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38|田野工作實務如何啟發研究課題的選擇?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親自前往第一線,觀察並記錄現場在"做什麼 What", "怎麼做 How", "為什麼做 Why" 稱為“田野工作 Field Work",或稱"民族誌 Ethnography"。」


「具體而言,調查的內容包括:


01 從過去到現在都「持續存在」的事物


02 過去曾經存在,現在已「不復存在」的事物


03 過去不存在,現在才「新出現」的事物


04 過去不存在,現在也「尚未出現」的事物。」


「若能更進一步探討其不復存在的原因,便能掌握世界變化的浪潮。」


「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巨大變化的徵兆。」


這段討論,節錄自日本作者堀公俊[1]出版的


"創意發想圖鑑:六大類場景╳68款創意發想框架╳170種點子思考工具,讓靈感源源不絕的必備工具箱"[2],


強化了我對「田野工作」的認知。


當我們在觀察事情,要徹底運用自己的五感,


與「驚訝」還有「疑問」積極邂逅。


很多新的想法,意想不到的發展,


其實都是來源於我們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事情,


再看一眼,再多想一層。


舉我在進行學術研究題目探索的例子。


當我們看一篇新的Paper,一個很有效的技巧,


就是將Paper 也照堀公俊的方法,


將Paper的內容分成四個類別:


01 持續存在


02 不復存在


03 新出現


04 尚未出現


持續存在的,通常是很底層的問題,


而不復存在的常常是課題,


因為隨著解題方式的進階,舊的解題方式逐漸被取代,


舊的解題方式的課題也就不復存在。


而新出現的,常常是因為新的解題方式所啟發的,


然後被研究,被寫成新的Paper,


而當我們讀了Paper,有自己的想法,


也有技術底氣,去構造「尚未出現」的東西。


當你相信這個尚未出現的東西相當有價值,


能對持續存在的問題作出進展,


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程了。


堀公俊這套田野調查的,


其實在選擇研究課題上也相當有應用潛力,


非常不錯!


Reference

[1] https://bookplus.nikkei.com/atcl/author/00198/

[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029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45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鄉間小路〉 一條無名的產業道路 承載了我的青春年華 兩旁不變的田野風光 記載了我的歲月時光 散落在田間的農舍 裝滿了我的懷舊情思 一根根筆直的路燈 陪伴了我無數閱讀的時光 寫在後面: 好久不見了,方格子的文友們。上上個禮拜努力寫完一萬多字的小說後,又緊接著參加另一個平台的七日書活動,所
Thumbnail
〈鄉間小路〉 一條無名的產業道路 承載了我的青春年華 兩旁不變的田野風光 記載了我的歲月時光 散落在田間的農舍 裝滿了我的懷舊情思 一根根筆直的路燈 陪伴了我無數閱讀的時光 寫在後面: 好久不見了,方格子的文友們。上上個禮拜努力寫完一萬多字的小說後,又緊接著參加另一個平台的七日書活動,所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2020年我從國外回臺,自主隔離在鄉野間,起初不太適應,但漸漸習慣了。在鄉村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2020年我從國外回臺,自主隔離在鄉野間,起初不太適應,但漸漸習慣了。在鄉村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因為要做新南向青農大使的宣傳,我於前幾天跟幾位青農大使去台中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拜訪,同時也做推廣。這裡是我在社工跟農業的啟蒙。本文介紹了德瑪汶協會的發展,還有走訪神奇的"巨人之手",以及走到山上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Thumbnail
因為要做新南向青農大使的宣傳,我於前幾天跟幾位青農大使去台中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拜訪,同時也做推廣。這裡是我在社工跟農業的啟蒙。本文介紹了德瑪汶協會的發展,還有走訪神奇的"巨人之手",以及走到山上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