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我的粉絲團討論ETF與指數化投資的資產配置,其年化報酬率大概就在一定的範圍內,取決於股票與債券持有的比例,還有統計的時間長短與時機。但有人依舊覺得報酬率不夠高,或是好無趣,是否有更好的,優化的資產配置方式呢?
今天介紹這本書是由方言文化所出版,作者是韓國的姜桓國,他邊工作邊投資,在38歲時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這時他才工作滿12年。他擁有10萬訂戶的Youutbe頻道,同時也有多本相關書籍的著作。
這本書的前幾個章節就開宗明義地告訴讀者,為了生存,投資並非是選項,而是必要之舉,活得越久就花得越多,而要實現財富自由需要準備多少錢,作者也提供了他的計算方式給大家。
投資方式有很多種,有被動式投資、價值投資、技術分析、宏觀投資與資訊投資,並沒有哪一種方式是最好的方法,而這本書要說明的是量化投資。
量化投資是以規則做為基礎的投資方式,無論買入、賣出和持有都有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只以數值作為判斷基礎,這些數值可以是標的價格或企業的財務數據等可以被量化的事物。
量化投資會分析前述五種投資方式各所強調的特點,並轉換為可量化的投資策略後積極運用,然後進行模擬測試,如果回測的結果不錯,即可預期這個策略在未來也可能獲得類似的結果,在實際投資時使用它。
作者也列出了10種會搞砸投資的心理偏誤,譬如交易成癮、損失趨避偏誤、過度自信偏誤、短期趨勢半信半疑、展望未來偏誤等等。他認為,投資時應該要如實按照策略走,別中途隨意改變投資策略,避免受到大腦偏誤所影響。
資產配置的三大關鍵原則是,長期持有具有持續成長的資產類別,持有相關性低的資產類別,與讓各資產類別的波動性不會相差太多。不過這邊提出的第三點與過去的觀念頗有差別,為了讓波動性接近,低波動的債券比例會比高波動的股票比例高出好幾倍。
這本書特別的地方是,作者在書裡統計列出了23種投資策略,從最基本的美國股票、債券與REITs的平均分配,到股市動能或平均價的積極再平衡法,策略性的追漲或是避跌的投資方式,求能帶來更好的投報率。
舉例來說,範例1是猶太人策略,將資產評分三等份,分別投資三檔代表美國股市、債券與房地產的ETF,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預期年複合成長率是10%。但作者透過回測分析,認為這個方式不太符合資產配置的第2與第3點原則,所以造成資產在2008年有超過35%的損失。
而範例3是將上面的方式改成平均持有美國股票、長期債券、黃金與超短期債權,同樣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預期年化報酬率是8%。雖然年化報酬率降低,但過去50年的投資期間,其最大跌幅僅有12.7%,大大降低了資產波動度。
作者分析,很可能是因為經濟變化有如四季,物價漲跌與經濟成長率高低可分成四種狀態,相互影響著不同的資產。不同的資產類別,遇上不同的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會有不同的成長與下跌反映。
譬如物價上漲且經濟成長率高時,黃金與新興市場股票會成長,而債券與現金資產會下跌。物價下跌但經濟成長率高時,先進國家的股票與債券會成長,而黃金與現金會下跌。
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在解釋以上的論點,他認為只要採用好的資產配置方式,就有機會降低波動風險,還有可能帶來相差不多的報酬,而資產配置並非需要預知未來,只是可以幫助投資人提高勝算。
後面的範例也試著透過價格來決定更好的買賣點,譬如策略11的原版雙動能,持有美國股票、其他已開發國家股票與美國債券,每個月進行再平衡。若股票超過短債的近12個月報酬率就買入,若股票報酬比短債低,就買入美國債券,這樣配置的預期年化報酬率有10%~15%,而最大跌幅接近20%。
這本書總共有23種投資策略,越後面的策略越複雜,投資標的越多,但目的並非是冒更大的風險追求更高的投報率,而是同樣在10%~15%的年化報酬率下,盡量降低最大可能的回檔幅度,減低資產波動率。
我們都知道,過去的歷史回測不能代表未來也會如此發生,但一個資產配置策略在回測了過去50年的數據後,被認為未來也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有類似的表現,因為雖然發生的事件不一樣,但金融市場的影響與表現結果常常是相似的。
如果你對於更複雜的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方式有興趣,這本書可以研究一下。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