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九槍》,不只是那九發子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九槍》電影劇照)

(《九槍》電影劇照)

(本篇寫於去年金馬影展結束後,故末段觀後想法是為金馬獎結果之前)

2017年8月31日,越南逃逸移工阮國非遭人舉報打破新竹縣鳳山溪旁的小貨車車窗欲偷車,員警陳崇文等人到場後要求赤身裸體、坐在小貨車前座的阮國非配合調查,然而阮國非非但不願意配合,更跳下車朝著警方扔擲石頭抵抗,在雙方對峙過程中警方試圖以警棍、辣椒水進行反制,但仍然無法制伏阮國非。

後來據日後陳崇文出庭時回述經歷時稱,當時擔任警察不到兩年時間,幾十次追捕逃逸移工的任務中,遇到的每個移工都會逃跑,從未遇過像阮國非這樣不僅未逃跑、還意圖攻擊警察的移工,而在嘗試溝通未果後,本看著阮國非跳入水溝便不想繼續追捕,豈料阮國非又再度爬上岸並和警方對峙近約三十分鐘,最後陳崇文看著阮國非走向警察且想開門上車,認為其有偷警警車逃逸之虞,於是選擇拔槍朝其射擊,在短短十一秒內擊中阮國非多達九槍,其中六槍自背後射擊,另外三槍則朝其身體左側開槍,在阮國非倒地不起後十二分鐘陳崇文與支援警力才將他上銬,只是在上銬之前因判斷他仍具有攻擊性與危險性所以沒有上前壓制或是急救,後待救護人員到場進行約25分鐘的急救處理,阮國非仍在抵達東元醫院之前失去生命跡象。

阮國非一案很快的引發社會關注,陳崇文的執法是否合理亦或過當造成爭議。在與來台處理後事的阮國非家屬雖已260萬達成民事和解,陳崇文請求判三月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緩刑,但於審理中檢察官認為陳崇文不認罪,顯示其對使用致命性武力可能對生命造成的危害,仍然欠缺認識與反省,更指出陳崇文身為合格結訓的警察人員,應該熟悉用槍時機的必要性,不能以資歷淺為理由推託,且據相關檢驗證明顯示,當時阮國非體內已含有高濃度酒精與吸食甲基安非他命反應,認為阮國非應無攻擊還手之力,而陳崇文雖然依法用槍可使用過當,其開槍時機與方式均不符合警械使用條例避免傷及致命部位規定與比例原則要求,因此依涉法過失致死罪判處八個月徒刑,惟考量陳崇文是新手員警判斷失準,加上符合自首要件為由,予以緩刑三年,全案定讞。

這起案件意外延伸了許多辯論議題與思考空間,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如阮國非這樣來自東南亞的在台移工相關議題。曾憑紀錄片《街舞狂潮》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肯定的導演蘇哲賢,將阮國非案改編為短片《九發子彈》,他在專訪中提到自己對於此事的論點,認為「殺死阮國非的,不是那九發子彈,而是我們的意識形態。」,意即是存在於台灣人潛在意識裡的歧視允許了陳崇文開槍,「如果阿非是一個金毛的外國人,你會射他嗎?」

這是《九發子彈》中主角阿非的義務律師質問開槍員警的話,也是真實事件裡擔任阮國非家屬律師的邱顯智曾問過陳崇文的問題,導演蘇哲賢認為如果今天是白人那麼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當然這樣的假設並非全然公允,但導演蘇哲賢的論點確實不失為一個可能的解釋,而順著《九發子彈》再切入《九槍》,從阮國非案再延伸到其他東南亞移工新聞,看著這些移工們的在台處境,似乎也不得不去相信這之間存在著建立在優越感之上的歧視,進而造成了或是引發了這些新聞悲劇。

(《九槍》電影劇照)

(《九槍》電影劇照)

《九槍》為曾在《徐自強的練習題》中擔任製片的導演蔡崇隆的作品,與《九發子彈》同樣以阮國非案件為題材,只是比起《九發子彈》、作為紀錄片的《九槍》有了更多的篇幅再談延伸議題。導演蔡崇隆在前半段幾乎是談論阮國非事件的始末與後續影響,以律師、警方、阮國非家屬與陳崇文家屬的多方視角來共同審理這起案件,電影藉著這些受訪者的立場、觀點、專業、身分的各自不同進行了一場不激烈可卻感受很多、感觸很深的辯論。

