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與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乃無為涅槃界,頓悟無生(生即無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
對於彌陀本願的救度,不在乎凡夫心的信不信、淨不淨,因此,不應以有漏、有限的「自力之思議」去卜度、質疑;只能無條件的依教奉行;若如此,就擁有大善根、大福德。彌陀「名號」乃是他力的功德,若能隨順佛意而稱念,即得往生,不可添加個人的意見與選擇。一般的稱名是「他力中的自力」,是無知而瞎忙;其實,彌陀的救度之願力,十劫之前已具備了,也行之有年,接引無數眾生了,而至今似乎不曾往生的我們,卻因福薄智淺而不知此理、不信此事,而以為須憑「自力」的禮拜稱念、作願祈求,讓佛知曉;並精進的做諸善、用功夫,累積福德而迴向,以此為往生的條件;這有如在陽光下點蠟燭,多此一舉。若依「自力」的加功用行而求生,則聖凡賢愚、初久勤惰、多少疏密、有戒無戒、……,乃至生或不生、國中(化)邊地(胎),或三輩九品,則千差萬別,必有等級與遺漏。若純依他力本願而稱名,則如法照大詩云「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同證無生,同得不退。
今始念佛而現生被救的信心,就是在彌陀的光明下,消溶了內心的疑惑不安,而法爾自然地被佛願所攝取。所以《往生論註》勸勉云:「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他(佛)力是無量無邊的大悲、大願、大功德、大威神,能除眾生一切惑(煩惱)、能消眾生一切惡(罪業)、能滿眾生一切願(極樂),且是平白無償的施與,熱切的呼喚眾生來領受;因此,我輩不須以自身的卑微或自我的傲慢,而遲疑或羞怯、掙扎或拒絕,成了畫地自限,徒勞自苦。
他力迴向,在開顯彌陀主動的救度(法)及眾生被動的往生(機)。一般所謂的他力,是相對於自力的多少 (比例)與強弱 (功能),因此求生極樂的人,就須累積念佛之功,或兼修諸善之行,以自力彌補他力;這是對他力的「信心」不足,而落在「自助者天助之」的人文思維。淨土宗則云,我輩但憑彌陀之願力攝受,就可以往生淨土,不須另外添加(參雜)人為的諸善與自力的功夫;而可以將往生大事完全託付於佛,因為我輩往生之因果,全是佛之施予--絕對的他力之迴向,現世(平生)得往生之因,命終(剎那)得往生之果。
也就是說,淨土門的自力、他力,專就「往生之親因」(直接原因)而區分,若依自修其身、自淨其心而為往生之德本,則為自力;若但憑彌陀之迴施而得往生之因果,為純他力。《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說明了阿彌陀佛將其久已成就的功德「名號」,迴向於眾生,令彼無疑無慮的領受,而成就了無作即作的往生。
自力:(思)智—判斷(造作)聰明而迂迴
他力:(聞)信—領受(現成)愚黯而直達
他力的因果,可說是從果向因,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淨土門的(能詮)教與(所詮)理,皆從無上清淨的「佛心」流出,有佛果,乃有教理;若不知佛果之內容,則不明佛所說之教、所詮之理、所修之行、所證之果,則難以信受「佛地功德」所建立之淨土,及「眾生三業」所歸命之名號。例如《華嚴》乃如來直示其證境(聖智),是從佛邊(眼光/悲心/證量)演說而為「契經」--契理(正法/體)契機(眾生/用) 而啟發眾生之佛性。淨土門則以佛果迴施(他力)於眾生,成就其信行,即《觀經》所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法--真實(不可思議)之教,乃彼岸(無為涅槃)、果地(成佛十劫)之呼喚
機—他力(如來本願)叫醒我輩的慧眼,轉變凡夫的生命
印光大師<佛力與自力>云: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若習慣於自力而不信任於他力者,可換個方式,將自力與佛力相比較,就明了誰大誰小,何者較可依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