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23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台灣團隊(實體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所以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會持續的更新。主要整理的目的是:
- 不定期追蹤這些團隊的在日本市場拓展的進度。
- 比較多個團隊的方式,找出一個「共同」的模式,
整體來說,想整理出來的 (或者想進入日本的團隊會想知道的應該) 是...
- 開始進入日本市場到有點績效出來,所需的時間? 跟投入的資源 (資金/人力)
- 是否與當地代理商合作、或自行操作?
- 如果是代理商,代理商怎麼找? 如果是自己操作,人怎麼找?
- 初期的行銷推廣方式 (有效的、沒有效的)
- 進入最初6個月、1年、3年的里程碑 (主要觀察KPI或累積的資產)
每一個團隊的整理,會列出報導的網址。
- 紅字的部分,是摘要該報導裡面說明到進入日本市場的部分;
- 藍字的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報導裡沒有寫到的問題,以後希望可以問他們。
化粧品-Dr. Wu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50799
進軍日本市場時,採取了空戰策略,例如先上架至Yahoo、樂天等電商平台,並提供商品給網紅使用,讓DR.WU在日本的知名度慢慢發酵;
在實體通路做了改進,僅主打杏仁酸等代表性產品,進軍Loft、AINZ&TULPE、井田兩國堂等當地知名藥妝店,
上架的店家數約為200家。「我們不想讓鋪貨、庫存成為負擔。」
- 2020年進入日本 (品牌創於2003年)
- 與當地代理商 (有經營電商經驗) 合作。
- 如何找到當地的代理商?
- 行銷與代理商是如何配合? (由台灣或日本主導?預算資源如何分擔?)
電子用品-Qubii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2702/maktar-japan-qubii
第一階段:找到適合的在地代理商
剛進到日本時,Maktar就感受到文化上的挑戰,陳良信發現日本對產品有非常高的標準,同時強調信任關係,因此決定找尋在地的代理商支援。
第二階段:經營電商
決定自己做電商後,Maktar先從日本第二大、市占32%的電商平台亞馬遜開始
,因為沒有太多限制、審查機制,也會協助做物流和支付系統,對於新創來說很容易上手。在亞馬遜站穩腳跟後,下一步就決定進軍日本最大、市占高達55%的「樂天Rakuten」。
- 2018年進入日本 (品牌創於2014年)
- 最先與當地代理商合作。
- 2014年創立 → 2018年開始嘗試進日本 (約4年的時間…剛剛好? 太慢? 太快?)
- 如果重來一次,是不是該一開始就做電商?
- 電商 (亞馬遜 / 樂天) 放上去根本不會動,行銷規劃的重點在哪裡?
- 不會講日文,要怎麼雇用日本員工? (在台灣的日本人 vs 在日本的日本人?)
- 接下來的成長動能是?
食品-連珍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347426
從基隆發跡的百年老店連珍糕餅,現階段也分別在東京日本橋、高田馬場開設兩家分店,在日本打開知名度。
連珍則採取不同的策略,程家旭坦言,因為知名度不高,他們一開始採用的策略,就是與百貨公司合作,利用「快閃店」的模式曝光。
目前正積極拓展通路,希望上到更多百貨、超市,甚至便利商店的架上販賣。分店開多了,整個管理成本也會提高,能有更多通路,就可以藉由別人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傳統的老味道。
- 2021年進入日本 (創立超過100年)
- 自己操作 (沒有代理商)
- 為什麼不做電商,而是一開始就開實體店?
- 行銷,哪一個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