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更新於 2022/07/03閱讀時間約 30 分鐘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這是從娑婆凡夫的立場而求願。若與下文連讀,則求願的內容是「淨光照我,慈誓攝我」「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前者是求佛加持,後者是自我表白,一般的念佛發願,多從行者本位而思而行,較多自力勉求;<善導.釋>的淨土思想,則從彌陀本願的救度,彌陀主動施予,眾生被動領受,「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在眾生未知未求之先,已先建立淨土、賜下名號,只待眾生一時聞而信受,且稱名回應,即可全領阿彌陀佛修行成佛的所有功德,自然而然的迴願往生。因此,眾生若一向專稱,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爾得蒙彌陀之光明所照、弘誓(本願)所攝,不須另起作意而求願;且信受彌陀救度,稱念彌陀佛名,即得往生彌陀淨土,此亦彌陀大願業力自然之所牽,不勉而中,不求(思)而得往生極樂之後,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當下不歷劫(長時)、不經地(階次),速至補處,且能倒駕慈航,還入娑婆,行普賢大悲之行,普度眾生;此即《大智度論》五種菩提[1]的具足與實踐;或如《往生論》所說,「修五念門行,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此乃淨土門之他力菩提心行,依佛力故,成就「巧方便迴向」而離三菩提障、順三菩提門,而成就「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速疾成佛。這樣的菩提心、菩提道,如慧淨法師〈《往生論》要義>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因此,從淨土弘願門來看,眾生稱名,即是以彌陀的無量光明為照護,以彌陀的本願重誓為攝受,是從彌陀的立場主動平等的布施,不須眾生另外作意求願,亦不須以無常多變的凡夫心,於虛假顛倒的娑婆界,為菩提道而發願求生。這就是善導大師之弘願淨土觀與混融他宗之要門念佛觀的不同,乘佛力或憑自力,任憑救度或作善迴向,兩者有根本的不同,承當此事,大須審細
淨光照我」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Amitqbha),與「無量壽」(Amitqyus)為兩個代表性尊稱。慧淨法師《彌陀十二光佛略解》
佛德無量,略分兩大類:光明與壽命。……彌陀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中,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是壽命無量願。誓願成佛,以「無量壽」永久救度三世眾生,無量壽蘊含著無有窮盡的慈悲;以「無量光」普遍救度十方眾生,無量光蘊含著不可思議的智慧。豎窮橫遍,無有窮盡。這是阿彌陀佛以慈悲、智慧的妙用,救度、接引十方罪苦的眾生。……無量壽與無量光一體不離。無量壽就體性而言,壽命為本;無量光就妙用而言,光明最勝。……
佛法中或以光明為「智慧」之表現,或合稱「智光、慧光」,有時又以太陽(日)為人間光明之極致而合稱「慧日」;諸佛轉識成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通稱「無上正智、一切種智」[2],或細分為「如來十智」[3],因此,同樣有各種不可思議光明,照耀世間、攝受眾生。而阿彌陀佛更以「無量光」為號,自有其超勝於諸佛之義,如《大經》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觀經》亦云「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小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大阿彌陀經》「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般舟讚》:「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4]如此超勝之光明,表徵了阿彌陀佛的智慧,慧淨法師《第十八願善導釋(六)》云:
《往生論註》釋此言:「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智慧的外相,表示光明與智慧是一體的,只是體與相之別而已。……彌陀的光明沒有障礙,不受有形的障礙,也不受無形的障礙。有形的是物質界,譬如這個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須彌山、阿鼻地獄,彌陀的光明都能透徹,也能救度邊的眾生,……從無形的精神界來講,不受眾生煩惱的障礙、無明的障礙、天魔的障礙、冤家債主的障礙,眾生內外都不受障礙,所以說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
