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古遺址(一)考古學家如何調查古遺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漫長的歲月過去了,由於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的變遷,定居點往往被埋藏在地表下面。

準備工作

考古學家在調查遺址之前,首先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包括調查登記記錄表、標籤、地圖、探鏟、小鏟、包裝用品、皮尺以及攝像頭、指南針等工具,並且閱讀相關的文獻、民間傳說,重點了解當地的河流和古河道的變遷概況,查找文獻,以便進行調查。

調查古遺址

到達現場調查後,除了要識別各種不同的古文化遺址的特徵外,還應了解遺址分佈的規律。古人基於生活和生產活動,在居住地的選擇上一般是靠近河流兩岸的台地,周圍環境背風向陽。這就形成了古遺址佈局分佈的一般規律。

遺址時代主要透過地面上的痕跡和遺物來判定。例如:地表有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可以推測這裡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城牆痕跡,並有大量的古代石器磚瓦,可推測其可能是城址。發現有大量煉砟、積鐵塊、鐵砟、殘爐壁,可推測為古代冶煉遺址。如發現大量匣缽、窯具、瓷片、紅燒土或窯壁等,則可以判斷這里為古代的瓷窯遺址。

撰寫考古報告

一份合格的考古報告,需要包括:
(1)遺址名稱
(2)時代
(3)地點
(4)遺址周邊的地理環境:包括地勢、方位、面積。
(5)文化層基座
(6)歷史傳說和文獻,包括正史、地方志以及碑刻等相應記載。
(7)揭露的遺跡和採集遺物
(8)文化:遺址遺物中呈現的時代
(9)狀況:現在保護情況、損壞情況、損壞程度
(10)調查人員的調查時間

在調查中,考古學家不僅要重視對遺物的調查,而且也不可忽視對遺蹟的觀察。每個地點調查結束後都要進行總結並建立對確定保護的保護區,要劃出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樹立標誌說明牌,建立文物保護小組,並向社會大眾宣傳保護文物的意義。


