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王,五年千歲,代天巡狩大神道
歲次壬寅年十月十四良時吉日,彼日時節為【立冬】,大悲大喜同天上映,家族鄰里的阿婆捌玖大壽,魂歸仙鄉。
同天亦是本庄恭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入庄賜福謝平安之大日。
我請了特休,專程從桃園回一趟雲林鄉下的老家,只為送長輩一程,亦是恭迎聖神再度賜福來訪。
悲喜參雜的複雜情緒伴隨返鄉幾日去的地方,碰到面的人,濃烈情感就像一鍋化不開玉米濃湯,胡椒辣、焦鍋苦、洋蔥酸還有玉米香甜。
關於迎五年王,只記得三次【幼娃、大學、壬寅年】
幼娃時,我們聽著村莊廣播,匆忙地趕往廟口,阿嬤跟媽媽帶著叔叔姑姑們遠方家人(北部)留在家裡(南部)的衣物一起鑽轎腳。
一樣秋冬季節,柏油路溫溫燙燙,趴跪的人群綿延百尺,阿嬤用他的身軀護著我,讓王爺公的神轎從我們嬤孫的身軀賜福而過。
那一刻,阿嬤身上務農人家特有土壤的氣味,伴隨著神轎內的檀香裊裊拂過我的身軀,氣味環繞著我的記憶從幼娃至今廿十五載,從未忘記,時刻清新。
大學時,男丁皆不在家,阿嬤播來電話:
「阿翰,今年五年王,你敢袂返來厝鬥相共(要回來幫忙嗎)」
我:「好啊!你攏開嘴囉!(你都開口提了)」
迎王,那幾天張燈旗鼓,鑼鼓喧天,兩點一線的奔波來回(廟埕與家裡),載著供品還有阿嬤來回奔波,雖然累但是好開心,鄰居們羨慕嬉鬧著阿嬤:
『英仔,恁孫仔,實在金乖,返來鬥相共』(你孫子真的很乖回來幫忙)
阿嬤想謙虛的臉掩蓋不住驕傲的笑顏。
直到送王出庄,阿嬤一直叮嚀:
「阿翰,阮來共王公扶轎鬥送五年王出庄(我們來幫五年王推轎子,恭送祂回駕」
一樣秋冬時節,溫徐小風拂過所有純樸的村莊角落,像是千歲爺捎來的祝福被佑萬民,不冷不熱如往後人生,恆溫自在,永記此刻。
壬寅年的我其實沒有迎到五年王,因為信仰的基礎是建立在柴米油鹽(回去上班),萬幸的是堂弟接棒,待在老家陪伴阿嬤恭迎盛事。
周一迎王,週四送王,慶成的當晚我撥了通電話給阿嬤寒暄。
「阿嬤,你擱欸記得五年前係你帶我去推轎送五年王嗎」
(還記得五年前,帶我去推五年王的神轎送祂回駕嗎)
「敢有?阿嬤真正老囉,真正袂記得囉......」 (有嗎,阿嬤真的老了,我真的已經忘記了)
「某要緊!我有拍照!下回返去用乎你看」 (沒關係!我有拍照!下次回去用照片給你看)
時光芢苒不過五年而已,五年王,我們可以迎幾次,或許是說老信女你,可以陪我們在迎幾次。
不過別擔心,我都有筆記起來所有禮節習俗,當然最重要的是,我把我們之間的念想用照片記錄下來了,你再也不擔心了,這些念想會成為我們世代的傳承。
南下其實是為了送鄰里阿婆一程,只是剛好五年一度的迎王也在當日,回程的路上思緒紛飛,故而記錄。
回程途中與大姑同行,姑姪倆坐一起話家常,話到盡頭,她悠悠說著:
「阿嬤心心念念五年王公,毋知影擱有幾次迎王公,下一次毋知影擱有氣力某」
(阿嬤掛念五年王,不知還能迎接幾次五年王,就連下次都不知道有沒有力氣了)
些微哽咽的語氣,分不清楚是否因為路途勞累以致眼眶微泛紅,還是其他原因,我苦笑不答,永遠記得那日車窗外的晚霞美好,映著瞳孔,世界真理好像就藏在其中,晚霞落幕,朝日東昇,有來有往有落有起。
五年王,望你永遠庇護著這個老信女,掛念你一輩子的老信女阿嬤。
----------------------------------------
盼望能將所見所聞,實際的刊登成冊或者發行成電子書,把這些逐漸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再消失之際,用文字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