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後感《芭比(Barbie)》:所以去掉下面之後,我們還需要再爭些什麼嗎?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20230811

20230816

 

    媽咧我連google芭比歷史,手機網頁都會變成粉紅煙花。

    開頭五分鐘,太空漫遊式的啟發,高聳的「標準」女人重新刷新女孩對自身未來的憧憬。那是開拓、是未曾有過的其他選擇。芭比、女孩與女人,從此形成雞生蛋蛋生雞的起源迴圈,彼此相生,很不幸的,某部分也相剋。

女人哪,何苦為難彼此?

 

「紅膠囊藍膠囊,高跟鞋或平底拖?」

    「當芭比娃娃思考死亡」,以科幻層面而言,可能是種族的升階質變?與A.I.的自我進化有著異曲同工。

    兩個世界有許多彼此鏡射之處,現實社會正經八百的偽裝下的處處是荒誕。現實男尊女卑,幻想女尊男卑,女人身形啟迪了女孩的視界,但掌握這個身形的是男人把控的世界。

    母女都帶出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女兒以叛逆舉止體現厭女思維對世代的影響,母親那連珠炮似的質問,提出了生於女性軀殼身在當今社會、理想與現實的兩難之處,令陷入父權洗腦的芭比們茅塞頓開,也與女性觀眾們共情:身為女人何其無辜?

    多少新聞報導或八卦消息將「整容過度」、「人間芭比」、「後悔莫及」,一類關鍵詞的奇聞軼事血淋淋扒開來吸引眼球。這些資訊清楚地強調—他人有多麼「奇怪」、讀者自己有多麼「正常」,甚至暗示:對方不是跟你一樣的「人類」。這種優越感將彼此拉開一個能安心傷害對方的安全距離。

人與不死的造物,只有思考與否的差異嗎?

 

    芭比一貫的美好日子突然摻入了莫非定律的攪和,她從未知曉任何比夢幻屋更沉重的事物,直到她開始思考死亡、扁平足與橘皮。人性美醜的感召在現實的衝撞當中降臨,人偶體會到感動、迷惘、衝動、矛盾、無助、掙扎、選擇,身在人世的痛與美。最後試圖衝破框架、鼓起勇氣接受生命種種令人不安的變化,承諾要成為人類。

    從思考死亡、生出橘皮,到如同母親般安撫肯尼、回答說不知道自己的結果是什麼。這是個從無機物轉化成人的過程,也可能是女孩轉變為女人,面臨內在動盪與內在失控的青春期。

    覺察伴隨煩惱,知道越多、越「接地氣」,就越痛苦、越是失去自己,就像童年的逝去一樣,總有一天你會疏於幫她打扮,因為人生繼續往前了、已經無暇他顧了。

    於是怪芭比伴隨你的叛逆期到來,她的任務是為你受罪,等到她再也什麼都挺不住時,你會待她像黑歷史一樣、在搬家時將她清運掉。就像不合時宜的幼稚觀念,那些也是曾經的自己,她其實並不會消失。

 

「C位」

    片中有著不俗的歌舞元素妝點,雷恩葛斯林的歌舞功底是有目共睹的,當年那首《City of Stars》至今不知唱醉多少人。這裡女性不再唱歌招引小動物,反而是肯尼、芭比背後的那個肯尼,承擔這個位置,儘管歌詞很蠢,但又不可否認的真摯,唱著唱著就像《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插入一段唐突的,尬舞。和不知該說是哥們還是分身的、同名的肯尼們一起,默契非凡。非常有趣,我很享受。

    肯尼看起來是那樣的「簡單」,但在那句:「現在你感覺如何了?」瞬間將我的笑容冰凍住。當肯尼將剝奪他人對自我存在價值的—父權,帶入了幻想世界,使兩方趨近,故事劇情向一則預言般,揭示這樣單方面剝奪的社會必將動盪。

    總說著以和為貴,但人類彼此之間種種不共戴天,誰不想以正義之名求個以牙還牙?光說女性V.S.男性,戴普V.S.赫德。掠奪、屠殺、踐踏、羞辱、支配,每天世界都不知本該要毀滅多少次?這些冤冤相報的心情,使所有接觸敏感議題的談話以一步之差轉為爭端,讓「我想要被看見」變成「我要不計一切代價被看見」。