就是說:佛智是體、佛光是相、破闇(無礙)是用。那麼,光之「體」的阿彌陀之佛智(彌陀五智)又有何特勝?《大經》:「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上引《第十八願善導釋(六)》解釋云:彌陀五智,總的是「佛智」,涵蓋餘四智,而四智又以「不思議智」為體;「不可稱智」是阿彌陀佛的自利,「大乘廣智」是阿彌陀佛的廣度眾生,「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不可思議。又說:五智乃佛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5],我輩凡夫,只能仰信佛言,稱念佛名;然具體而言,這五智就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必定往生」,這是眾生也能信解的,因此,所謂「明信佛智」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也是彌陀「威神光明」,不可思議之所在。對於念佛人的具體受用是,彌陀光明無量無邊、永恆不滅、超越一切,能度眾生、拔諸苦,溫暖眾生的心、照亮「回家」的路。慧淨法師云:「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
其次,就彌陀光明的性質與功能,又可略分如下,慧淨法師《彌陀十二光佛略解》云:
多種光明;大分為二,一是常光,二是放光,又名神通光。……阿彌陀佛常光,凡於八方上下無央塵數諸佛國土無所不照,故彌陀光明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等之歎譽。……《大經》說到阿彌陀佛將為十方來覲的菩薩說法時,欣然口中放光,遍照十方國土,而言: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這也是神通光。
彌陀光明,略而言之有兩種:一種是色光,叫作「調熟光明」,起調熟作用;一種是心光,叫作「攝取光明」,起攝取作用[6]。……我們今生能生而為人,並能學佛,進而能信佛念佛,非自己之能,是蒙彌陀十劫以來以調熟光明,不斷調御成熟我等信心念佛,故法然上人稱此為他力佛恩。當我們生起信心念佛,佛便放光(心光)攝取不捨,現生護佑,臨終接引往生,往生之後成佛。
不同的示現,有不同的作用,以上只是二類略分,已足以讓念佛眾生驚嘆、感恩,而至心信樂,稱名願生了;《大經》又就此無量光,細開為十二:「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7]如是稱讚彌陀之十二光:「智慧光明不可量、解脫光輪無限齊、光雲無礙如虛空、清淨光明無有對、佛光照耀最第一、道光明朗色超絕、佛光能破無明闇、光明一切時普照、其光除佛莫能測、 神光離相不可名、光明照耀過日月。」慧淨法師《彌陀十二光佛略解》云:
十二光是阿彌陀佛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所成就,此十二光普照十方微塵世界,攝受念佛眾生。……彌陀光明德能無量,釋尊於《大經》舉出十二光。此十二光互攝互具,謂之不可思議;又總括一切諸佛光明,名不可思議。
如上所引,無量光與十二光,或總或別、可合可分,各有意義與功能,在彌陀乃悲智利他之示現,在眾生則是調熟攝取之受用,其中如何運作,非凡愚可略知,亦不須探求。
懺主此文以「淨光」為稱,或如《大經》十二光之「清淨光」,《往生論》云「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讚阿彌陀佛偈>云:「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此外,《普門品》云:「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皆可為「淨光」的解釋,或總括而言,乃因阿彌陀佛實相法身乃究極離垢之清淨,所放之利他(為物身)光明,亦是無染無雜之清淨,故名淨光也[8]。
「慈誓攝我」
從全文看,懺主的「願」與「誓」的對象似乎不同,在人曰願、在佛曰誓—所以,文前用了「願以〇〇照我」,文後用了「滿〇〇願」,乃就發願之人而說:(先)願生淨土[9]、(後)願度眾生;而「慈誓攝〇」、「佛昔本誓」、「如來大誓海」,則從立誓之佛而言。淨土三經,《大經》說彌陀有「誓」有願,其義或同或異:「吾誓得佛,普行此願」;「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發斯弘誓,建此願已」;「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觀經》於彌陀但說「願」而無誓:「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小經》唯(釋尊)三勸眾生發願:「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善導.釋>於彌陀之誓與願,似多合用:《觀經四帖疏》:「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往生禮讚》:「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那麼,誓與願可否細分其義? 