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藏看見歷史3-查士丁尼的福樂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顆小小錢幣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物質價值,但錢幣上的圖案也可以透露出其歷史背景與意義。

最近迷上收藏錢幣,其實以前我認為,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有一件錢幣、陶器還是石像,我一定會先收藏後兩者,後來發現,雖然小小一件,上面的圖案有時也是很漂亮,再更細的去思考,這些錢幣有時候代表的一個時代的變遷。

今天要給大家看的是查士丁尼的福樂斯(一種幣別)

反面

反面

正面

正面

查士丁尼一世,平常我都稱呼他查士丁尼大帝,本顆正面是查士丁尼一世穿鎧甲正面半身像、右手握球、左右十字、左肩盾牌;旁邊文字是DNJVSTINI ANVSP PAVI;背面M是40 nummus,ANNO是年份,X II II代表是在位第14年鑄(西元540~541),CON是君士坦丁堡鑄幣廠、B是第二工作坊。這年發生了幾件大事!爆發瘟疫和與波斯開戰。

首先,西元540年,波斯-薩珊王朝國王霍斯勞一世因為害怕東羅馬帝國勢力重新壯大,加上東哥德人願意與波斯同盟,以及王朝東部邊境最大的嚈噠瓦解等因素,因此向東羅馬帝國發起爭端。

緊接著西元541年,一場瘟疫在東羅馬帝國爆發,這場瘟疫又稱查士丁尼大瘟疫(英語:Plague of Justinian),是鼠疫流行的開端,也是人類歷史上死亡最多人的疾病之一,當時連君士坦丁都受到了影響;關於是次瘟疫的具體疾病,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鼠疫。大瘟疫分為五次爆發:公元541-544、557-558、572-574、590及599。其中第一次爆發導致了帝國1/3總人口病死,人口數由約4000萬下降到2600萬,單是首都君士坦丁堡就已病死了40%居民。547-548年輪到牲畜爆發瘟疫,畜牧業受到致命打擊。查士丁尼大瘟疫中,據估計使全世界有2500萬-1億人病死,於541年至700年間的歐洲人口因此減少約50%,同時亦可能為阿拉伯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於地中海南岸征服大片土地的原因之一。

很難想像吧!一顆錢幣背後有那麼多歷史大事件,欣賞著美麗錢幣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去了解其背後的歷史事件,