    肯尼是率先展現身份認同焦慮的,他還更早一步的試過加入現實社會、拋下無法令他也快樂的夢幻國度,對他而言,那裏才是令他翻不過身的現實社會。

    若父權只是男性征服奴役女性的邪惡大計,而將父權置換為女拳是唯一解方。怕是只會使女巫之槌變成男巫之槌,又回到同樣的問題:身為男人何其無辜?這只是轉換壓迫的對象而已,不是進步。

    不論性別,舉凡人類都會有的身份認同問題,對抗父權是男女共同的課題,男性的生存壓力並不比女性少或輕鬆,肯尼一開始的待遇已經顯示了,就算將社會移交給女性掌權,世界也未必大同。一方的集權意味著另一方的妥協,總有人因自己與他人的異同而受壓迫之苦。

 

「自定義:典型的美與無限的你自己」

    她代表未來、代表理想、代表女兒身的無限可能,你在長個子的同時,她也沒閒下來、考取了各式專業執照,上天下地。她是任你塑造的女兒,也是領你向前走的母親。

所以她所身為的「女人」是什麼?

   現實對女性價值地位的質疑,藉由肯尼與父權、依附與被依附的男人,影射出來:

「沒有你我是什麼?」

「我必須是什麼才值得存在?」

「是定義或選擇?」

「要付出什麼才能定義自己、讓自己有意義的存在?」

「女人就是美,男人必須MAN」

「那失去了令人愛不釋手的美貌的芭比娃娃是什麼?」

「沒有被愛的理由的『我』又是什麼?」

 

     扁平足接觸了表象,而肯尼帶她深入真實世界的核心。芭比不再美得無憂無慮,哭得宛如天崩地裂。她的美必須依附在他人的贊同上,必須擁有外在的、經濟的、名聲的美好,與單純如白紙的內在,才足夠美麗。那是半世紀來的營銷廣告的有效洗腦。人偶僵硬地坐下、和人一樣躺地上擺爛,簡直是薛丁格的疊加態,介於人偶與人類之間,也好似許多以芭比為美麗標竿的人,為尋得美貌苦苦掙扎的樣子。

    前往婦產科,繼承露絲女兒之名而不是小說中的設定名,因為那並不真的存在,而她希望「存在」。這是個找出自我定義的實質行動,圍繞著「我是什麼?」再一次強烈提問。

我感覺這段是一杆嘲諷的回馬槍。人偶該如何能成為人呢?這就是皮諾丘的範疇了。

 

    人或許一生都在與自我懷疑拉扯奮鬥。

    清朝太監是不是男人?因病切除乳房與子宮的還是不是女人?性別定義越來越多元,也許有天會多到十根手指都數不過來。但你不必須要擁有什麼才夠格成為自己。但即使沒有小妹妹或小弟弟,一見到那掂著腳尖永不抹滅的微笑,與頂著燦燦金髮的八塊腹肌,你便知道芭比就是芭比、肯尼就是肯尼。

    所以去掉下面之後,我們還需要再爭些什麼嗎?

    男女跟美醜不是唯一的自我認同,更不該作為派系鬥爭的分界線。我們有共同的問題需要攜手面對。

    芭比娃娃與女孩們,受困似的在成長發展的路上彼此牽制。

    自1959年問世以來,遭受過各種不同的譏諷,例如歌曲、新聞、影視戲劇、辛普森家族。片尾甚至選用《Barbie Girl》這首歌,將多年無奈自嘲灌注在這首需要特意發揮才華譜寫成的嘲笑。在半世紀來各種爭取名譽的官司中,代表芭比的美泰爾卻鮮少勝訴,你看芭比這個只能願打願挨的宿命,她為服務人類出生,為成為人類放棄過往的安穩美好,不正是個陸地上的人魚童話嗎?