文:鶴嘴鎬

avatar-img
23會員
198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偶爾會遇見一些人,我們談到難和簡單,這時候我想起來一件事情。 那就是幾萬年前的人,拿著的是石頭敲著東西,可是不知道某一天開始,有個人開始製作工具,就是這一刻開始,人們不再需要用石頭敲著東西,可是這個製作工具的方法要過多久才所有人都會呢? 而要過多久人們才會接受新的方法,而不再認為只有過去的方法可
Thumbnail
雖然都是根基於訪談的整理,但《炭空》與《末代女礦工》的偏向於非虛構寫作,將訪談內容寫成故事,與礦場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交織在一起,有較多感性的部分;兩本老礦工口述歷史報告書,則將訪談內容經整理後,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完整呈現出來,每年度並針對若干礦業勞動主題加以解說,有較多總體性結構分析的色彩。
Thumbnail
發掘古文化遺址時,有時也會挖到一些種子。不過,很多時候這些種子都碳化了,所以只能從種子的型態去判別它們可能是什麼植物。 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找到一些尚未碳化的種子,甚至看起來好像可以種?不過,真的拿去種,有時也未必會發芽。畢竟,種子還是有它的保存期限的!不過,最近還真有人種出來!
「親自前往第一線,觀察並記錄現場在"做什麼 What", "怎麼做 How", "為什麼做 Why" 稱為“田野工作 Field Work",或稱"民族誌 Ethnography"。」 「具體而言,調查的內容包括: 01 從過去到現在都「持續存在」的事物 02 過去曾經存在,現在已
前天,如往常在備忘錄記下今天發生的事情時,意識到最近都只有簡略地記錄,想起大學尾聲的生活似乎也是如此。在事件當下就決定要把這件事給記下,而不是在一天的結束後去回想、去挖掘,記下的事都過於簡要。回去翻了大學的備忘錄,看著看著一不小心便沈淪。
Thumbnail
一年前,政府在某個沙漠中, 發現到一座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的神祕遺跡。 政府陸續派遣許多考古學者前往考察, 然而這座遺跡彷彿有股無形的力量, 只要一過了70分鐘, 派過去的學者對外通訊就會完全失靈, 猶如人間蒸發一般,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座遺跡就像黑洞般讓政府感到困惑…
Thumbnail
隆田考古園區位於台灣南部,是一個保存和展示古代文化遺跡的重要場所。這裡不僅是考古學家的研究基地,更是一個讓公眾了解和體驗歷史的窗口。每當我走進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時光倒流,帶我回到了數千年前的古代社會。 這個考古園區覆蓋著廣闊的田野,四周環繞著山巒和河流,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當我第一次踏足這
Thumbnail
1.課程一開始,劉益昌老師說明文資相關法規中有關工程遺址發現與處理的內容寫在《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第3條:「前條第一款修復計畫,應包括下列事項:...五、必要之考古調查及發掘研究。」及第8條:「修復或再利用之執行主持人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四款之建議及第四條第一款之調查分析,認有進行解體調查之必
偶爾會遇見一些人,我們談到難和簡單,這時候我想起來一件事情。 那就是幾萬年前的人,拿著的是石頭敲著東西,可是不知道某一天開始,有個人開始製作工具,就是這一刻開始,人們不再需要用石頭敲著東西,可是這個製作工具的方法要過多久才所有人都會呢? 而要過多久人們才會接受新的方法,而不再認為只有過去的方法可
Thumbnail
雖然都是根基於訪談的整理,但《炭空》與《末代女礦工》的偏向於非虛構寫作,將訪談內容寫成故事,與礦場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交織在一起,有較多感性的部分;兩本老礦工口述歷史報告書,則將訪談內容經整理後,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完整呈現出來,每年度並針對若干礦業勞動主題加以解說,有較多總體性結構分析的色彩。
Thumbnail
發掘古文化遺址時,有時也會挖到一些種子。不過,很多時候這些種子都碳化了,所以只能從種子的型態去判別它們可能是什麼植物。 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找到一些尚未碳化的種子,甚至看起來好像可以種?不過,真的拿去種,有時也未必會發芽。畢竟,種子還是有它的保存期限的!不過,最近還真有人種出來!
「親自前往第一線,觀察並記錄現場在"做什麼 What", "怎麼做 How", "為什麼做 Why" 稱為“田野工作 Field Work",或稱"民族誌 Ethnography"。」 「具體而言,調查的內容包括: 01 從過去到現在都「持續存在」的事物 02 過去曾經存在,現在已
前天,如往常在備忘錄記下今天發生的事情時,意識到最近都只有簡略地記錄,想起大學尾聲的生活似乎也是如此。在事件當下就決定要把這件事給記下,而不是在一天的結束後去回想、去挖掘,記下的事都過於簡要。回去翻了大學的備忘錄,看著看著一不小心便沈淪。
Thumbnail
一年前,政府在某個沙漠中, 發現到一座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的神祕遺跡。 政府陸續派遣許多考古學者前往考察, 然而這座遺跡彷彿有股無形的力量, 只要一過了70分鐘, 派過去的學者對外通訊就會完全失靈, 猶如人間蒸發一般,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座遺跡就像黑洞般讓政府感到困惑…
Thumbnail
隆田考古園區位於台灣南部,是一個保存和展示古代文化遺跡的重要場所。這裡不僅是考古學家的研究基地,更是一個讓公眾了解和體驗歷史的窗口。每當我走進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時光倒流,帶我回到了數千年前的古代社會。 這個考古園區覆蓋著廣闊的田野,四周環繞著山巒和河流,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當我第一次踏足這
Thumbnail
1.課程一開始,劉益昌老師說明文資相關法規中有關工程遺址發現與處理的內容寫在《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第3條:「前條第一款修復計畫,應包括下列事項:...五、必要之考古調查及發掘研究。」及第8條:「修復或再利用之執行主持人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四款之建議及第四條第一款之調查分析,認有進行解體調查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