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經營之神的創業神話

2023/08/3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刊於台灣立報 2013年11月7日

至少全台灣60%以上家庭,都不可能像王永慶或郭台銘如此一般有個闊綽的長輩情義相挺。套句現下流行語彙,無論王永慶或郭台銘,說他們是靠爸、靠媽一族,似乎一點也不冤枉。


神話,之所以稱作「神話」,大體虛構成分多而真實含量少。自古而來,每個歷史階段,位居高位的統治階層,總費心於創造出能凸顯其自幼「異於常人」或「天縱英明」一面的神話,好用以向世人宣告,其有今日之地位、財富或權勢,受之俯仰無愧、理所當然。無論往昔小學國文課本內,描述蔣介石孩提時觀察「魚往上游」;抑或是日本就讀軍校時期當面斥責侮辱中國人的教官的神話,皆為長時間處於蔣氏王朝統治下的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所幸,隨著蔣氏政權嬗遞,世人終究得以逐漸對蔣氏王朝的諸多神話中虛妄的成分進行除魅工程,即便,這樣的工程至今依舊未真正竣工。

誠然,封建或半封建時期,大概僅有帝王、君主才有造神的需求與資格。只是,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後,每個雄霸一方的資本家,在自家企業王國乃至於推廣至整個社會大眾,其對造神(無論來自親力為之還是媒體乃至學界大敲邊鼓)的渴望,旨在將其供上神壇膜拜的造神宣傳規模,與過往帝王相較,恐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開學向新生展示功業

台灣第一代「經營之神」王永慶一手創辦的大學校園內,有座企業文物館,5層樓高的獨立建築,富麗、堂皇、氣派。每秋,新生報到的季節,一班班新鮮人依慣例被安排入館集體參觀,聆聽解說。與其說是企業文物館,更像座創辦兄弟的豐功偉業展。不過,要是你哪天真有機會逛逛文物館,說不定將意外在神話起源看見些不尋常的端倪。

社會廣知的神話開端,大約是這麼開始:日本時期的王永慶,自小家境清貧,白手起家,因此終身簡樸。一路從學徒出身;首次創業在嘉義開了家米店,隨後深感賣米微利再轉向經營碾米廠。10年米業經驗,讓王永慶奠定下戰後創立企業王國的經營之術與經營哲學。

有趣的是,關於這段歷史,從館內影片介紹中可以發現:1932年,王永慶歲離開新店老家前往嘉義米店當學徒,那年,他15歲。就在隔年,16歲的王永慶就自個兒在嘉義開了家自己的米店開始資本家的創業道路。但,基本上,一個只有一年工作經驗,毫無歷經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累積第一桶金的王永慶,16歲那年創業的資金究竟從何而來呢?影片輕描淡寫提到,1933年,王永慶自父親那借來了200元。再隔了一陣子,因雨天送米的王永慶感到賣米利潤微薄,決定買下碾米機同時經營碾米事業。此時,再一次,王永慶購置首批生產工具的資金同樣來自於父親另一個200元支助。

魔鬼確實藏在細節裡,影片沒說的,是1930年代,少年王永慶來自父親兩次200元、共計400元創業基金,換算成現在價值,到底值多少呢?幾年前,作家陳柔縉已寫過相關文章討論。那年代,一個堪稱穩定的公職(公學校老師或警察)月薪約莫20來元。而根據老作家葉石濤說法,每月20元已足夠一戶人全家溫飽,那麼,以此換算起來,16歲;此前僅一年工作經驗的王永慶,從父親那得到的創業基金,換成今日幣值,至少約7、80萬之譜。

但,此刻問台灣任何一個人,大概十之八九竟都同意王永慶赤貧出身、白手起家。神話,之所以為神話,莫此為甚。

只是,這麼看來,真要說白手起家,恐怕只能改寫白手二字在中文的意涵。要說出身貧寒,對能在兩年內拿出7、80萬資助長子創業的家庭,我們對貧寒的定義,可能也要重新改寫。

當然了,當資本家的神話在社會已透過各種霸權意識深植人心時,細究這些枝節末微,好像就再也不重要似的。

長輩援助 度過創業危機

上一代經營之神如此,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台灣新一代的經營之神,郭台銘。翻翻坊間多如牛毛的書籍、專訪、報導,說郭董是台灣資本家新一代的神話主角並不為過。同樣,講到郭台銘,王永慶神話中的元素,諸如學歷不高、白手起家等各種傳奇性字眼和對比,一項也沒少著。

但,郭台銘真的是白手起家嗎?

1974年,24歲的郭台銘,以合夥方式第一次成了資本家;與另兩位股東創立了鴻海塑膠,只不過,學校畢業與退伍後的郭台銘,至24歲創業期間,真正工作時間也沒幾年,如當年王永慶一般,靠一己之力完成個人創業的資本原始積累顯然是不可能。相似的劇碼,這次創業投入的10萬元資金,官方說法是郭的母親以標會方式給了郭台銘。當年10萬元,大概又等於現在多少錢呢?若以當年公營行庫新進人員月薪大約不到3千元來看,初步推估,郭台銘母親,大概提供等同今天約100萬元以上的資金供郭創業使用。故事還沒結束,隔年,經營成效未如預期,另外兩位股東打算退股,這次,郭台銘索性拿錢出來把其餘股份吃了下來,錢從哪來?這次換成從岳父那拿到70萬元,否則,郭台銘第一次創業很可能將會如千千萬萬中小企業一般灰飛煙滅,也就是說,若沒有這換算成現今幣值大約8百萬元來自長輩的資助,鴻海帝國的神話也就沒有起點。

但,因郭台銘今已貴為在兩岸呼風喚雨的郭董,已是全世界雇用工人數前十大的資本家,已是後王永慶時期台灣企業家的另一種典型。所以,即便當年明明憑借著來自家族背後8百萬雄厚的資金創業,也就這麼在神話的打造過程中,成了白手起家,標榜著人人敢拚就有希望的努力典範。但它荒謬性恰恰就在於,要真對這類神話買帳而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壯志,你我恐怕還得惦一惦斤倆,要說「白手起家」,每個人背後真都如王永慶與郭台銘有這樣的手襄助嗎?

資本家的催眠術

攤開實際統計數字,以家計所得5等分來看,台灣最末5分之1的家庭,每年不但入不敷出,沒有儲蓄只有負債。家戶所得倒數第二個的5分之1家庭,每年每戶總儲蓄僅3萬餘元。即便是中間第三等的5分之1家庭,每戶每年總儲蓄也不過不到10萬元,用最簡單方式推估,至少全台灣60%以上家庭,都不可能像王永慶或郭台銘如此一般有個闊綽的長輩情義相挺。套句現下流行語彙,無論王永慶或郭台銘,說他們是靠爸、靠媽一族,似乎一點也不冤枉。

如此這般,還不過僅是資本家們神話的開端與起源罷了,即便如此,信手拈來就已是數不清選擇性遺忘與催眠人心、以假亂真的虛妄故事。如果,處在資本主義宰制下的你我,還沒能如看清蔣氏王朝的神話一般開始撥開雲霧、看清真相,身為勞工階級的你我,還願意欺騙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努力就會成功。那麼,這類低級神話,就只會繼續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恰如其分地扮演麻痺人心、解消勞資矛盾的萬靈丹。

陳柏謙
陳柏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