通途佛教對此亦有兩種解釋,《摩訶止觀》云:「發願者,誓也。……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這是誓願不分;而《法界次第》云:「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誓與願似分別,「誓」乃克制其心,絕不食言;「願」則不達目標,絕不放棄--「誓」重其心(因),「願」求其行(果);無誓則願不起,無願則誓落空;兩種解釋都以「願」為主。徹悟大師亦云:「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成滿。」然而,在《大經》的彌陀之誓與願,其義之輕重,如慧淨法師<淨土法門的核心>云:
誓是一種決心,一種約定,也就是所謂的誓約、盟誓或賭注,為了要達成那個願望與目標,再苦也不停止、也要繼續,乃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有了誓,願才能徹入他的骨髓,成為他的生命。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又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是以佛的性命來跟我們的往生打賭的─有我們的往生就有他的成佛,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他的成佛。……第十八願有「願」又有「誓」,欲生我國的「生」是願,若不生者的「生」是誓,……發誓必使我們往生。而第十九願、二十願,都只是願生但沒有誓生。
或可說,誓乃願的加強(增上)、決定,「出口承諾,使命必達」;或說,願是心情,誓乃意志;從眾生可解可行的教法而言,發願是「立下目標」,觸發其行動;可稱為「善法欲」,對一切善法有強烈的希求與成就之欲念,如發「四弘願心」、生佛國淨土;以百法之「五別境」而言,由清淨信,其心緣於所樂境而起善法欲(保有),於決定境而起勝解(堅定),於曾受境而起念 (憶持),於所觀境而生定與慧(專注、簡擇);也就是在各別境上,生起一種或多種心行。由發願而立誓,就有這五種心所的作用。其次,亦可以「五遍行」解釋:作意 (令心發動,起念)→接觸(根境識三,和合)→領受(於境起愛,情緒)→想見(於境取象,知覺)→思擇(令心造作,意志);「思」心所起行,有三種:一.審慮(加行),將行動而先審慮(欲起)。二.決定,起決定而將發行(必作)。三.動發勝(等起),發身語而作善惡。前二思為意(思惟)業,第三思為身語(作事)業。
法藏菩薩發下四十八願之後,為了宣示絕不中止的決心,又發了「重誓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對眾生的一種誓約與保證;而後來成佛並立名「無量壽(阿彌陀佛)」,此「念佛必生」的約定,就法爾自然的實現了。《大經》云:
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慧淨法師<「三誓偈」略解>云:「四十八願甚廣,約之即是因地願行與果上名號,今以此三誓偈統攝之,故此三誓偈是四十八願之綱要,亦是淨土宗之根本。」若概言之,四十八願各有「不取正覺」之誓約,今又重說,乃以此偈顯示其「統攝諸願」「超世大願」「他力救度」「名號度生」及請求「現瑞證誠」的正直捨方便,直標其真實,也就是第十八願的「名號度眾生」;因此,三誓偈之第一(超世願)、第二(無量功德),一切願行[10]總歸於第三而化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總而言之,因地的法藏菩薩有願有誓,果地的阿彌陀佛則滿願滿誓:「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願我精進恆決定,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所發弘誓永不斷。」這就是懺主<淨土文>所說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慈誓攝我」。
總之,只有佛能真的了解我罪業的去處,及救度的方法,於是以清淨之光照明我的自覺(機),以慈悲之誓攝受我的往生(法),讓我至誠的信受稱名,離苦得樂。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什麼是正念?【佛光大辭典】云:「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又分「世俗有漏」及「出世間無漏」兩種正念;或配以天臺四教(藏通別圓)而為「四忍」(伏,柔順、無生、寂滅);《無量壽經》云:「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道,為諸天人師」、「正念止觀諸通明力」、「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以上是通途修行的內容,不直接與念佛相關。
