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終止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1.

高二那年,記得在醫院裡,阿公臥病在床,身體極差的狀況下用台語大喊著:「我不想死!我不想死!」然後到最後聽到死亡的通知;五年後,我本來要去上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的課時,我媽叫我去醫院看阿嬤一趟,說她狀況不好,在沒去上課趕往醫院看阿嬤的途中,被告知說阿嬤沒有呼吸心跳了,然後只是眼睜睜看著血色盡失,然後被宣布死亡---

此後有一段時間對於那種意識流失然後再也不復存在的那股恐懼感,一直侵蝕著我腦海。

活著的人,是都沒有死過的;死去的人,也沒辦法回來告訴活著的人死是什麼。對於這種未知,我們都無所適從...。

坦白說,至今我對死亡仍抱持恐懼,甚至時常覺得沒轍。也許避開不談、視之為忌諱的詞語後假裝沒這回事的活著會比較沒那麼焦慮。但作為這整個人生的結束,我認為這反而是最需要去關注的,因為這種改變是一定會發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一次且永久的改變,是使我們跟這個世界毫無掛勾的轉變。如果假裝現狀能夠一直維持下去,我們將無法區分我們心中的輕重緩急,認為什麼事都有等一下的機會、任憑時間流逝,最終的可怕後果就會是---

如果在最後一刻才想到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沒做,就也來不及了。

2.

「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記得在邏輯課中,我們常常看到這個論證---他不僅是有效的論證(推論的形式正確),還是健全的論證(前提符合事實)。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學家,他被控訴蠱惑青年,最終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服毒而死,這些故事讓我們對這個論證非常有概念。

然而,在論證中「蘇格拉底」的這個位子,其實不管是放哪個是人的生物,這個論證永遠都會是有效且健全的。這或許有點不舒服,試想一下:如果把「蘇格拉底」換成周遭的人,那種無關痛癢的感覺就好像不再是那麼置身事外,再更深入一點的話,把「蘇格拉底」換成「我」的話,這個有效且健全的論證,就成了一道恐怖的枷鎖,強行鎖住了人繼續前進的道路---

死之所以可怕,正是因為其必然地終止自身相關的一切事物。假使我們能夠確定死後是怎麼一回事,也許我們的恐懼感能夠獲得減緩。

3.

而面對死亡的這種害怕,其實大概有三種對於死後的設想,能夠作為心靈的慰藉:

(i)死後世界/靈魂轉世

正如大多信仰者,多數人會認為死後世界的存在,讓我們能夠在另一個地方,好好的、永遠地待在那裡,抑或是像故事般劇情,轉生成蝴蝶,或者其他生物,又或者再度作為人,過著來世的生活。此時,我們不在害怕,因為不是作為存在的消逝,而是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存在。

(ii)以無意識的方式存在

生前我們就不是有意識的活著了,而是我們在作為人活著的時候,才開始有意識的,然而死亡就是重新回到這種無意識的狀態。我們會害怕自己再也不存在了,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死後是怎麼回事,與其相信我們不存在,或許相信自己以無意識的方式存在著還是好些,換言之,即使我的肉身將會消逝,但我的某些東東(如果用物理的角度的話,可能是類似原子之類的)依舊會存在在世上。

(iii)回歸

相信死後能夠回到最開始出生的時候重新來過。我以前有想過,會不會人的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像這種回歸的結果:上一輪活著的時候很努力去學畫畫,這一輪活著才會是一開始就有藝術天分。無論如何,雖然我們沒有記憶,但這樣的想法,至少可以讓我們感覺死亡不會是一種停止,好像有不斷延續下去的感覺。

人們透過這三種設想,我們會期待死亡不會只是「人生就這樣,沒了」,而是一種綿延的感覺,使人不會因為再也無法於世存在而感到哀愁。

4.

然而,這終將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藥---其一是,這種設想如同前面所述,僅僅是一種慰藉而已,死後的結果事實是為何,沒人知道,我們只能作為希望、假裝能夠是這三種的其中之一來避免相信直截了當的最大悲劇---其實人死後什麼也不是。而且,對於此生,我們仍無法阻止其有終了的一刻,即便能夠轉生、或是無意識的形式存在,又或者能夠回歸,我們今生今世能夠體驗的東西,就真的只有這麼多了---死後的可能性以及未來,其實都跟今生是無關的,我們對於死亡,仍舊會感到害怕。

那我們能怎麼辦呢?

