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畫是巴洛克時期我喜歡!」「我還是更喜歡洛可可藝術一點......」曾經在展覽中或是在美術館聽見這樣的對話嗎?或是在教科書上看到巴洛克和洛可可,卻根本沒有搞懂過他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今天就用最簡單的配方公式,讓你一次搞懂巴洛克與洛可可到底有甚麼不同!
「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於西班牙、葡萄牙,形容走了形或形狀古怪的珍珠。大概是這個時期的藝術也有點走形或形狀古怪吧,所以就變成了這個時期藝術的代名詞。
相較而言,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更關注現實與人文,在藝術技法上也有突出的寫實特徵。而巴洛克時期的繪畫,往往選取一則故事中最富戲劇性的場面,強調角色的動作。巴洛克藝術超越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的追求和諧的準則,「奔放、華 麗、動感、宏偉」,成為巴洛克藝術的代名詞。
很多巴洛克時期的畫作都會營造出一個神聖的自然環境,選材也大多來源於古希臘神話。藝術家藉神話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力圖將情感置於富有戲劇性的場景之中。
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善於用光。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品畫面看起來像是在室內打了一束強烈的光。宛如舞台燈光的效果,這種用光方式也增添了場景的戲劇性。
在這一時期,教會為了應對宗教改革,改變了之前古板、嚴肅、理性的風格,轉而以奔放、華麗、動感、宏偉的藝術風格來宣傳自己。這種在歐洲傳播開來的藝術風格,就是巴洛克風格。
有人說「巴洛克一『發瘋』就變成了洛可可」,可見洛可可是一種更為誇張的藝術 風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將凡爾賽宮的外部裝修得富麗堂皇,使其成為巴洛克建築的傑作。到了路易十五時期,龐巴度夫人 (Madame de Pompadour)又對宮殿的內部進行了奢華、繁複的裝修改造,貝殼狀捲曲的裝飾紋樣開始盛行,宮廷高雅之風席捲歐洲,逐漸形成了洛可可風格。
其實洛可可藝術在法國只存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但沒有洛可可藝術就不會產生後來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瞭解藝術史還是要有些系統思維,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時間雖短,影響可能卻很大!
上圖是洛可可風格藝術家華鐸最著名的作品,描繪了貴族男女等待著向西塞瑞亞島出發的場景。西塞瑞亞島是希臘神話的一個象徵愛情和歡樂的島嶼,傳說愛神維納斯就住在那裡。
在華鐸之前,除了少數靜物畫、風景畫、肖像畫以外,大多數繪畫是以宗教為主題的,這些作品一般都以故事作為支撐,如果不瞭解背後的故事,也就感受不到畫家想要表達的思想。但在華鐸的作品中,他打破了這種線性劇情的形式,創造性地以畫面感取代故事性,你不需要太關注畫面裡有誰,他們是什麼性格,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單純地感受畫面裡輕鬆、愉悅的氛圍就好。這種「遊樂畫」的題材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新穎的概念,體現出當時的歐洲貴族並不關注信仰和國家大事,而是嚮往愛情,嚮往時髦和娛樂的生活。
當時社會上的奢靡享樂之風投射到藝術上,形成了洛可可風格。在洛可可風格的作品中, 我們常常能看到帶有異域情調的創作元素,這是因為當時的很多藝術家都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這樣說明是不是超簡單易懂的~!印象派VS後印象派、表現主義到底是什麼等等,也都可以在書裡找到答案喔~超適合覺得藝術史很難記的同學,或是想要快速搞懂藝術流派的你!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龍念南, Color爽 《西洋美術欣賞,有配方:面對藝術大山,這本最簡單。給藝術小白的模組配方,拆解規律,比對、提示、畫重點,秒懂流派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