IG 👈更多收藏,歡迎關注我們,歷史探索人𓆖𓆗𓀇𓀉𓀏𓀐𓀑𓀅𓀃𓁳𓁴𓁵𓁵

FB臉書:歷史探索人粉絲團

搜尋稀奇收藏好物嗎?👇𓆖𓆗𓆓𓆕𓆕𓆕𓆡𓆥𓆤𓆣

蝦皮搜尋:歷史探索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歷史探索人的沙龍
21會員
18內容數
Hi~大家好! 歡迎來到歷史探索人的世界, 歷史探索人有限公司成立於2024年, 專門販售各式各樣不同國家的化石與古物。在這裡我們將和大家分享各種新資訊或有趣的事物,跟大家一起大開眼界吧!
2025/02/21
近幾年,外國拍賣高價賣出了幾隻完整的暴龍骨架後,暴龍化石可是水漲船高,一般人人能收藏、化石收藏家夢想的暴龍牙齒化石也不意外的價格暴漲
Thumbnail
2025/02/21
近幾年,外國拍賣高價賣出了幾隻完整的暴龍骨架後,暴龍化石可是水漲船高,一般人人能收藏、化石收藏家夢想的暴龍牙齒化石也不意外的價格暴漲
Thumbnail
2025/02/12
如果要收藏寒武紀的化石,就不能不提到奇蝦、撫仙湖蟲,也是澄江動物群很代表的物種,奇蝦完整的很高價😂筆者還沒收集到,今天就先來紀錄一下撫仙湖蟲吧,之前有收藏一塊還不錯的標本~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參考!
Thumbnail
2025/02/12
如果要收藏寒武紀的化石,就不能不提到奇蝦、撫仙湖蟲,也是澄江動物群很代表的物種,奇蝦完整的很高價😂筆者還沒收集到,今天就先來紀錄一下撫仙湖蟲吧,之前有收藏一塊還不錯的標本~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參考!
Thumbnail
2025/02/06
相較皇室貴族的文物,這種樸素的陶器,有時候我認為更貼近曾經生活在歷史洪流中的人們,幾千年前或許有人拿著這個陶碗把酒言歡。
Thumbnail
2025/02/06
相較皇室貴族的文物,這種樸素的陶器,有時候我認為更貼近曾經生活在歷史洪流中的人們,幾千年前或許有人拿著這個陶碗把酒言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六世紀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聞名於世,其中一項成就,就是他大規模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成為建築瑰寶,一直存留至今。 不只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查士丁尼一世任內到處大興土木,在巴爾幹、西亞留下無數痕跡。 比如說他在美索不達米亞,為了防衛波斯,大規模擴建了要塞城市達拉(Dara)、在高加索地區建
Thumbnail
六世紀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聞名於世,其中一項成就,就是他大規模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成為建築瑰寶,一直存留至今。 不只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查士丁尼一世任內到處大興土木,在巴爾幹、西亞留下無數痕跡。 比如說他在美索不達米亞,為了防衛波斯,大規模擴建了要塞城市達拉(Dara)、在高加索地區建
Thumbnail
杜卡特源自於威尼斯同名金幣;埃斯庫多意為「盾」,也可稱為「金盾幣」。
Thumbnail
杜卡特源自於威尼斯同名金幣;埃斯庫多意為「盾」,也可稱為「金盾幣」。
Thumbnail
  在距今673年前、1348年的佛羅倫斯,同樣發生一場難以控制的瘟疫(黑死病)。當時瘟疫(Pandemic)席捲全歐洲,至少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十日談》(Decameron, 1351)的背景,內容講述為了躲避黑死病而前往佛羅倫斯郊區居住的7女3
Thumbnail
  在距今673年前、1348年的佛羅倫斯,同樣發生一場難以控制的瘟疫(黑死病)。當時瘟疫(Pandemic)席捲全歐洲,至少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十日談》(Decameron, 1351)的背景,內容講述為了躲避黑死病而前往佛羅倫斯郊區居住的7女3
Thumbnail
一顆小小錢幣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物質價值,但錢幣上的圖案也可以透露出其歷史背景與意義。
Thumbnail
一顆小小錢幣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物質價值,但錢幣上的圖案也可以透露出其歷史背景與意義。
Thumbnail
當時,最精準、最忠實的描述應是署名「 培戴嘉敘 」於1755年11月11日寄給報社合夥人的那一封信。
Thumbnail
當時,最精準、最忠實的描述應是署名「 培戴嘉敘 」於1755年11月11日寄給報社合夥人的那一封信。
Thumbnail
一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挖掘大型墓地,在人類骨骼遺骸中檢測到導致瘟疫的細菌 DNA——它們是英國已知最古老的這種疾病病例。 根據周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 ,鼠疫耶爾森氏菌的病例可以追溯到 4000 年前。
Thumbnail
一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挖掘大型墓地,在人類骨骼遺骸中檢測到導致瘟疫的細菌 DNA——它們是英國已知最古老的這種疾病病例。 根據周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 ,鼠疫耶爾森氏菌的病例可以追溯到 4000 年前。
Thumbnail
「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被用來比喻為不論運用什麼方法,都能達到相同的結果。同時,也象徵著羅馬帝國的輝煌盛大,然而,條條大路的興建事實上正是羅馬帝國經濟崩塌的開始。淺談因劣質貨幣導致通膨而滅亡的羅馬帝國經濟史。
Thumbnail
「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被用來比喻為不論運用什麼方法,都能達到相同的結果。同時,也象徵著羅馬帝國的輝煌盛大,然而,條條大路的興建事實上正是羅馬帝國經濟崩塌的開始。淺談因劣質貨幣導致通膨而滅亡的羅馬帝國經濟史。
Thumbnail
丁香曾經是歐洲在中古世紀的珍貴藥材,掀起不少爭端。為何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只是將丁香當作不錯的海藥,而歐洲人卻將其視為神秘的珍寶呢? 也許拜占庭帝國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Thumbnail
丁香曾經是歐洲在中古世紀的珍貴藥材,掀起不少爭端。為何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只是將丁香當作不錯的海藥,而歐洲人卻將其視為神秘的珍寶呢? 也許拜占庭帝國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Thumbnail
  教科書往往礙於篇幅與編排,經常省略整個歷史的細節與前因後果的推導,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更加了解文藝復興時期
Thumbnail
  教科書往往礙於篇幅與編排,經常省略整個歷史的細節與前因後果的推導,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更加了解文藝復興時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