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1》

2021/07/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城門,曾經是入城及出城必經之過道。
經過的人們揹著不同的情緒包裹,有的沉重;有的開心,他們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百百種,每日不同的故事如電影般,在城牆內與城外的角落中輪流上演著。
而我認為現存的城門是城市的陪伴者,周遭的布景像是幻燈片一樣不斷地更迭,而它依舊站在原處,透過這樣記號般的存在,將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故事,在行進中的時間軸上層層交疊著。
現在換說說城門本身的故事,分為三個場景來說明。
興建
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當時的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建議清廷台北應設府治理,因此在1875年(光緒元年),增設了台北府,與台灣府相齊。
由James W. Davidson(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來台之美國從軍記者,後來為美國駐台領事)在1903年的論述中,「新府城建設工作推行頗速,同年(1879)底以前,東、西、南、北四城門,已近竣工」(黃蘭翔,2018,《他者與台灣》,p56),可得知在1884年(光緒10年)城牆完工前,五座城門(再加上小南門)已興建完成,框出了台北城。
而在陳星聚(台北知府在位1879年-1885年)初步勘定城基與街道後,在開始興建城門之時,商民們同時也在城內興建店屋。由日本歷史學者伊能嘉矩所寫的〈台灣築城沿革考〉中描述的城內生活可推知,「到了光緒4年(1878),艋舺居民洪雲祥、李清琳等人,首先在自地主吳源昌取得的府後街(館前路)土地上,興築店屋,這就是城內店屋建築的起源,後來大稻埕居民張夢星、王慶壽等,來到府直街(開封街)一帶,各處居民也陸續來到府前街(重慶南路)一帶,先後興建店屋建築,不久後就形成街衢…」,城內的街道紋理可以說是當時的官民共同形塑的,並非只是清廷官員們自行劃定的結果。
在城門及城牆興建完成後,出入城門的人們,可能是想去城隍廟、天后宮祭祀的城外居民;可能是擔著大大小小的貨物準備來做生意的商人;可能是準備要去考棚考試的考生,還有很多的可能性。
拆除
日軍進台北城想像圖 Photo creditWikipedia
1895年6月,日本人從北門進入了台北城,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了。
繼明治33年(1900)《台灣住宅.一般建築管理規則》公布,台北城內市區改正開始執行後,在明治38年(1905)台北全區域之市區改正也公布了。不到1905年,日本殖民者已將西門及城牆(包含現存城門的甕城)拆除,在這可引用夏鑄九教授曾說的,日本殖民政府是以「刮去重寫」手法將台北改造成殖民城市。另外四座城門則在民意的反彈下,被保存了下來。且在日本建築師野村一郎對於全區域的市區改正計畫中有提到,「在清代城牆拆除後,將其遺跡開拓為寬度25間(約45公尺)到40間(約72公尺),改為栽植樹木、人車分離之道路」(黃蘭翔,2018,《他者與台灣》,p87),時常聽到的「三線路」就是在這時誕生的,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及上篇文章提到的中華路就是其中的例子,分別為城牆的北段和西段。
西門及城牆就在蓋好後不到二十五年,徹底地被拆除,連同著人民對它們的記憶。
改造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台灣轉由國民政府接手,隨後在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之局勢失利,撤退至台灣。是一大波的移民潮
國民黨沿用了許多日人殖民所留下的公官廳舍,而其他建築則面臨拆除或改造之命運,如這段話所說的,「這些建築一旦失去可以提供使用空間量的實用功能,或是阻礙新建築的興建,即被視為日本殘留的統治威權象徵,快速地將之拆除,頗有除之而後快的意味」(黃蘭翔,2018,《他者與台灣》,p278),和日人的「刮去重寫」又不同,可以說刮不完全又想重寫;而重寫又寫得四不像,建功神社(現今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是第一棟被改造的可憐例子(這在AgNO3的文章中有詳細點的說明)。
作為地標性建築的城門,當然也沒能逃過這樣的命運。在1966年,國民黨以「整頓市容符合觀光」為理由,除了幸運的北門,城門紛紛被改造為其認為的國族樣式—「明清宮殿復興樣式」,原「歇山頂」及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樣態已看不出。
現存的四座城門就這樣直接被國民黨戴上了奇怪的帽子。
〔A〕為改造前的東門 〔B〕為改造後的東門—現在的東門
〔A〕Photo credit/Webman的網誌-台北老照片
〔B〕Photo credit/台北旅遊網
經過了100多年,城牆拆了、城門被改造成另一種樣貌,但台北城仍不停地運轉著,那下個場景又會是什麼畫面呢?

北門廣場那區域是目前我覺得有可能成為基地的地方。
為什麼在現階段基地會這麼確定是北門那區域呢?
主要有兩點,第一個是我認為北門所擁有的記號性質是吸引我的;第二是其位置,位於大稻埕及艋舺之間,可以說是台北西區的門戶,而西區是台北最早發展的區域,它有擁有的在地歷史能量是其他區域沒有的強度;再來是縮小範圍看其周遭,有遺產群包圍著(包含城門本身),像是台北北門郵局(日治時期的台北郵便局)、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清領時期的機器局、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因此我認為在這個區域和我想討論的議題(快生出來了拉,是相對其他城門所位於的區域較合適的。
目前文本的整理會分為兩條軸線進行,一是議題;二是基地,就來回調整吧。

參考資料
黃蘭翔,2018,《他者與台灣》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