情來襲之後,全台灣人每天都期盼著、祈禱著「+0」快快到來,「嘉玲」成了大家最愛的名字!
媽媽會回到彰化娘家生產和坐月子,是有原因的。11、12歲懂事之後,從媽媽點點滴滴的描述,我漸漸拼湊出當年的時空背景。
簡單的說,爺爺奶奶家經濟一直很不好,人口又多,媽媽從結婚以來,不但要辛苦操勞家務,而且還長期都吃不飽。
媽媽說,她懷我們姊弟三胎,胎兒愈來愈小。即使到生產前,媽媽晚上睡覺躺下來,肚子就整個平坦了,完全不像孕婦。
也因此,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造成了童年體弱多病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