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自由之聲》金錢是最可怕的衡量單位

2023/09/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帝的孩子是非賣品

上帝的孩子是非賣品

每年有超過200萬以上的兒童被販賣,這些被販賣的兒童平均年齡只有3~7歲,大部分他們一天被迫要接客10~20人,當成性交易產品的時間長達10年之久(不論男女),而且當他們無法「再賺錢」或是其客戶喪失「新鮮感」時,他們會被二次販賣,而販賣的卻是他們的「器官」,以求利益最大化。這項「業務」每年的利潤可以超過1500億美元,每天人口販子可以賺超過1400萬美元,但透過國際組織的營救(不論是官方或非官方),每年至多能救出的兒童僅寥寥百人至千人而已。

這就是《自由之聲》的背景,也是目前正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裡所上演的真相。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其特別不是在於真實故事改編的部分,而是在於電影拍攝與結尾的呈現。在電影中有很多的鏡頭都刻意避開那些凌虐、強暴的部分,甚至用「把窗簾拉上後電影音效趨於無聲」來呈現,因為我們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它沒有特別著重在呈現悲慘發生的當下,但卻透過無聲的訊息來直擊你內心的沈重。

被裝載在貨櫃中被運到世界各地的幼童

被裝載在貨櫃中被運到世界各地的幼童

而整個電影的編排也致力將節奏與情感維持在盡量緊湊與平和的邊緣上,因為它不是希望這部電影可以賺人熱淚而引發話題,而是希望透過這平鋪直敘的過程來喚起你對這類議題的關注,因為在現實社會中鮮少有人會真正關注這樣的議題。除了這樣的議題太過於沈重之外,另一方面就是牽涉到的金額實在太過於龐大,以至於這部五年前就拍好的電影,在歷經重重困難上映後,在結尾需要一點「情緒勒索」來讓更多人看到。

如果是去電影院看的朋友一定會覺得這部分有點令人不舒服,當然這也是本次電影最大的爭議,因為在跑字幕的同時,主演會希望你拿起手機掃描QR-code,匯款贊助電影票讓其他人能看到這部電影。當然我不是說贊助電影或者是籌湊資金的行為不好,而是在電影結束的這個氛圍當下,在心情上很容易會有種被強迫的感覺。當然我也可以理解這部電影上映的不易,以致於或許只能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看這部電影,想辦法獲得更多的人的支持進而能將劇中理念傳達出去,讓這些處於水深火熱的兒童能早一步獲得自由。

仔細想想,這不得已的情勒背後屬實是現實上的悲哀,這個世界對於販賣兒童的不關注居然要靠電影來幫忙發聲才能讓更多人知道,這自由的代價有多大,不是僅僅每年1500億美金的交易而已,政客、富豪、軍閥、招待會所等錯綜復雜的勢力在本片中都略有提及,這根本就是一個工業化的產業鍊,孩子不過是商品罷了,就連那些信上帝、歌唱且歌頌上帝的富豪、軍閥,也是這些孩子們的恩客、消費者,這是極其諷刺的事呀!

每個被救出的孩子背後都是沈痛的代價

每個被救出的孩子背後都是沈痛的代價

《自由之聲》不會是一部很輕鬆的電影,縱使他節奏還算明快、也有避開所有你能想到的任何傷害的鏡頭(完全沒有任何傷害兒童的鏡頭出現)。但透過「無聲」的表現手法,讓你在觀影的時候更會思考到它所要述說的主題。我不會推薦你看這部電影,但我會希望你能關注到它所提到的議題,即使我們生活在台灣,似乎沒有電影中那麼誇張,明目張膽的直接在大街上把兒童隨意擄走,但別忘了電影中所描述最大兒童販賣的消費國,其實就是「美國」自身。而台灣每年失蹤兒童也約4000-6000名,雖然警政署統計說有九成機率能尋獲,但那缺少的一成兒童去哪了?甚至2016與臉書簽訂的「安珀警報」也從來沒響過,這些議題在台灣似乎也是鮮少被提起,但實際上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算是非常忠於現實,沒有過多的渲染、煽情或是英雄主義,但過於沈重的議題與現實生活中的對比也會讓你心理負擔不小,電影的主旨是希望大家能關注此類的議題,如果覺得電影過於沈重的朋友們,可以試著關注我們平常的生活,有時候多付出一點點關心,或者我們也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77會員
63內容數
解析電影的世界與個人對於電影語言的看法 比起電影心得分享,更貼近於影評的言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