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站在小南門,搭著時光機重返此地,有漳泉械鬥的歷史遠因,有板橋林本源家族財力象徵,有三線路的音樂創作因子,有昭和浪漫的自由戀愛,有殖民的產業動機,有美軍空襲的創痛疤痕,有追求中華文化正統,也有消失了政治圖騰。
從空中看台北府城(1884至1904),並不是一個正北的城池,而是以七星山為正北,這與清領官員的風水城故事有關。河童今日並不詳述。但在地圖上,可以發現小南門其實比較偏西邊。
為何建小南門?必須先談台北府城故事,當時背景是牡丹社事件(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發生後,清朝重視台灣地位,同意台北建府(之前只有台南稱府),1884年年底完成。
當時只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但因為在中法戰爭壓力下,清朝並沒有過多的白銀投入建城,只好向臺北巨賈要求捐出資金。如果你仔細看北門和西門各通往大稻埕和艋舺,當時雄霸枋橋(現板橋)之一方的有錢人林本源家族,是漳州人,看不順眼泉州三邑人,兩方經常械鬥,因此林家捐錢蓋台北府城,提出的條件是加開小南門。
這就是河童所謂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有關漳泉械鬥故事,建議到士林芝山岩古蹟巡禮一下,即可了解台灣當時種族多麼不和。
大家都聽說台灣有五大家族,林家的林本源並不是人名,而是板橋林家的「商號」。林家是五大家族最早發跡,今天不談林本源的發財史,但林家既然花大錢蓋小南門,當然要別出一格。如今觀看現存北門的城門風格,屋頂為傳統臺灣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簡單說像燕尾,而且是碉堡式城門(東門南門西門同屬此風),小南門就長得不一樣。
小南門沒有設砲台,但設有雉堞作為射擊之用。城樓背面的欄杆以紅磚砌出花樣,斗拱也有垂花裝飾。這就是有錢可以任性一下,哈哈!
1901年,為配合臺北到桃園鐵路改線,拆除北門、西門、小南門之間的城牆,牆垣礎石則拿去做下水道溝壁。主因是日治時代規劃台北朝向現代化,城牆阻礙發展,世界各國的古城大多是同樣命運。台北府城只維持30年風光,同時也沒有被境外勢力侵城過,相當特別。被拆的城牆石材一度打算組合到小南門,這是後話,另一段故事在此不談。
最引人注目,城牆闢為馬路,成為「三線路」,即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如今小南門身在愛國西路上,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三線路」。河童過去以為「三線路」是指中山北路,其實是不對的。
去過巴黎不能忘了漫步在香榭麗舍大道,小南門搖身一變為「三線路」,加上台北城都市計畫發展快速,歷經日治的大正(1912至1926年)日本人所謂的大正浪漫年代,以及昭和(1926至1989年)的懷舊昭和風。一股文化藝術正在小南門城外滋養成長。
當時流行民間的台語歌謠〈月夜愁〉:「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兮人,哪未來?」則是由鄧雨賢重新編曲、周添旺填詞,歌詞中的「三線路」,即是日治初期,拆城牆蓋馬路,即是現在的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尤其是在1930年代的自由戀愛風氣興起後,遙想年輕的小情侶,漫步在三線道上,享受「東方小巴黎」的浪漫情景。
(未完,待續.....)
內文部分來自維基百科的介紹,圖片部分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通知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