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這是句我們很常聽到的歇後語,常用來比喻「不厭其多,越多越好」。
幫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的大將軍韓信,在喝酒言歡之際,被劉邦問到關於將領統御軍隊的能力時,劉邦問韓信說:「你看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道:「您只能帶十萬人的軍隊而已。」劉邦又問他:「那你又可以帶多少兵?」韓信則是回答說:「我是愈多愈好(臣多多而益善耳)。」
這則多多益善的故事上半部白話文的解釋大致如此,這也是一般我們求學時師長們想要告訴我們的,一來是希望在許多場合下能夠多做準備、廣積屯糧,越多越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基本常識,但這則故事有下半部,個人認為才是人生中的重點。
劉邦聽了笑著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你會臣服於我呢?」
其實,稍微知道漢朝開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韓信在領兵作戰的能力絕倫在當時為劉邦所用使其能夠在戰場上對抗項羽,但韓信個性桀傲不遜,對於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但如此強大的能力卻也在後來埋藏殺機。
面對劉邦這樣的提問,韓信回答到:「皇上您不善帶兵,卻能統御將領,這就是我韓信為什麼臣服於您的原因了。」
這樣的回答,如果放在現代感覺就像是在拍馬屁,不知道當時的韓信是否有察覺自己之前的言語過度自信到讓劉邦對自己有所警惕,抑或是韓信真心覺得自己擅長帶兵作戰而劉邦擅長統御將領才會這樣表達。
劉邦的個性不是我們這次想要討論的重點,但有許多歷史學者研究劉邦也都可以察覺劉邦確實有許多個性跟思維能力有著統御將領的本事。
在現在的時空背景之下,『多多益善』或許是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或是可以對於事情的準備更加完善。
但是,比起「多多益善」我個人更喜歡『中庸之道』。
朱熹《中庸章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傭,不偏不易極其困難,我們生活當中也不是凡事要求自己到一個完全剛好的境界,我們應該在生活或是職場上思考是「多多益善」比較合適還是「中庸之道」比較適合。
韓信的下場是被用計捕殺,以五刑處死並連珠三族,或許韓信這輩子沒有犯過什麼錯誤,但不懂得為人處世導致如此慘烈的結果也是讓人不勝唏噓,能力跟才氣固然重要但學習人情世故也應該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一環,至於該是「多多益善」還是「中庸之道」就有賴每個人的智慧了,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