抱歉,我也不知道QQ,要是知道的話,我也不用這麼焦慮了。

不過後來為了去解決我的焦慮,我有去找了心理諮商師聊聊。

「你害怕死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會經歷痛苦嗎?」他這麼問著。

「我覺得可怕的是那種沒辦法在感受生命、經歷事物的感覺。」

「你不相信有來世,或是有其他可能嗎?」他接著問下去,我就用上面的說法來回應我的煩惱---儘管我相信我有來世,但其實來世也沒有我此生的記憶,這樣我對這個此生,是有些遺憾與害怕的,因為就像什麼都沒了一樣,最終什麼都會失去。

「那你通常是怎麼解決這股害怕或焦慮的?」

坦白說,我還真的不知道我怎麼解決的,不就是因為無法解決才會來找諮商師談談看嗎?我就突然想到我之前也有問果我同學,他直接回一句「讓時間沖淡他,就在那段時間,盡量減少記憶對他的連結,過了那段時間後,就去做別的事情拼命不要想起來。」我就想說,那乾脆就稍微用拖延的方式去講回答諮商師好了,所以我就跟他說

「哦...我就當作這件事之後再說好了,阿反正要是真的死掉的話,也沒什麼好焦慮的啦!」

「哈哈哈,你這不是有解答嘛!」他大笑著。

我突然明白,對阿,我是有答案的---

的確,對於死亡本身感到無解,畢竟沒有人不會死,也不會有人死掉之後又復活的,但我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對我的害怕再採取一種退一步的態度。並不是說我真的就完全不管「死亡」這件事,而是面對「死亡是無解的,所以很可怕」這件事,我選擇逃遠一點,假裝還沒發生所以不用擔心。同時我也清楚,在盡可能忘記焦慮的過程,仍無法改變人必定會死亡這件事,所以我該做的其實還是思考此生此世,我該如何實踐、去做那些於我而言重要的事。

接著,心理諮商師也同時點出了我正在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其實你自己就講得很好啊,死人根本就不會焦慮,只有活著的人才會想這些,也只有活著的人需要面對死亡的課題。那接下來,我覺得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明天要死的話,你會想做什麼? 如果一個月後要死的話,你會想做什麼? 如果一年後要死的話,你會想做什麼? 雖然這三個都是談論死亡,但這種時間的長短其實會影響你所思考的內容,畢竟你能運用的情況有限。」

然後留下這作業給我,我就跟諮商師討論其他我的一些其他問題了。

5.

很多人都會覺得,「如果明天要死的話,你會想做什麼?」是一種沒有道理的想法,這會讓我們永遠處在短視近利當中,而沒辦法做長期的判斷。

比如說,假設我明天就要掛了,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賺錢?我就直接花大錢玩盡我最後一天就好了啊,最好盡可能向政府或銀行借錢,然後玩到爽,不顧一切的行動這樣不就會是最好的嗎?

這顯然很不切實際,卻又是很直覺的想法。但我認為,這種想法其實問題出在,這是「如果」---也就是說,在我們把自己生命當成最後一天的時候,不必然等於一定會發生---我們可以想像有一個可能的世界,是我們知道我們明天真的就會死了,這完全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我實際上明天就會死嗎?其實不見得,但是這種可能確實是存在的。

當我們去想像這個可能的時候,儘管不會發生,但這樣的可能性會使我們回去調整我們對實際世界裡的一些想法。所以如果回過頭來回應短視近利的問題,我們確實可能真的有個世界知道自己明天就會死掉,所以全力向政府或銀行借錢,然後玩到爽,但對於我們的實際行動而言,這不全然能夠作為我們調整想法的手段,因為這並非我們實際的最佳解---在可能的世界,我們是確定明天會死的,而現實中未必如此。

但可能世界仍舊可以調整我們的想法。我認為在對於明天就要死亡的問題下,我會思考---對我來說,我有什麼是這段時間能辦到的?其實坦白說真的很有限,所有計畫其實完全派不上用場,但我能想到的是,如果最後一天的話,我至少要對自己周遭的人好一點。

這時候,可能世界就真的有調整我對於實際情況的看法了,因為我知道,時間急迫到計畫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情況下,我雖然大多事情都做不到的,但我可以好好關心周遭的人,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且是當下急迫情況也能做到的。而事實上,在短期內我雖然大多事情都做不到的,但我依舊可以好好關心周遭的人,而這對我來說依舊是很重要且可行的事啊!

