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喫茶】2023/08/24 |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貝多芬遠甚於莫札特!

2023/08/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一位大提琴演奏者與愛好者,我二十多年來收集了許多大提琴相關樂曲的樂譜、錄音專輯,發現了一件令人感嘆的事情,就是我跟莫札特很不熟。

莫札特的音樂要說難理解,倒也不至於。以古典時期來說,沒有什麼作品會比後浪漫時期或二十世紀音樂還複雜的,但莫札特的作品,我就是沒有辦法如數家珍那般地信手挑部作品來說說。

這都是因為莫札特並沒有專門為了大提琴而寫的作品。就算曾應大提琴手的邀約而創作,也都停留在弦樂四重奏等室內樂合奏型態,要像大提琴奏鳴曲或協奏曲那樣專門為了大提琴而寫的作品,可說是沒有。

這很奇怪,莫札特的忘年之交海頓老爺爺早已寫了幾首成功的大提琴協奏曲(卻沒有奏鳴曲),而身為晚輩的貝多芬就扛下了寫作大提琴奏鳴曲的責任。

因此我們在談論到古典時期的大提琴作品時,莫札特處於被架空的狀態。

Beethoven: The 5 Cello Sonatas, Cello: Rostropovich, Piano: Richter, Philips, 1963

Beethoven: The 5 Cello Sonatas, Cello: Rostropovich, Piano: Richter, Philips, 1963

貝多芬所作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正確來說應該是「為鋼琴與大提琴所作」的奏鳴曲。這表示鋼琴的份量比大提琴還要重,就像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那樣。

不過貝多芬在處理聲響上比布拉姆斯技高一籌,沒有發生大提琴聲響被鋼琴完全淹沒的狀態。雖然布拉姆斯把貝多芬當作崇拜對象,但對於大提琴奏鳴曲這樣的室內樂作品,可能還有很多該學習的地方。

有人認為,貝多芬所作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重要性高於他所作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原因如下:

1.這是第一套密集地、充滿實驗性聲響與創新結構的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2.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前九首集中在早期,風格變化不大,皆屬於古典時期風格;只有最後一首在晚期。而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前兩首在早期,第三首在中期,最後兩首在晚期。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這五首作品來了解貝多芬對於聲響的掌握和進步,同時也揭示了音樂史上風格的演進。

不僅如此,貝多芬還額外創作了幾首大提琴奏鳴曲,雖然未收錄在今天我所聽的這套Philips唱片版本,不過可以在麥斯基與馬友友的全套錄音中聽到。

要說貝多芬比莫札特還要愛大提琴,或許不見得有說服力,但他的確比莫札特勇敢,突破了大提琴與鋼琴在演奏形式上和聲響上的束縛。

另外,雖然貝多芬沒有寫大提琴協奏曲,但破天荒地寫了一首「三重協奏曲」,也就是寫給「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協奏曲,非常地成功。在這首協奏曲中,大提琴竟然屢屢挑戰小提琴的高音域,身兼吟詠歌唱和活潑炫技,令人驚豔!

之前在樂團演奏的經驗中,我發現,只要能掌握低音的變化,就能掌握樂曲的流動。舉凡浪漫時期之後的重要作品,其低音聲部都有豐富且充滿突破與挑釁的表現。也就是說,一位作曲家能不能在聲響和配器上大刀闊斧,就要看他敢不敢對一陳不變的低音表現手法作出重大變革。

這時候就會覺得,莫札特實在是活得太短了,如果再多幾十年,受到貝多芬作品的刺激,或許他也會開始進行更激進的聲響實驗呢!就像布拉姆斯聽到德弗乍克寫出成功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之後,曾經感嘆:

「早知道我也來寫一首真正的大提琴協奏曲,而不是大、小提琴雙協奏曲!」

678會員
452內容數
從大提琴出發,在音樂的旅途上陪伴著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