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去有風的地方》時間是最溫柔也是最殘忍的治癒(下)

2023/07/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風的本質就是空氣的流動,冷空氣向熱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
從故事基本的結構、演員、對白、音樂、鏡頭都略為說明過後,我們來深入看看《去有風的地方》想要傳達的理念。其實乍看之下這部劇的名字很有趣,因為在表面上《去有風的地方》是指的許紅豆於雲苗村所療傷居住的民宿「有風小院」而來。而且在有風小院居住的人們基本上就是該劇裡重要的成員,所以劇名中去「有風」的地方,其實就是指「有風小院」。
風的對流使人溫暖
但在第12集因為雲苗村拍攝宣傳的事件,謝之遙重新解釋有風小院之所以命名為「有風」小院的原因,其實是從風的本質作為譬喻,讓冷熱空氣的對流延伸到候鳥過冬遷徙到更加溫暖的南方,進而闡述出「人在感到疲憊寒冷的時候,也需要向溫暖的地方流動,尋找幸福的力量、快樂的力量、美好的力量,或者說重新出發的力量」。這段話不僅點出「有風小院」的本質,也種下紅豆與之遙最初的情愫,更重要的部份是在於尋找這種力量的「主動性」。
片名取叫《去有風的地方》其實對我來說,重點是在「去」這件事,紅豆在第一集之所以會感到只有在生活不繁忙且夜深人靜時那一點獨處時光中,才會因摯友的離去而悲傷時,除了是因為沒有時間好好相處告別外,那時候的她某個意義上是「被動的」:不與人交流、利用工作麻痺自己、放不下過去也無法接受未來。但「摯友的遺願」成為紅豆與陳南星在現世的最後一點聯繫,讓紅豆起心動念前往雲苗村一邊完成彼此最後的心願、一邊在夜晚傾聽摯友遺留的語音訊息。這些「達成心願」的目標不論是怎麼逼著紅豆來到雲苗村,她終歸是「主動的」,也就是作為「冷空氣」的紅豆主動朝向溫暖的地方前進,尋找著能「重新出發」的力量。(不過這在第14集卻有著不一樣的說法,在大麥與娜娜的對話中,大麥認為風的流動是「熱空氣」朝「冷空氣」流動,因為娜娜的溫暖讓大麥願意走出房門,所以大麥也願意來每天接娜娜下班,奉獻出自己的溫暖,甚至娜娜提出如果我倆作為空氣相互溫暖對方後,等溫度達到平衡後,又要怎麼對流呢?)
你是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首先,這裡對於空氣流動的原因其實不必太深究,例如去談因為空氣受熱變輕上升,所以其餘空氣補充進原本的空間形成對流等科學解釋,基本上只要理解「風」是作為傳遞溫暖的媒介即可,不必太窠臼這裡台詞是否有所矛盾。風的描述主要是談情感上的對流,而這種情感上的對流需要有「冷熱空氣」存在,不論是誰流向誰,誰感受到溫暖,「主動」都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不論哪一方,甚至是雙方)。今天紅豆沒有出現在雲苗村,只選擇繼續窩在北京酒店自憐自艾,謝之遙再溫暖也溫暖不到她,就像他曾經過酒店這麼多次,也未曾進去住過一次。(大麥與娜娜也是如此,如果彼此都沒有「主動過」,那麼他們之間也不會有任何的交流,在這個現今社會當中,不說住同一個民宿的房客會不會打招呼,可能連大樓鄰居住戶住了好幾年都未曾寒暄問暖過。)
因此這個「主動」在《去有風的地方》裡,是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這個劇為了談「風的流動」,除了貫穿到小院的命名、人際關係、尋找重新出發的力量等等外,也加進了謝之遙與紅豆告白的愛情元素當中。如果還記得14集娜娜對於大麥提出的疑問,兩個溫度一樣的人要怎麼對流呢?我想是可以成為摯友,或可以一起「耍朋友」。在第31集謝之遙告白的橋段就重新詮釋了那剛剛好的溫度,因為紅豆流向他而形成了風,讓他感受到那「剛剛好」的溫度,甚至也呼應了第12集謝之遙說沒有風就一灘死水,了無生機,因為紅豆與他所形成的那「溫度剛剛好的風」,吹皺一江春水(原文是池,但謝之遙憋這麼久應該已是大江大河了)。這些前後呼應的小細節與一開始對於「有風小院」的印象等等,都會讓我們不知不覺的將「風的對流」深深牢記,而忽略了要形成本劇中「風的對流」需要的是「主動」這個關鍵要素,甚至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其實整部戲沒有所謂的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是在描述關於「許紅豆的故事」,從摯友離世、雲苗之旅、民宿開業等等,這些都是許紅豆「主動爭取」得來,而這個重點也引出本劇另一個重點,雖然劇情似乎藉由雲苗療傷之旅來淡化陳南星之死,但其實「許紅豆」直到完結都未曾放下。