淨土宗的正念,則是「於一切善惡境遇,心不錯倒而一心念佛」;《往生論》云:「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慧淨法師<《往生論》要義>云:
〈長行〉第一章「願偈大意」說:「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第二章「起觀生信」說:「云何觀?云何生信心?」皆顯明以觀察門為首,由觀察而生歸命願生之信心。……觀察門,總攝三嚴二十九種歸入「不虛作住持功德」之願心莊嚴,其核心是依《大經》第十八願;由觀察而生歸命願生之信心,落實於稱名一行,其攝化是依《觀經》由觀佛入念佛;先觀國土德,再觀佛德,再觀菩薩德,其次第乃是依《阿彌陀經》,先示往生之處所,再示往生之強緣,再示生後之得益。
善導大師云:「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也」、「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佛知眾生心雜亂,偏教正念住西方」;「無外雜緣,得正念故」;「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這些文句中的「正念」皆與攝心念佛(稱名),不雜不散而相關,也就是懺主此處之意:「端正憶念」,正而不雜的憶持[11]力,以此而一心專稱佛名。這樣的正念,建立在真實的安心與信心,從平生念佛得光攝,到臨終稱名佛現前,都是正念的因果。
進而言之,慧淨法師云:「無常觀是菩提心之始;一切正念中,念死最尊貴。」淨土門的「現當二益」亦以命終之後,往生淨土而成佛度眾,利益最大。因此,念佛人的念死,除了同於一般人「無常」的警惕之外,特有「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一入涅槃常住國,徹窮後際更何憂」的慶喜。「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是佛聖來迎之果(因);「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正念往生之果(果)。《稱讚淨土經》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妄念自止而正念安然,「既捨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如上之「不亂」與「不顛倒」,就是「正念」之義也。《法然上人全集》云:
真有往生之志,信彌陀本願而念佛之人,臨終無顛倒之事也。……平常之時常念佛故,佛必來迎;一見佛現,即住正念,……故信彌陀本願之人,懷疑臨終之心不可有。於臨終之時方念佛之人,彌陀亦為其立來迎之願;……若本念佛之人,未必強論臨終之相狀也。佛之來迎一定故,臨終之正念亦是一定,此理應存知於心也。
臨終佛迎之「正念」,可免於三惡道之恐懼及「三愛」之牽纏,慧淨法師〈《阿彌陀經》要旨〉云:
臨終之時,死苦來逼,從八萬塵勞門,責無量病身,……息將斷時,以阿彌陀佛之力,成為正念而往生。……三愛之心若起,魔緣得便,而失正念。此之愛心,善知識之力難除;能斷除者,阿彌陀佛之力也。善導和尚云:「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所謂「臨終三愛」是對眷屬家財之「境界」愛、對個人身命之「自體」愛、對未來生處之「當生」愛;此三種愛為受身之本,潤生之緣[12]。在臨終「明了心」位,意識清醒之際,三愛未起,阿彌陀佛丶諸大菩薩來迎,佛光普照,心不顛倒,心生歡喜,正念往生。據傳善導大師作的《臨終正念訣》[13]云:「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乃是稱意之事」;這也可以是一種正念。然而,淨土宗人生前、臨終唯一的正念,應是「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說,稱名即是正念,所謂「淨念相繼」,稱名之正念即相應於菩提道。若能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即可安心歡喜,一心稱名,正念相續,畢命為期;臨命終時,佛來迎接,不貪不倒,即以正念而隨佛往生。
若知「本願不虛,稱名必生」而專修念佛者,自成一心不亂,即是正念具足,《往生論註》:「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觀經四帖疏》云「望佛願意,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仗佛願力故,稱名乃勝妙正業,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是故,懺主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
一種新行為至少重複 21 天,就成了習慣;小撇步:設定適當的目標→尋求同行的夥伴→創造美好的回憶初、衝刺期:「微量改變」;中、無力期:「效果預期」;後、穩定期-「持續進行」。導向安穩的生活模式,逐漸提升身心質量。
「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或「往生淨土,速得菩提」?