我想確實沒有人能夠直接且清楚的指出這起事件中到底誰錯誰對,就如同每件事情總是一體兩面,雙方當下的想法與行為都只能各自解讀,但我想沒人能否認的是,阮國非和陳崇文在某種意義上其實都是受害者,阮國非的不幸離世與陳崇文的遭到判刑,都直直道出了不該被無視的根本問題。

先從身為員警的陳崇文方來看,在網路上都能找到他在接受新竹地院審理時與檢察官的對話內容,面對執法過當、開槍時機是否正確等質疑,聽著他的回應多少能感受到他的無奈,不開槍賠命、若開槍就賠錢的進退兩難,現有制度跟保障不足以支持警察開槍的後果,加上輿論施加的壓力,讓不論開槍這個結果是好是壞,都成為警察難以背負的責任,而這就是陳崇文所面臨到的、也是我認為他不認罪的理由之一。

不過畢竟就如《九發子彈》一樣,導演蔡崇隆既然以《九槍》為名,就表示他選擇把更多的重心與議題放在阮國非身上,而從故事走到後半段,關於移工的各個公傷報導出現在銀幕上,便可知道與其特意去質疑或是檢討陳崇文,他更想關注的其實就與導演蘇哲賢相同,從這起案件來去向社會拋出疑問、到底真正殺死阮國非的,當真只是那九發子彈?

猶記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有起出門倒垃圾的外籍女看護,站在路邊講手機時遭到員警盤查,卻因忘記帶居留證出門而被認為是逃逸移工,而員警並不理會這名女看護的解釋,硬是將人帶回警局盤查,最後查到外籍女看護為合法看護後,不僅沒有任何一句道歉,還將人載到路邊丟包,讓人生地不熟的女看護茫然失措。

離譜行徑遭到舉報後果不其然引發民眾撻伐,這名員警最後遭到記過處分、調整職務,還因涉嫌妨礙自由罪等罪嫌移請地檢署偵訊。雖然《九槍》沒有把這起案件放入電影中,而是放入多起移工因工作環境、安全、勞資、聘雇制度等方面有關而造成的意外、悲劇新聞交錯於電影裡,但我認為《九槍》未有明講、而是要觀眾自己去思考、去察覺的,還是長久以來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移工的歧見、不友善還有污名化。

(《九槍》電影劇照)

(《九槍》電影劇照)

「如果有一天我在人生的路途上跌倒了,媽媽請原諒我。」

上述新聞事件裡的各種問題回到根本來看,是不是多數台灣人自認比這些來台工作的東南亞移工還高人一等的心態所致?「因為是移工所以不用住太好、當然待遇也不用太好」、「因為是移工所以要盯好以免他們逃跑」、「因為是移工所以要小心他們偷錢」...,太多的「因為...所以...」被默許成立,這才導致了制度上的推行改動困難,而移工們從生活到工作環境到待遇亦才難以變得更好。回到前面提到過的,如果今天阮國非是白人、站在路邊講電話的是白人,那麼這樣的「因為...所以...」還會成立嗎?我想不會。而我想這也是《九發子彈》與《九槍》所試圖提出的、對從整個社會到制度面的共犯結構的指控。

《九槍》令人感到痛心的,絕對是被放入電影中,那段阮國非與陳崇文對峙的秘錄器畫面,也是因為有了這段秘錄器畫面更讓《九槍》多了份實質上的意義與帶給觀眾更多的震撼。另外喜歡的是,導演蔡崇隆以阮國非的臉書作為旁白,聽著他訴說自己的心境,再將之與影像畫面結合,那種無能為力的惆悵增幅不少。

導演蔡崇隆不進行特定對象的批判,而是以多篇新聞報導再加上多位受訪者所分享的自身想法,讓《九槍》有了足夠空間來讓觀眾針對被帶出來的議題思考,它無疑有著它出現在此刻的意義,也確實有著它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實力,不過相對於其他入圍作品,我覺得《九槍》的競爭力沒那麼大,以阮國非案件來放大看整個在台的移工處境本意是好,但難免會讓人有種主角失焦的恍神,尤其是電影從前半段轉入後半段時的處理不夠流暢,導致前半段與後半段像是不同的紀錄片接在一起,這是我在觀影上的感受,但不論會不會得獎,從議題上來看的話,《九槍》確實值得你我好好關注。


