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美貿易戰到中美科技戰
多數民眾對於中美科技戰甚至不知道已進展到,台日韓等重要企業的生產基地的去中國化正在進行中。指標企業台積電除了台灣多點擴廠,日本熊本、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皆預計2024年間量產。甚至還通過在德國投資。
2018年開始川普開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中國進口到美國的貨物課徵20%到40%以上的關稅,於是台商在高關稅壁壘下,低毛利產品無利可圖,在中國的供應鏈企業亦有一波企業遷徙到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而在中國的投資除了可見度較高的內需外,台商企業的在中投資已經大不如前。
2020年3月疫情開始,歷經2年貿易戰又迎來封城,於是產業供應鏈該斷的斷、企業該出走的該倒閉的都在中美貿易戰及往後封城之間發生。
2022/2~2022/7年,石油漲到每桶120美元高點(附圖1),帶動通貨膨脹的預期加劇,爾後2022/3開始聯準會劇烈升息抑制通膨(附圖2),到2023年底預期基準利率會在5.50%~5.75%之間,2024年中後才會開始降息。
拉回主題,因低成本勞動力與已經形成的產業供應鏈的鞏固,原本中國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可撼動。在美國主導中美貿易戰後,整個中國在產業供應鏈變的破碎,尤其是先進晶片是中國無法短時間彌補的,中國經濟只剩下房地產與內需,今年也傳出房地產泡沫的聲音,看來中國經濟低迷會在往後幾年掙扎。
筆者認為待各國企業在非中地區的工廠建置完成,並將產能維持穩定輸出的時候,通膨就可以漸漸地趨緩;中國也需要在處理不動產泡沫化、發展實體經濟中反覆休養生息,才能回復消費性電子需求。
世界經濟本來就很扁平化,為維持強權,美國對中國打蛇打七寸,引發全球通膨災難,此環境不宜投資資本密集產業,往軟體服務、IC設計高毛利與低人力找找投資機會,可能是現階段比較有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