或問:求生淨土須先發菩提心嗎?什麼是淨土宗的「菩提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乃大乘所獨有,聖道諸宗各有其重點的詮釋,而同依自力在穢土發大願,修六度萬行,歷劫長久而終於成佛。龍樹菩薩《釋菩提心論》:「已知菩提心,大乘殊勝法,應勤加觀修,生起菩提心。為求自他利,三界無餘法,若離菩提心,佛亦無餘法。」《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觀經》「淨業三福」之「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上輩三品發菩提心;此二經所說的發菩提心,是大乘教勸勉「堪能」者應發菩提心。道隱法師的《無量壽經甄解》亦云:「菩提心者,諸宗各別,其意不同。淨土宗意者,以願生淨土謂之菩提心也。」
淨土門攝受救度的對象是上至等覺,下迄逆惡的一切眾生;不論有無發菩提心的,一概平等普攝。《法事讚》:「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往生之後,緣彌陀本願力,自發菩提心。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觀經》中上品、中中品是小乘人,中下品是世善凡夫,下輩三品是造惡眾生,生前都沒發菩提心,是往生之後才發起。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三華障重開多劫,於時始發菩提因。[14]
聖道門必發菩提心,乃成菩薩,這是依自力起修六度萬行所須的因地心(菩提五階:發心→伏心→明心→出到→無上);淨土門發不發大心,非關往生;但緣佛力起信願行而生極樂,到彼即得佛之果地覺(無上菩提心)。或者說,淨土行者以因地的「願生心」、果地的「度眾行」為菩提道,因心果行皆緣彌陀本願平等普救的功德力(完全佛力、絕對他力),非凡夫微弱之力所望及也,《大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若就本願念佛(弘願)門「自視極惡最下機,專修極善無上法」而言,是發不起聖道門的菩提心,有兩個原因:
1.自覺愚惡,自救不及,如何發長遠心、利他心?所謂怯弱下劣之人,只能仰靠佛力救度之易行道。
2.縱然有心,一時勉發大心,但不敵凡夫之業與性,「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徒增沮喪而無實效。
因此,淨土宗以「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為真實菩提心,才是每個人平生發得起,後生成得了的。蓮池《疏鈔》:「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印光大師:「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求生西方,方能宏法利生,任運度眾,自在無礙。」
念佛生淨土,能速達菩提心、速滿菩薩願,成佛度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到了極樂世界,煩惱不斷自斷。佛性現前,十方眾生「自他一體,冤親平等」;不必策發、鼓勵,自然具足;一人往生,就有一尊佛從極樂出,倒駕慈航於十方世界廣度眾生。這就是《往生論》的還相迴向「遊戲園林門」。慧淨法師〈法語〉
淨土法門才是五濁惡世之時,一生造惡之機的成佛之道,故是「時」與「機」相應之「法」。……「淨土門」是乘彌陀願力,往生淨土,在淨土斷惑證真,趣入菩提。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以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
前文先說出我的歸命、求願,而所求之所以有用(滿願),乃因彌陀本願重誓早已成就,預備了我們所求的一切。也就是:(佛)過去發願→(我)現在說願→(佛、我)未來滿願。
《大經》彌陀四十八願,懺主獨以第十八願為「本誓」但也是取其意,而字句有增減,順序有調整;或許因為懺主重在作懺、發願,故【十要版】不僅保留「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原文,且當下自憶「此生以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流行版】刪除了這一段,跳過了「曾無一善且五逆謗法的極惡之機,能否(如何)念佛而得救」的論題。慧淨法師<下品下生深義—淨土宗之精華>云:
下輩三品曾無一善,乃是惡機,……唯依靠念佛而得往生彌陀淨土。若論下品下生之機,有三缺(缺時、缺法、缺力)一得(唯有念佛,來得及,修得來)。
佛以下品下生之機,突顯本願稱名,方法至簡至易,功德最勝最上;雖行者三業無功,然彌陀法體獨顯,且功超定散,不藉機作,是為本願稱名之弘願念佛。……下品下生之念佛往生,雖說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此乃抑止之意,警惕不可犯五逆、謗法之重罪。
這是很重要的論題,最能凸顯彌陀本願的無限慈悲、平等普救、超世絕倫,是一切煩惱惡業眾生之所依,所謂「方法至簡至易,功德最勝最上」,因此,似不應跳過。懺主此處依經文而自省,確認此生「未犯逆謗」之罪,即以此為「得生淨土」的確信。雖是一種高僧的自我承擔,卻不適用於下品下生的「五逆、謗法」眾生;
而此問題的解答,仍以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未造「抑止」、已造「攝取」的俱到(雙向)說最圓滿;
