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市場這個詞兒比較不普及,俗稱就是「傳統市場」或是「菜市場」(台語叫菜市仔),印象中就是一個多年落沒的場域,許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又溼又臭、又暗又吵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好像慢慢被遺忘了,但就是一直在那邊。
真正接觸到零售市場才發現箇中的奧妙處,例如常常看到街邊的攤販其實不是零售市場的範圍,零售市場大部份都是在建築物內,無論是被週邊民房包夾,又或是鐵皮屋的型式,有建築物的範圍,才是零售市場;零售市場大部分都是政府管的只有少部分是私人(業者)經營,裡面的攤位又分固定攤位及臨時攤位等等,但對於消費者這些似乎都不重要,只要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就好。只有部分消費者會要求說:可不可以有冷氣?可不可以提高環境衛生?可不可以符合職業婦女的營業時間?等等,但是這些聲音好像都沒有被零售市場聽到,所以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就推出超級市場,從民國58年臺北頂好超市成立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全聯福利中心,他們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零售市場的痛點。
有人說超級市場快要取代零售市場了,在筆者看來其他國家是有可能,但在臺灣未必見得,第一個原因是人類對於生鮮的需求不會改變,只要零售市場能一日提供生鮮的服務,它就不會被取代掉;第二個原因是零售市場大部分都是政府管有的,直至今日政府部分都還在投入預算在這個場域裡頭,縱使無法提升零售市場的生意,但是還是持續辛苦的維護者;第三個原因是依據筆者對全臺零售市場的觀察,在六都的零售市場有者都還維持著不錯的來客數,就是在偏鄉或是商業機能不全的地方,零售市場才漸漸消失或是被活化作其他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