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巴黎,每一個文青腦海中都有茱莉蝶兒(Julie Delpy)的三部電影代表作《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記得那種情節就像朦朧的法式哲學與愛,不太懂又要裝懂的一路追溯回去。我只記得她身兼劇本和演員還有那種很代表法國“她”的氣質,慵懶知性卻很有才情,閱歷就像女孩很想成為的那個未來的樣子。
大二的時候遊學到了巴黎算是圓了文藝少女的夢,寄宿英國家庭的時候室友是來自瑞士的義大利裔少女,對著我翹著腳一邊說著義大利腔的英文、一邊讀著德語小說、然後再告訴我她要打電話給她在瑞士外派上海的爸爸,那是我第二次感受到強烈的文化差異,原來瑞士長大的孩子能會五國語言(英文、德語、義大利、西班牙、法文),因為她的熱情我加入了她的歐洲朋友圈,一起在布萊頓的海邊小鎮一起搭公車沿著海岸線上課,一起煮飯串門子,在最後一週的時候我們能從倫敦搭海底火車到法國。
為了想了解巴黎的藝文,先是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海明威沙特的<存在主義>因為他和西蒙波娃於法國藝文圈是靈魂伴侶的存在,然後是<巴黎女人>Lucinda Holdforth澳洲女作家露西達,<可可.香奈兒的傳奇>紀錄片,羅浮宮與路易王幾世紀的流傳,這片國土承載了太多文人與藝術繼承下的作品與故事,幾世紀後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咖啡午後。大學修了一年的法文,就像我的日文一直停留退化在一個打招呼之外的入門水平,也可以發現原來文法語法之中,人的態度、理性與感性思想與文化氛圍。就像默默介於讀不懂與半懂之中從人生經歷往下走的時候偶然想起日升日落Sunrise Sunset男女主角坐在河畔的場景,也許這就是電影與文學帶給人的滋養。在很多年後的某天,你會突然想起一個畫面、一首歌曲、讓日復一日一日的生活無論身在何方,都有心上遠眺的風景。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 海明威《流動的盛宴A Movable Feast》
在這裡為大家找出<The Beofre Triology>這部橫跨二十年稱為法國文藝電影的經典,精華版與幕後經典版,一起回顧感受細膩探討感情與各階段人生的寫照,溫暖的情調緩緩地在夜幕之中展開,這世上有一種情,用一生探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