《九槍》,不只是那九發子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年輕一輩網民大概不知道以前的逃犯有多可怕,當然當時的監視器並不普及,所以逃犯常常逃逸無蹤,根本沒辦法追蹤,最可歌可泣的就屬陳進興、高天民和林春生三人了,看看當時五常街槍戰戰死幾個警察,最後林春生身中六槍,死在巷尾,不久後,高天民在舊公寓房間內挾持護膚小姐自戕,在這之後有線報說僅存的陳進興逃往陽明
阮國非 阮國非,來自越南中北部乂安省,享年27歲。 十年前他為了負擔家計來到台灣工作,七年前他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違約離職,成為大家口中的「逃跑外勞」,當時的他大概不會想到半年過後他會在異鄉斷魂。 阮國非的最後一天 2017年,8月的最後一天,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赤裸出現在新竹縣鳳山溪畔。吸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周處除三害憑著NETFLIX和大陸上映,近期又再度翻紅,引發大眾關注。電影片名取自典故直接點題,簡單俐落,基本上知道典故的人,就能大致清楚理解電影的情節,絲毫不差。 主角陳桂林是出名的黑道殺手,被全國的黑白兩道通緝追殺,某天奶奶過世後,又得知自己得了肺癌只剩不到半年的命,於是決定自首。沒想到警局內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Thumbnail
2023年受到熱烈討論的台灣電影劇作品有不少,除了《人選之人──造浪者》,還有我接下來會介紹的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八尺門的辯護人》在2023年7月開始播出,作為暑假檔期的作品,影集在台灣的討論度不低,在IMDb上獲得8.2分的不錯表現,到底這部劇名看起來很神秘的作品是在說甚麼的呢?
Thumbnail
通緝犯陳桂林已是癌症末期,他打算自首,卻發現自己在通緝要犯排行榜上只排名第三。於是他查出前二名下落,要將他們一一除掉,成就當代的「周處除三害」。《周處除三害》在俗套劇情的基礎上融合了新元素,讓人耳目一新,阮經天的演技也讓人驚艷。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年輕一輩網民大概不知道以前的逃犯有多可怕,當然當時的監視器並不普及,所以逃犯常常逃逸無蹤,根本沒辦法追蹤,最可歌可泣的就屬陳進興、高天民和林春生三人了,看看當時五常街槍戰戰死幾個警察,最後林春生身中六槍,死在巷尾,不久後,高天民在舊公寓房間內挾持護膚小姐自戕,在這之後有線報說僅存的陳進興逃往陽明
阮國非 阮國非,來自越南中北部乂安省,享年27歲。 十年前他為了負擔家計來到台灣工作,七年前他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違約離職,成為大家口中的「逃跑外勞」,當時的他大概不會想到半年過後他會在異鄉斷魂。 阮國非的最後一天 2017年,8月的最後一天,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赤裸出現在新竹縣鳳山溪畔。吸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周處除三害憑著NETFLIX和大陸上映,近期又再度翻紅,引發大眾關注。電影片名取自典故直接點題,簡單俐落,基本上知道典故的人,就能大致清楚理解電影的情節,絲毫不差。 主角陳桂林是出名的黑道殺手,被全國的黑白兩道通緝追殺,某天奶奶過世後,又得知自己得了肺癌只剩不到半年的命,於是決定自首。沒想到警局內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Thumbnail
2023年受到熱烈討論的台灣電影劇作品有不少,除了《人選之人──造浪者》,還有我接下來會介紹的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八尺門的辯護人》在2023年7月開始播出,作為暑假檔期的作品,影集在台灣的討論度不低,在IMDb上獲得8.2分的不錯表現,到底這部劇名看起來很神秘的作品是在說甚麼的呢?
Thumbnail
通緝犯陳桂林已是癌症末期,他打算自首,卻發現自己在通緝要犯排行榜上只排名第三。於是他查出前二名下落,要將他們一一除掉,成就當代的「周處除三害」。《周處除三害》在俗套劇情的基礎上融合了新元素,讓人耳目一新,阮經天的演技也讓人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