然此之二業(逆、謗),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
這樣恩威並施而無所漏失的大悲救度,則包含了如懺主之「不造」及下下品之「已造」兩者,這才完整顯現了阿彌陀佛無所不用其極、平等無條件的大悲心與本願力。
《大經》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對此願的解釋,有三段取意文,文句與《大經》略有出入;《觀經四帖疏》〈玄義分〉:「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往生禮讚》:「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三段文皆無「至心信樂」,而以「稱我名字(號)」代替;解「欲生」為「願生」、「十念」為「十聲」[15]。
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根本就在第十八願,此願的核心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此,<善導.釋>的「稱我名號」就成了淨土宗乃至整體佛教的核心與宗旨。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印光大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16]
關於「第十八願」之重要性及其深妙性,在淨土三經及中國淨土宗祖師論著中,有詳盡而極致的闡述,尤其是慧淨法師的《第十八願講話》《第十八願善導釋》二書,可參閱細讀;並總結為<善導.釋>48字「本願取意文」,是最原則性、標準性的解釋,凡淨土行人,應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法然上人云: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
[1]《大智度論》,菩提有五種:一、發心菩提,即十信是。二、伏心菩提,即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明心菩提,即初地至七地是。四、出到菩提,八九十地是。五、無上菩提,即如來地是。
[2]【佛學大辭典】:其真智正而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故云一切種智。《大智度論》46曰:「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15 十住品〉:「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4]宋.擇瑛法師《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5]印光大師<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
[6]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光有二種:一內光、即智內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剛不壞之體。無礙解脫之身。如淨琉璃、表裏瑩徹。彼方境物、悉現光中。」
[7] 慧淨法師:曇鸞大師的《讚阿彌陀佛偈》可以說是淨土門中最高級上乘的作品之一,令人一讀,便感歡喜踴躍。第一首就是對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阿彌陀佛淨土的方位作讚歎,使我們能夠具體的歸命於彌陀,願生其淨土。
[8]《臨濟禪師語錄》云:「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裏法身佛;爾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爾屋裏報身佛;爾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爾屋裏化身佛。此三種身是爾即今目前聽法底人,秖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這是禪宗對淨光的另一種解釋。
[9] 《四帖疏》:「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10]【佛光大辭典】以其所願之事,廣大普被眾生,故稱弘誓。……法藏菩薩之四十八願,第十八願稱為本弘誓願(本願、弘願、誓願、弘誓);此弘誓乃超越思慮之臆測者,故稱難思弘誓。阿彌陀佛廣大之誓願力,為眾生往生淨土強有力之增上緣,故稱弘誓強緣。即謂彌陀之本願弘誓,乃眾生往生之殊勝因緣。
[11] 依唯識「心所有法」五别境之「念」,是於所經歷的境界,記憶不失。《成唯識論》曰:「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圓覺經》:「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由澄心凈念後,開啟智慧,觀照諸法,能因靜生慧;因定(止)發慧(觀),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故《圓覺經》稱三摩鉢提為「幻觀」,以覺智力能變娑婆為淨土,地獄為天堂,苦樂、淨穢皆如幻化,猶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12] 或云「臨終的三種執著」:第六識善惡無記心,起「境界」愛。第七識有覆無記心,起「自體」愛。第八識異熟無記心,起「當生」愛。
