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崔治療師的界線

譚崔治療師的界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我的譚崔療癒工作中,同步性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份,透過同步性,並且融入那個流之中,我能夠成為個案內在療癒意圖的一個映照,也就是說,治療師能夠在過程中有意識地順著個案的療癒意圖,揭露或協助無意識的模式或創傷浮現。

所以有時候,這會和圈外人對譚崔按摩的極樂想像有所差異,當然如果個案當下最需要的是滋養和放鬆,這也會引導療程的方向朝向於此。不過對於許多內在有更深層模式需要蛻變的個案來說,在過程中經驗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悲傷、羞愧、恐懼、無價值感等等,都不是稀罕的事。

在譚崔裡,看見是療癒或蛻變的第一步。很多時候一些陳舊的創傷或模式,我們並不想要時常重複經歷它,因此大腦的保護機制就是會切斷、轉化、壓抑它,避免在意識層面經歷到痛苦,然而這些種種只是被深深地藏到潛意識之中,在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時候悄悄地影響了生命走向。

每一次進行療程之前,我都會提醒個案,這是一個共同創造的過程,沒有權力位階之分,所以如果感覺到不舒服,其實並不需要忍耐,隨時都可以停止,也要記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但同時,我也會給予個案一個看似矛盾的建議,也就是當這些不舒服升起時,多給它一點點空間,而不是慣性地想要立刻排除它,試著真正地深入去感覺它。

但同等重要的是,必須建立和尊重自己的界線,不需要為了任何靈性理由或療癒理由讓自己受苦。當你覺得那些升起的不舒服已經快要淹沒你、快要超出界線的時候,就需要為自己負起責任喊停,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

這真的是走在一條很微妙的鋼索上,需要冒一點險,深入那個不想看見的部份,但也要拿捏好界線,不要進入自憐自虐的狀態裡。

當然,譚崔中有些心法,可以創造出比較寬廣的內在空間,允許我們和情緒待在一起而不被馬上淹沒,不過這需要練習,也需要場域的配合,但這也是譚崔療癒的核心之所在。

至於治療師的角色,也會處在一個很微妙的鋼索上,因為同步性、因為必須勾起那些埋藏深處的模式,因此當個案在經驗那些情緒時,唯一在場的治療師便很容易成為被投射的對象,所以如何在進入同步性、有意識地順應個案的療癒意圖勾動起那些模式時,又能維持在一個比較中立的狀態,不成為被投射的對象,是非常精微而需要經驗的工作。

avatar-img
譚崔行者的沙龍
10會員
25內容數
譚崔是一條古老的途徑,它運用性能量的療癒力,開啟你的心靈和感官,去發生改變、轉化、活出自己、以及去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譚崔行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譚崔中有幾個技巧是蠻適合帶到日常生活中的,今天先來講「同步性」。
這個問題必須從脈輪的特性談起,從譚崔的角度來看,人身上主要的脈輪共有七個,每個脈輪都同時擁有陰性能量和陽性能量,但每個脈輪的表現形式不同,單數脈輪(第一、第三、第五)展現的是陽性特質,偶數脈輪(第二、第四、第六)展現的是陰性特質,而頂輪則沒有這樣的二元性。
當代的瑜伽與其說是一種修行傳統,其實更接近一種運動。而大部分學習瑜伽的人,因此而不去深究瑜伽的核心哲學,事實上瑜伽和譚崔正是兩種相反的途徑,它們的目標可能是一致的,但是那個途徑不僅不同,而且互相對立。
譚崔能量按摩和一般的按摩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是聚焦在紓解肌肉或筋絡的緊張,事實上它是一種結合靜心的能量工作。
首先要表明的是,我們既不反對也不貶低任何形式的情慾按摩,因為身體是需要滋養和放鬆的,而享受性的愉悅更沒有什麼不對,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頭腦中移除自我譴責和道德批判。
做為一個身體工作者,其實我很早就無法忍受一般按摩會館的手法。台灣大部份的傳統按摩應該都是從筋絡推拿延伸發展而來,而這個傳統普遍在台灣人觀念裡留下一個「痛就是好」的想法,即使近代從西方引進各種例如芳療、SPA等比較輕柔舒緩的手法,但或許是遷就市場供需要求,於是在力道上仍然偏重。但真的「痛就是好」嗎?
譚崔中有幾個技巧是蠻適合帶到日常生活中的,今天先來講「同步性」。
這個問題必須從脈輪的特性談起,從譚崔的角度來看,人身上主要的脈輪共有七個,每個脈輪都同時擁有陰性能量和陽性能量,但每個脈輪的表現形式不同,單數脈輪(第一、第三、第五)展現的是陽性特質,偶數脈輪(第二、第四、第六)展現的是陰性特質,而頂輪則沒有這樣的二元性。
當代的瑜伽與其說是一種修行傳統,其實更接近一種運動。而大部分學習瑜伽的人,因此而不去深究瑜伽的核心哲學,事實上瑜伽和譚崔正是兩種相反的途徑,它們的目標可能是一致的,但是那個途徑不僅不同,而且互相對立。
譚崔能量按摩和一般的按摩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是聚焦在紓解肌肉或筋絡的緊張,事實上它是一種結合靜心的能量工作。
首先要表明的是,我們既不反對也不貶低任何形式的情慾按摩,因為身體是需要滋養和放鬆的,而享受性的愉悅更沒有什麼不對,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頭腦中移除自我譴責和道德批判。
做為一個身體工作者,其實我很早就無法忍受一般按摩會館的手法。台灣大部份的傳統按摩應該都是從筋絡推拿延伸發展而來,而這個傳統普遍在台灣人觀念裡留下一個「痛就是好」的想法,即使近代從西方引進各種例如芳療、SPA等比較輕柔舒緩的手法,但或許是遷就市場供需要求,於是在力道上仍然偏重。但真的「痛就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