    但芭比形象意味的應該是什麼?她模擬真實社會的各種身分型態,再再顯示出她是嚮往著現實世界,而非由我們去嚮往她的模樣

夢不落之國的王座,不屬於芭比、肯尼,而屬於現實世界的人,人才有作夢與造夢的力量。

    現實與幻想對彼此的影響力是同等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例子,然而代表現實幻境的電影加上一代偶像標竿的芭比,你就知道那個金髮女郎在大螢幕的甜美笑容,承滿載了多少製片方不可忽視的驚人野心。

    瑪格羅比完美地詮釋了芭比娃娃作為曾經的女孩偶像,那種難以言喻的、恰到好處的,完美。而當過車手、殺手、樂手、太空人的雷恩葛斯林也使出物理層面的渾身解數,強力的、近乎飢渴哀求的,為這個大女主背後的小男人發聲。

 

    我聽到了,相信大家都聽到了。

9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電影觀後感《奧本海默》:偉大原子彈研發者內心的矛盾《奧本海默》故事描述奧本海默研製原子彈過程,導演諾蘭把部分焦點擺在主角的內心矛盾,研製原子彈成功看似光榮的事情,但卻自喻為「死神」,投放在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造成的死傷,奧本海默覺得自己雙手沾滿鮮血。
Thumbnail
avatar
林純魚
2023-08-14
電影觀後感《藍色巨星》:你敢與天才、菜鳥組隊嗎?他在故事鋪成裡是配角,彈鋼琴14年經歷,聽著宮成大(主角)三年苦練薩克斯風的樂曲,他可用尖酸又難聽字眼來點評論大,但克服自己的嫉妒心,做了另一個選擇與大組隊,並花心思、時間與大磨合。 大的室友俊二受到音樂的召喚投入爵士鼓,而最後雪祈也接受了他成為樂團的一員。
Thumbnail
avatar
林純魚
2023-07-12
電影觀後感《藍色巨星》:看似三類人,其實每個人都具備這三種特質...資質跟資歷完全不平等的三個人,願意放下一點自己的不安全感轉換成對對方的信任,在爵士音樂圈捲起一道龍捲風~ 每個人都同時存在這樣的三個特質-做很久的工作/職位(經驗豐富才華)、剛接觸新領域很快就能上軌道(天賦才華)、被指派接任務(苦練蠻幹才華)。
Thumbnail
avatar
林純魚
2023-07-04
電影觀後感《快轉人生》:我老爸也是工作狂人這樣的故事情節不是太新鮮,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但全心全意的工作就不好?我老爸也是工作狂人,我們的父女關係如何呢?
Thumbnail
avatar
林純魚
2023-05-08
電影觀後感《飢餓遊戲》:餐盤後的故事,我看見了嗎?《飢餓遊戲》泰國片,描述主角-歐伊想成為特別的廚師,受邀加入嚴厲知名主廚-保羅成立的hunger (飢餓)團隊,一連串歐伊蛻變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林純魚
2023-04-10
電影觀後感《灌籃高手》:我的青春還剩多少? 《灌籃高手》出現電影版,我的觀看動機很簡單,想看看我那年的「青春」至今還剩多少?
Thumbnail
avatar
林純魚
2023-01-15
電影《鳶》觀後感改編自重松清同名小說的電影《鳶》,是繼2012年NHK及2013年TBS推出的日劇版之後,第三度影像化的作品。以父子親情為主軸,透過兒子的視角敘述自己自幼至青少年期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並且透過其他出場人物巧妙的帶出故事更深層的意義。
Thumbnail
avatar
卯吉
2022-12-11
電影觀後感《隔離好家在》2019年之前,不明傳染源疾病癱瘓醫療系統,看不見的病毒或細菌奪走人類寶貴性命,這些劇情都還僅限於電影情節當中,但很快地全世界就面臨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大爆發,於是各國對外紛紛祭出鎖國政策,關閉邊境以防境外移入傳染源,對內則訂下種種居家隔離規定,防止集體感染。 誰也沒想到新冠病毒瞬間改了生活的日常, 法
Thumbnail
avatar
Grace
2021-10-29
電影《喜宴》觀後感個人推薦度(滿分5星):🌟🌟🌟🌟🌟🌟 (爆表)   讓我很驚喜的一部電影!   看了才發現導演是李安,片中還跟一些知名幕後人員進去客串。此片的題材跟同性戀有關,沒想到在1993年就拍攝出這麼思想開放的倫理電影,太讓我感到意外了。上網查了發現,此部片是全球首部全數位剪接的…
Thumbnail
avatar
義無反顧
2021-01-07
电影《无双》观后感为什么《无双》的导演不直接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拍,何必为难观众,九湾十八曲的烧脑呢?其实说白了,写实的手法拍不出李问想做不敢做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动用意识流的手法,或者拉康镜像的理论,才能交待清楚主人翁分
Thumbnail
avatar
秋吟
201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