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與他力-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乃無為涅槃界,頓悟無生(生即無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

    對於彌陀本願的救度,不在乎凡夫心的信不信、淨不淨,因此,不應以有漏、有限的「自力之思議」去卜度、質疑;只能無條件的依教奉行;若如此,就擁有大善根、大福德。彌陀「名號」乃是他力的功德,若能隨順佛意而稱念,即得往生,不可添加個人的意見與選擇。一般的稱名是「他力中的自力」,是無知而瞎忙;其實,彌陀的救度之願力,十劫之前已具備了,也行之有年,接引無數眾生了,而至今似乎不曾往生的我們,卻因福薄智淺而不知此理、不信此事,而以為須憑「自力」的禮拜稱念、作願祈求,讓佛知曉;並精進的做諸善、用功夫,累積福德而迴向,以此為往生的條件;這有如在陽光下點蠟燭,多此一舉。若依「自力」的加功用行而求生,則聖凡賢愚、初久勤惰、多少疏密、有戒無戒、……,乃至生或不生、國中(化)邊地(胎),或三輩九品,則千差萬別,必有等級與遺漏。若純依他力本願而稱名,則如法照大詩云「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同證無生,同得不退。

    今始念佛而現生被救的信心,就是在彌陀的光明下,消溶了內心的疑惑不安,而法爾自然地被佛願所攝取。所以《往生論註》勸勉云:「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他(佛)力是無量無邊的大悲、大願、大功德、大威神,能除眾生一切惑(煩惱)、能消眾生一切惡(罪業)、能滿眾生一切願(極樂),且是平白無償的施與,熱切的呼喚眾生來領受;因此,我輩不須以自身的卑微或自我的傲慢,而遲疑或羞怯、掙扎或拒絕,成了畫地自限,徒勞自苦。

他力迴向,在開顯彌陀主動的救度(法)及眾生被動的往生(機)。一般所謂的他力,是相對於自力的多少 (比例)與強弱 (功能),因此求生極樂的人,就須累積念佛之功,或兼修諸善之行,以自力彌補他力;這是對他力的「信心」不足,而落在「自助者天助之」的人文思維。淨土宗則云,我輩但憑彌陀之願力攝受,就可以往生淨土,不須另外添加(參雜)人為的諸善與自力的功夫;而可以將往生大事完全託付於佛,因為我輩往生之因果,全是佛之施予--絕對的他力之迴向,現世(平生)得往生之因,命終(剎那)得往生之果。

也就是說,淨土門的自力、他力,專就「往生之親因」(直接原因)而區分,若依自修其身、自淨其心而為往生之德本,則為自力;若但憑彌陀之迴施而得往生之因果,為純他力。《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說明了阿彌陀佛將其久已成就的功德「名號」,迴向於眾生,令彼無疑無慮的領受,而成就了無作即作的往生。

自力:(思)智—判斷(造作)聰明而迂迴

他力:(聞)信—領受(現成)愚黯而直達

他力的因果,可說是從果向因,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淨土門的(能詮)與(所詮)理,皆從無上清淨的「佛心」流出,有佛果,乃有教理;若不知佛果之內容,則不明佛所說之教、所詮之理、所修之行、所證之果,則難以信受「佛地功德」所建立之淨土,及「眾生三業」所歸命之名號。例如《華嚴》乃如來直示其證境(聖智),是從佛邊(眼光/悲心/證量)演說而為「契經」--契理(正法/體)契機(眾生/用) 而啟發眾生之佛性。淨土門則以佛果迴施(他力)於眾生,成就其信行,即《觀經》所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法--真實(不可思議)之教,乃彼岸(無為涅槃)果地(成佛十劫)之呼喚

    機—他力(如來本願)叫醒我輩的慧眼,轉變凡夫的生命

印光大師<佛力與自力>云: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若習慣於自力而不信任於他力者,可換個方式,將自力與佛力相比較,就明了誰大誰小,何者較可依靠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
Thumbnail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
Thumbnail
自力與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
Thumbnail
自力與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
Thumbnail
捨三界,歸淨土-2.西方有淨土(象山慶’23.8.21) 《往生論註》後段相對於三界穢土之所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安樂淨土,因位是法藏菩薩以大慈悲的饒益(眾生)之心[1] ,照見了三界眾生無史以來,不斷的起惑造業,而受
Thumbnail
捨三界,歸淨土-2.西方有淨土(象山慶’23.8.21) 《往生論註》後段相對於三界穢土之所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安樂淨土,因位是法藏菩薩以大慈悲的饒益(眾生)之心[1] ,照見了三界眾生無史以來,不斷的起惑造業,而受
Thumbnail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Thumbnail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Thumbnail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Thumbnail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Thumbnail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Thumbnail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不斷。
Thumbnail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不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