「如果明天要死的話,你會想做什麼」這種問題,我認為其實就是讓我們把焦點展開到周遭的人上面,我們也許真的就剩一天,但我也希望身邊的人都能夠好好的,並且祝福他們,也希望他們因為跟我這段相伴的時光而感到開心。

而對於一個月、一年這種稍微長期的情況,則是讓我們把焦點回歸到自己身上---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專注在個人的自我實踐上。因為當我們時間從短促開始漸漸拉長,我們能夠著手計畫長期事務可能性越來越高,我們便會能夠有所適當的規劃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去希望我們想做什麼樣的人。當然,我們平常可能就有在做計畫的習慣,但在從死亡的視角中思考的時候,我們會排除一些對我們來說「蹉跎歲月」的選項。

舉例而言,有人長期在這個薪水不好、又高工時、又並非有興趣的工作上賣肝賣力,但不敢跟老闆開口提起辭職,也許平常就會想著在待看看,姑且先將就過日子看有沒有機會有加薪吧。可是當我們去思考說在一年內就要掛掉的話,我們還要繼續做這份爛工作嗎?其實我認為答案是不會,如果就剩一年了,這份爛工作確實可以帶來穩定,但同時這份長期的穩定除此之外真的沒有帶給我更多了,也許試著辭職,加入一點風險,可能會有更好的生活(可能找到離家近的工作、有興趣的工作,或薪水待遇不錯的工作等等),反正在一年就要掛了嘛!這時候其實我們在死亡的視角看到的是,其實我沒那麼喜歡這份工作,且對於更理想的工作樣貌,我是有想法且願意行動的,此時我們就不全然只會是將就去浪費人生了。

6.

總的來說,也許總是在發生死亡,也不知何時輪到我們。我們可以偶爾吃吃止痛藥(相信來世、無意識存在或轉生)來舒緩恐懼,又或者是退一步,稍微對恐懼採去退一步(假裝自己死了再說,之後再恐懼就好)來稍微逃避一下。但死亡仍舊可以作為一種思考角度,其實不論時間長短,讓我們都知道我們有能力關懷身邊的人、自我實踐而非以隨意的態度虛度光陰。

死是不可解之問題,其實越執著「能不能再繼續活」、越堅持「想要感知生命上的種種」會越恐懼;反之,去看待死亡,其實正是了解自己的極限為何。  

當我們知道,我們活著能體驗的,「真的就只有這麼多了」,我們將不再認為一切都是可以一如既往地持續下去---等到生命的能量耗盡,就真的結束了。面對死亡,其實就是作為一種警示,我們要把生命運用的更完善,死亡則會告訴我們對於當下而言,什麼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認為認真活著,其實就是抱持恐懼的同時,把我們所最珍重的事情「此時,此刻」地追求著---  