[13]道端良秀:此文是否是善導之作另當別論,總之,宋代以後作為善導之作廣為流傳,成為版本而盛行流布於後世,在日本,良忠也大量引用過此書。由此看來,作為善導的〈臨終正念訣〉,其思想在宋代以後乃至日本都廣為流行。
[15] 詳情參考:慧淨法師〈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略信示行,既依經文,也依傳承。<講義>云:「十念」有三種:1.十念之間,憶念相續,無有他想。2.一心專志,稱名十聲。3.連續十口氣,專心不散。
[16]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覆周群錚居士書>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善導.釋)--淨慶2021.12 前言 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這個法門。……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正文
    "新冠"疫情与"遠距"助念(象山慶2022.7.2) 從2021年5月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國內因染疫而隔離的罹難者,其遺體立即送火葬場,既不能與家人見最後一面,亦無緣接受宗教儀式的祝福(濟度),這對於亡者與家屬都是很傷感的結局。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七月孟秋,萬物結成,古人以新收成黍稷,祭奠祖先,並祈求年豐。又,「申」月乃陰之始,而有望日「祭鬼」之俗;古人於是在七月十五日薦新於祖先並祭奠於鬼魂。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之「孝」融入鬼節,祭祖薦新成了漢族深遠的傳統。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一).中元節:秋嘗、祭鬼、赦罪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善導.釋)--淨慶2021.12 前言 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這個法門。……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正文
    "新冠"疫情与"遠距"助念(象山慶2022.7.2) 從2021年5月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國內因染疫而隔離的罹難者,其遺體立即送火葬場,既不能與家人見最後一面,亦無緣接受宗教儀式的祝福(濟度),這對於亡者與家屬都是很傷感的結局。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七月孟秋,萬物結成,古人以新收成黍稷,祭奠祖先,並祈求年豐。又,「申」月乃陰之始,而有望日「祭鬼」之俗;古人於是在七月十五日薦新於祖先並祭奠於鬼魂。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之「孝」融入鬼節,祭祖薦新成了漢族深遠的傳統。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一).中元節:秋嘗、祭鬼、赦罪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1947年大村鄉長賴崇耀夜夢觀音指示,慈雲寺廟埕將會有黑米出現,此米可救人。村長早上醒來,夢中情景猶新,遂和建設科長楊蒼崙論及此事,決定在廟埕試挖看看。   兩人先向觀音上香稟告並擲筊獲允後,開始挖掘,果然挖出夢中所見之米,此事轟動了遠近庄頭,眾人紛紛湧至廟埕挖米
    Thumbnail
    雲林縣國文輔導團到雲林縣大埤鄉三秀園舉辦「台語詩詞吟唱與實作」研習第二場次,2023/12/22星期五,於三秀園第一場次與第二場次均可單獨報名一場,也可兩場都參加 兩場次由樸雅吟社黃哲永老師主講,樸雅吟社邱素綢師母以及林錦花校長、李玉璽教授等多位社員協助指導本場次活動希望讓雲林縣的國文老師透過研習
    Thumbnail
    義大師的人格道德崇高偉大從不接受錢財或物質供養,並列舉至少八人要供養鉅款土地豪屋價值數百萬上千萬美元,均為大師所嚴拒,絲毫未收,及其經過情形,至於黃曉穗所稱大師向他要五百萬港幣一事乃黃曉穗本人向劉百行借款五百萬一直拖欠不還,劉百行請義大師出面收款,結果黃曉穗既沒把五百萬交給義大師或是還給劉百行
    Thumbnail
    賀|自己賀|慈雲宮廟口小吃登上方格子免費類排行第三名 . 慈雲宮廟口小吃登上方格子免費類排行第三名!! . 其實,我還是掌握不太到:什麼樣的文章會受到歡迎,什麼樣的文章依舊冷冷清清。(這裡所說都是有受到谷歌新聞推播推薦的)所以,就更難知道,怎樣的文章會爆衝。 . 目前在方格子的文章裡,爆
    Thumbnail
