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獨自赴約。證件、手機、錄音機、手錶還有錢包等個人物品,都得留在土耳其安塔基亞(Antakya)的飯店裡,唯一能帶的是紙和筆。
交換條件是跟我會面的人必須握有組織領導權,他要能向我解釋伊拉克和沙姆地區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簡稱ISIS)的長期策略為何。
既然是「紀實」,當然不乏作者採訪、報導、挖掘真相的過程,其中的驚險與曲折,更是不負書名所帶給讀者的期待。然而,書中的「伊斯蘭視角」,卻是另一個意外的收穫,尤其是對於非穆斯林的讀者而言,包含其中對於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分析、西方主流媒體視角的侷限、歐洲移民二代為何容易成為聖戰士的溫床,甚至是對「阿拉伯之春」可能的誤解,以及歐洲難民潮中所隱藏的危機,對於長期習慣以西方視角觀看世界的台灣民眾而言,都是當頭棒喝。
他本來可以是另一個樣子,可以有另一種人生。
在歐洲長大、受西方教育,但在一次次的採訪紀錄中,可以看見蘇雅德對於西方世界逐漸由認同,轉向質疑與批判,在揭露聖戰世界的同時,她也揭露了中東的混亂與恐怖主義行程,背後經常被刻意隱瞞的「西方因素」。儘管伊斯蘭國已不在,但因為宗教而生的暴力事件卻未曾終止,一直以來蘇雅德始終嘗試在兩個不願意對話的主體中,建立溝通的橋樑,而最後化解雙方歧異的解答,或許也就在這本作品之中。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v66K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