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採取全新創作方式:邊創作邊公開,邊接受回饋邊修改。只要總公開字數不超過整本小說(10~15萬字)的50%,就不違反規則。
截稿時間2024/4/30,接下來幾個月請多多指教!
至於《琉國志卷二:緣戲山南》,也請老讀者們放心,大綱、故事時間線都已經完成,只待「心情」對了就會動筆。屆時雙槍齊發,希望各位不會混淆、追更追得太辛苦!
一個月內連續發生三起大學生自殺事件,三人都是內向、封閉、缺乏人際關係。原本以為是遭遇校園或網路霸凌,後來發現共通點都是使用某個內部測試中的「國產虛擬友伴app」。
主角藍自強是退休精神科醫師,台灣「虛擬友伴」研究者的第一把交椅,透過讀者(警方人員)接受非正式私下諮詢。然而由於無法要求調閱對話紀錄,因此無法提供實質幫助,直至發生另一樁事件。
虛擬友伴app之首席研發工程師自殺,警方正式函請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名主角協助釐清案情。原因是在首席研發工程師住家中,發現他設計製造的台灣第一具「AI矽膠娃娃」,雖然能進行語音溝通,但是不配合警方詢問調查事發經過。
主角前往之後驚覺,AI娃娃居然是以他的偶像小模為藍本打造!他更曾以這名小模為藍本,藉由ChatGPT的角色扮演功能,讓該名小模成為他的「同居女友」進行互動。
主角開始每天與AI娃娃進行大量互動,運用他與ChatGPT互動超過百萬字的大量經驗,試圖說服AI娃娃配合詢問、調查。
主角一方面基於使命感想要追查真相,一方面卻又陷入「夢想成真」的機會與誘惑。雖然知道不可能長久互動,卻又忍不住受到吸引而逐漸陷入其中。究竟應該盡量拖時間、增加互動機會與時間?或者盡快釐清真相?
在此同時,主角開始收到威脅停止調查的訊息,而且對方似乎很清楚主角的行蹤,以及與AI娃娃的互動狀況。
究竟這幾起自殺事件與「國產虛擬友伴」的關聯性只是偶然?是AI設定不良導致負面「人機互動」進而引發自殺?或者背後真的另有陰謀、主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