    每次來苗栗後龍都要來慈雲宮廟口小吃,找吃的喝的。 . 平時都是非假日出遊,覺得這個廟口小吃會不會經營不下去啊!都沒什麼人。但今日,週日中午11點多,滿滿的人,每一攤都大牌長龍! . 我們家的首選是後龍黑輪伯,排好長啊。為了午餐只能繼續等了。終於等到。點了豆皮、百葉豆腐、黑輪、阿給、菜卷,加上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日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作作相思淚。 試譯作品: Clouds float in the blue sky; yellow leaves cover the
    Thumbnail
    雲林華山文學步道登山口位於華山咖啡大街電信局旁,步道單程距離約0.6公里,往返時間約0.5小時,整條步道沿著溪流而行。 行人道上有刻畫著古字的磁磚,更有雲林地方文學作品刻於巨石上,聞著莊園飄香而來的咖啡味,聽著涓涓細流的流水聲,看著文藝氣息飽滿的石碑,享受芬多精和文藝的洗禮。 華山文學步道
    Thumbnail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1文章建安骨2,中間小謝3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 📷 📷 📷
    最新慈雲山介紹 慈雲山歷史介紹 二次大戰前,慈雲山較為荒僻,稱為狗蚤嶺,後來因山上有觀音廟,民間遂改稱當地為慈雲山。(資料來源:一九八七年《東方日報》 一「香港人須知」專欄) 慈雲山氣候介紹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知名廟宇,這些廟宇都是從中國分靈而來,廟宇在台灣除了普遍深植人心,成為信仰與寄託生活中心。更是民眾話家常、心靈慰藉場地。小編是一位佛教徒,常遊走各廟宇參拜。更由廟宇中一次又一次旅行,這篇要來參拜與旅行基隆市信仰大廟慈雲寺。 基隆市安樂區慈雲寺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備註:​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1947年大村鄉長賴崇耀夜夢觀音指示,慈雲寺廟埕將會有黑米出現,此米可救人。村長早上醒來,夢中情景猶新,遂和建設科長楊蒼崙論及此事,決定在廟埕試挖看看。   兩人先向觀音上香稟告並擲筊獲允後,開始挖掘,果然挖出夢中所見之米,此事轟動了遠近庄頭,眾人紛紛湧至廟埕挖米
    Thumbnail
    雲林縣國文輔導團到雲林縣大埤鄉三秀園舉辦「台語詩詞吟唱與實作」研習第二場次,2023/12/22星期五,於三秀園第一場次與第二場次均可單獨報名一場,也可兩場都參加 兩場次由樸雅吟社黃哲永老師主講,樸雅吟社邱素綢師母以及林錦花校長、李玉璽教授等多位社員協助指導本場次活動希望讓雲林縣的國文老師透過研習
    Thumbnail
    義大師的人格道德崇高偉大從不接受錢財或物質供養,並列舉至少八人要供養鉅款土地豪屋價值數百萬上千萬美元,均為大師所嚴拒,絲毫未收,及其經過情形,至於黃曉穗所稱大師向他要五百萬港幣一事乃黃曉穗本人向劉百行借款五百萬一直拖欠不還,劉百行請義大師出面收款,結果黃曉穗既沒把五百萬交給義大師或是還給劉百行
    Thumbnail
    賀|自己賀|慈雲宮廟口小吃登上方格子免費類排行第三名 . 慈雲宮廟口小吃登上方格子免費類排行第三名!! . 其實,我還是掌握不太到:什麼樣的文章會受到歡迎,什麼樣的文章依舊冷冷清清。(這裡所說都是有受到谷歌新聞推播推薦的)所以,就更難知道,怎樣的文章會爆衝。 . 目前在方格子的文章裡,爆
    Thumbnail
    每次來苗栗後龍都要來慈雲宮廟口小吃,找吃的喝的。 . 平時都是非假日出遊,覺得這個廟口小吃會不會經營不下去啊!都沒什麼人。但今日,週日中午11點多,滿滿的人,每一攤都大牌長龍! . 我們家的首選是後龍黑輪伯,排好長啊。為了午餐只能繼續等了。終於等到。點了豆皮、百葉豆腐、黑輪、阿給、菜卷,加上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日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作作相思淚。 試譯作品: Clouds float in the blue sky; yellow leaves cover the
    Thumbnail
    雲林華山文學步道登山口位於華山咖啡大街電信局旁,步道單程距離約0.6公里,往返時間約0.5小時,整條步道沿著溪流而行。 行人道上有刻畫著古字的磁磚,更有雲林地方文學作品刻於巨石上,聞著莊園飄香而來的咖啡味,聽著涓涓細流的流水聲,看著文藝氣息飽滿的石碑,享受芬多精和文藝的洗禮。 華山文學步道
    Thumbnail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1文章建安骨2,中間小謝3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 📷 📷 📷
    最新慈雲山介紹 慈雲山歷史介紹 二次大戰前,慈雲山較為荒僻,稱為狗蚤嶺,後來因山上有觀音廟,民間遂改稱當地為慈雲山。(資料來源:一九八七年《東方日報》 一「香港人須知」專欄) 慈雲山氣候介紹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知名廟宇,這些廟宇都是從中國分靈而來,廟宇在台灣除了普遍深植人心,成為信仰與寄託生活中心。更是民眾話家常、心靈慰藉場地。小編是一位佛教徒,常遊走各廟宇參拜。更由廟宇中一次又一次旅行,這篇要來參拜與旅行基隆市信仰大廟慈雲寺。 基隆市安樂區慈雲寺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