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日,去拜訪研究所的學長秋山。
在交大的時候,他博士班,我碩士班。想不起我們是怎麼玩在一起的,在畢業後的幾年,我們每年偶爾會見到面,而比較頻繁互動的日子,大概在我的第二份工作。當時的他,在南京復興那一帶開了瑜珈課,而我是他的學生。
中間,經兩年多的疫情,我們都沒有再見面。
上個月的某一天,聽起了他的歌:
然後,久違好多年,終於跑去找他了,和他的家人與朋友一起去八里看日落。
上週日,在秋山的住所,和他說了許多話:卡住的感覺、什麼是無為、如何理解富足與匱乏,還有如何看待對於未來的擔憂、游刃有餘是什麼。
困囿的,處之泰然;無法改變的,豁然待之。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秋山在闡述他人的故事時,總帶著很溫暖的同理心,那是一種很深的理解;而在分享自身生命經驗時。總有種平穩、和緩又放鬆的開闊感——即使談話的內容不見得是很快樂的故事,甚至描述的是有點辛苦的情境。
而就在那個瞬間,我突然明白,其實秋山就是一片海洋。
我想成為一片海洋。
前幾天才寫著道:我想成為一片海洋,穩住自己,也能接住身邊的朋友。
但其實,朋友就是我的海洋。
讓自己活成確定性,為別人提供確定性,接受別人的不確定性。
允許別人做別人,堅定自己做自己。擁抱變化,同時修練那些不變的基本功。
我很幸運地有這麼幾個可以「單純聊天」的朋友,沒有猜忌、沒有懷疑,沒有忌妒,只有真心的希望對方過得很好。
秋山是,不管我在Line上傳什麼,他都會認真花時間仔細把它們看完或讀完,然後再認真給予回應的人。在訊息流氾濫得離譜的時代,這樣的互動特別珍貴。
我的好朋友都是如此:自己的情緒始終穩定,並且對身旁的人特別寬厚。
你釋放什麼樣的訊息,就會接收到什麼樣的回應。
這是真的。
關注匱乏,獲得匱乏;關注嫉妒,每天憤怒;關注善意,就發現身邊都是愛……
而我召喚了海洋,所以朋友就是我的海洋,我們是彼此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