夜晚的星空,一棵棵都是逝去的親人所化
照理說收穫愛情、收穫事業、找到人生意義的許紅豆應該要放下摯友之死,畢竟很多戲劇都是在說「放下才是最大的解脫」,尤其這種「死亡」議題幾乎都是「放下對方就是放過自己」、「放下才是真正的釋懷與自由」等等,總之「放下」才是對的且唯一的選擇。但許紅豆怎麼選,她就是不選擇放下,因為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放下,不放下雖然辛苦,但也可能會讓你走更遠。劇中藉用《死後四十種生活》提到過人的死亡有三個階段來說明,一個是物理上的死亡(身體停止呼吸),一個是社會上的死亡(舉辦喪禮、結束人際關係),最後則是遺忘性的死亡,也是真正的死亡(再也沒有任何人記得你)。
透過與朋友述說陳南星的過往,紅豆重新找回了心中陳南星仍存活的意義(並非只是讓更多人記得她,而是透過提及讓自己更不容易忘記她),她彷彿活在每次與她人分享述說的字裡行間,雖然提起她仍會心痛,但這似乎也是最佳也是唯一一種能說服自己的摯友依然存在的方法,這其實也是我覺得整部劇最符合「現實」的部分。
「放下」並非最好且唯一的選擇
從死亡哀傷出發的第一集到風流動的理念闡述,如果這齣劇只是單純的療傷談戀愛,那我想不會引發這麼大的迴響。故事看似Happy Ending,但是這個快樂的過往卻是透過負重悲傷而前行。如果現實也有類似遭遇的朋友就會了解,說放下很容易,說放下也很簡單,但有些事情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一個人要死三次才能真正的死亡是多麼悲傷的一件事,而且如果這個人在反覆提及之間就能存在,那該有多麼地卑微。所以這個「真正的死亡」只不過是遺留之人最終的念想罷了,是希望所有參加葬禮的人不要逐漸將「她」遺忘所保留的一絲幻想而已。自己其實也知道「她」已死亡,但如果連這最基本的念想也要被剝奪、被迫放下的話,那麼生活中其他的想像不也要跟著一起放下嗎?這些不都是虛幻的嗎?難道只有所謂「快樂的」、「正面的」、「積極的」幻想才能存在,這些「悲傷的」、「痛苦的」「負面的」就必須通通被拋棄嗎?
父親的角色戲份不多,但異常重要
《真愛挑日子》裡有一個劇情將這部分詮釋得很好,在男主角痛失愛人後,他選擇每天以淚洗面、用酒精麻痺自己、如同行屍走肉般生活。直到一場與父親的質問下才發現,父親根本不是如自己所想像的如此冷漠之人,原本以為父親對母親之死漠不關心,所以在父親勸自己要活得像妻子仍在世一樣時,頂了一句「你以為我跟你一樣」時,父親居然淡淡回應「你以為我過去十年怎麼過來的」作為結尾,這頓時讓男主角了解到,父親其實過的不是自己想像的生活,他之所以能表現的好似母親沒有過世,是因為在他的心中從未放下過「母親離開」這個事實。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有些意外我們無法選擇也不願意接受,但或許「負重前行」是我們唯一能自己選擇且做到的。《去有風的地方》沒有像《真愛挑日子》有這麼沉重的劇情鋪陳,但主角們卻一同選擇都「不放下」,他們皆透過與他人提及相關回憶與片段,來豐富「逝者」在心中的形象,這才是現實中我們真正「面對的抉擇」,不是放下,只是選擇默默扛起、輕輕提及,好好生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7會員
63內容數
解析電影的世界與個人對於電影語言的看法 比起電影心得分享,更貼近於影評的言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