以及最後,感謝還活著的當下。  


0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y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理想生活計畫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對自己證成---什麼是對我們來說好的生活方式。
理想生活計畫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對自己證成---什麼是對我們來說好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再怎麼厲害的金融研究者,只要他不可能預測到疫情的發生,他就不可能在他的評估中事先考慮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於是,我們需要「黑天鵝事件」或「擊穿性風險」等概念,來讓我們有機會事前避開那些我們事情不可能知道,所以本來會來不及避開的災難。
Thumbnail
指數化投資教父約翰‧柏格所說,「整體的事實非常簡單。金融市場的總報酬,減去中介成本,等於實際交付給投資者的淨報酬。」被動投資人其實只需把整個市場的股票都買下來就好了,肯定會獲得整體市場的平均回報。然而,既然指數就代表市場,那就把指數買下來就好了,再簡單不過。
Thumbnail
這是國際市場的經濟新聞摘要,包括美國股市情況、耐用財訂單、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中國iPhone出貨量下滑等相關信息。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這裡是《布得布説私密達》Podcast第13集 我看完這本書了,森山大道的《邁向另一個國度》,最近日記裡很常提到它! 我之前還有一度在想要不要買一本來收藏,但還是不要太愛一個東西好了! 那我在上週五的有聲日記第一集裡面提到想要過日日是海參的日子,原因會在podcast分享,這
其實,前幾年有「恐龍家長」的事實,認為只要把孩子送給學校就好。 問題是,家長沒責任嗎? 由此可知,這就是為什麼瑾心老師特別注重照顧者的原因。 照顧者是星星兒的理解自我主動重要引導者 昨晚在進行和阿靜的聊天,阿靜就有提到,很多照顧者的心態,都只有丟給訓練師就了事。 因此,不單單認為星星兒沒進
Thumbnail
這份指南給第一次想要買票入場看戲,但不知道要坐哪裡的朋友,陸續更新中。
Thumbnail
前文參考: 金寶,6G通訊標準會議之前,再度立於不敗之地。順帶聊聊一些觀察中個股。 6月9日 涮涮鍋投機升級為波段投機的思考轉變。 6月12日
Thumbnail
本次影展的主題發想聚焦在「座標」以及延伸而出的自我定位。我認為要為座標立下一個定義或示例通常離不開數學計算的網格及象限、地理學方面的經緯等,但若能將座標從抽象或平面的分類及定位機制抽出,並在日常經驗中取得某種相應的借照,或許能嘗試避免流於過多感受或概念的迸生,而間接導致在還沒進入正式的論述之前,發
Thumbnail
為什麼會成為關係中的浪好人: 成為感情中的浪好人通常是經歷上一段的感情的挫折,在內心裡不相信真愛卻又渴望愛情、加上自己又是一個比較不會表達自我感情的人,時常在心裡說著「也許我不值得愛 ?」、「跟他當朋友就好了。」、「不要告白好了,不然又會失去這段關係。」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再怎麼厲害的金融研究者,只要他不可能預測到疫情的發生,他就不可能在他的評估中事先考慮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於是,我們需要「黑天鵝事件」或「擊穿性風險」等概念,來讓我們有機會事前避開那些我們事情不可能知道,所以本來會來不及避開的災難。
Thumbnail
指數化投資教父約翰‧柏格所說,「整體的事實非常簡單。金融市場的總報酬,減去中介成本,等於實際交付給投資者的淨報酬。」被動投資人其實只需把整個市場的股票都買下來就好了,肯定會獲得整體市場的平均回報。然而,既然指數就代表市場,那就把指數買下來就好了,再簡單不過。
Thumbnail
這是國際市場的經濟新聞摘要,包括美國股市情況、耐用財訂單、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中國iPhone出貨量下滑等相關信息。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這裡是《布得布説私密達》Podcast第13集 我看完這本書了,森山大道的《邁向另一個國度》,最近日記裡很常提到它! 我之前還有一度在想要不要買一本來收藏,但還是不要太愛一個東西好了! 那我在上週五的有聲日記第一集裡面提到想要過日日是海參的日子,原因會在podcast分享,這
其實,前幾年有「恐龍家長」的事實,認為只要把孩子送給學校就好。 問題是,家長沒責任嗎? 由此可知,這就是為什麼瑾心老師特別注重照顧者的原因。 照顧者是星星兒的理解自我主動重要引導者 昨晚在進行和阿靜的聊天,阿靜就有提到,很多照顧者的心態,都只有丟給訓練師就了事。 因此,不單單認為星星兒沒進
Thumbnail
這份指南給第一次想要買票入場看戲,但不知道要坐哪裡的朋友,陸續更新中。
Thumbnail
前文參考: 金寶,6G通訊標準會議之前,再度立於不敗之地。順帶聊聊一些觀察中個股。 6月9日 涮涮鍋投機升級為波段投機的思考轉變。 6月12日
Thumbnail
本次影展的主題發想聚焦在「座標」以及延伸而出的自我定位。我認為要為座標立下一個定義或示例通常離不開數學計算的網格及象限、地理學方面的經緯等,但若能將座標從抽象或平面的分類及定位機制抽出,並在日常經驗中取得某種相應的借照,或許能嘗試避免流於過多感受或概念的迸生,而間接導致在還沒進入正式的論述之前,發
Thumbnail
為什麼會成為關係中的浪好人: 成為感情中的浪好人通常是經歷上一段的感情的挫折,在內心裡不相信真愛卻又渴望愛情、加上自己又是一個比較不會表達自我感情的人,時常在心裡說著「也許我不值得愛 ?」、「跟他當朋友就好了。」、「不要告白好了,不然又會失去這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