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330) 第二季法說給市場的提醒:小心中國!

台積電(2330) 第二季法說給市場的提醒:小心中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台積電在2023第二季法說下修對下半年的展望,表示半導體的庫存要在第四季才比較健康,無獨有偶聯電(2303)也釋放出對今年保守的看法,如果仔細看不難發現兩間公司都提到一個相同的因素"中國大陸需求復甦較預期緩慢"

中國除了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原先年初大家把希望寄託在中國疫情後的復甦能帶動需求,各家公司把今年的低點設定在上半年,卻意外地等不到復甦,只好再把低點放到下半年。

中國市場發生了什麼事了?2024真的可以迎來復甦嗎?從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個面向來看,目前可說是連三壞。

出口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國,過去15年來中國是他的第一大進口國,但從川普到拜登持續做的一個政策就是"將供應鏈撤出中國",2023年上半年數據,中國已經退居第三大進口國。

投資
房地產相關產業約占中國GDP的25%,由於2020開始的打房政策,造成房價下跌,前幾名的地產公司都深陷債務泥沼,一堆建案停工爛尾,建商很難再有投資,只能靠政府主導的基礎建設帶動投資。

消費
6月份青年失業率21.3%創歷史新高,7月份CPI、PPI年增率均跌落負值呈現通貨緊縮現象,中國家庭的淨儲蓄持續增加,每一項指標都顯示消費力的衰退。

假設這一切現象的原因就是"美中對抗",因為美中對抗造成出口減少,出口減少導致失業,失業讓消費能力下降,最終使得資產下跌。不管中國政府推出了多少刺激房市與消費的政策試圖扭轉,在"美中對抗"的問題無解之前,長期就是衰退。

有不少的企業對未來的展望建立在中國即將復甦,這個期待一旦落空會非常危險。把未來賭在中國經濟風險極高,不想被人割韭菜,我的選擇是"小心中國"

加入Wiki投資筆記臉書獲得更多股票分析資訊。

avatar-img
Wiki投資筆記的沙龍
223會員
28內容數
專注於研究台灣上市櫃、興櫃公司基本面,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及產業發展動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富邦媒(8454)從最早的電視購物做起,在2005年開始跨入電商平台經營,現在網路購物已經成為主要營收佔95%。2022年富邦媒營收為1,034億是網家(8044) 467億的兩倍之多,穩坐台灣的電商龍頭。
講到美妝銷售與生活雜貨專賣店一定會直接想到寶雅(320間店)、康是美(400間店)與屈臣氏(580間店)。相較於兩者為兩者寶雅有較大的坪數500~1200坪,康是美與屈臣氏為30~100坪,有較大的坪數當然也販售更多的品項,算是經營出一個很特別的利基市場。
數字科技算是我個人認為非常有競爭力的公司,因為在相關行業工作的經驗,讓我非常了解這個產業與商業模式。新聞說今年(2023)要達成兩位數成長,來看看有沒有可能。看公司的營收組成會覺得非常多元,不過8成以上的營收還是都由591+8591貢獻
美食-KY(85度C)早在2008年開始進入美國,截至2022年底已經有了69家分店,來看看這10幾年的發展軌跡。
近期原物料上漲的壓力降低,持續擴廠造成長期負債增加。 食品原料價格去年(2022)來到高點之後陸續回落,當初買到比較貴的大概在去年底都用完了,如果趨勢沒變今年的原料成本就會比較低,產品售價一般來說不會跟著降低,毛利也就隨之成長,幾乎所有的食品大廠在2023Q1都看到獲利成長的狀況。
擴點因素導致成本增加,預期第二季營運可望轉虧為盈。 健身場館的租金/裝潢/設備/人員這些固定支出非常龐大,包含疫情期間政府要求關閉場館也還是必須負擔這些支出,短期來說會讓財報不好看,但是度過低潮之後就有機會讓獲利翻倍。
富邦媒(8454)從最早的電視購物做起,在2005年開始跨入電商平台經營,現在網路購物已經成為主要營收佔95%。2022年富邦媒營收為1,034億是網家(8044) 467億的兩倍之多,穩坐台灣的電商龍頭。
講到美妝銷售與生活雜貨專賣店一定會直接想到寶雅(320間店)、康是美(400間店)與屈臣氏(580間店)。相較於兩者為兩者寶雅有較大的坪數500~1200坪,康是美與屈臣氏為30~100坪,有較大的坪數當然也販售更多的品項,算是經營出一個很特別的利基市場。
數字科技算是我個人認為非常有競爭力的公司,因為在相關行業工作的經驗,讓我非常了解這個產業與商業模式。新聞說今年(2023)要達成兩位數成長,來看看有沒有可能。看公司的營收組成會覺得非常多元,不過8成以上的營收還是都由591+8591貢獻
美食-KY(85度C)早在2008年開始進入美國,截至2022年底已經有了69家分店,來看看這10幾年的發展軌跡。
近期原物料上漲的壓力降低,持續擴廠造成長期負債增加。 食品原料價格去年(2022)來到高點之後陸續回落,當初買到比較貴的大概在去年底都用完了,如果趨勢沒變今年的原料成本就會比較低,產品售價一般來說不會跟著降低,毛利也就隨之成長,幾乎所有的食品大廠在2023Q1都看到獲利成長的狀況。
擴點因素導致成本增加,預期第二季營運可望轉虧為盈。 健身場館的租金/裝潢/設備/人員這些固定支出非常龐大,包含疫情期間政府要求關閉場館也還是必須負擔這些支出,短期來說會讓財報不好看,但是度過低潮之後就有機會讓獲利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