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也,非人邪?—《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曾和友人一起去看了這部紀錄片,當天場次觀賞的人非常少,加起來總共才五人,可能是這樣的題材實在不討喜吧。片名讓人聯想到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謝瓊煖飾演的犯人母親,推著推車撕心裂肺地吶喊:「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我是淚點低的人,雖然整部紀錄片的氛圍低調且克制,然而很多地方,卻讓我感受到與電視劇相似的沉重與悲哀。

有人形容這部紀錄片是一部資料整理,很可惜的沒有很深入,我的感受大致也是如此。或許是導演想說的東西很多,變得每個議題都碰一下,有點像《看見臺灣》的作法。更可能是這個題目取材實在太不容易,牽涉隱私又太過敏感,所以大部分參訪到的對象只有法政、司改人員與律師,以及新聞資料畫面,只有一位個案與其家屬接受訪問。

片中陳述三個死刑犯與其父母,三組父母的態度恰成對比。個案A是裡面僅有還在世的對象,與其父母是導演唯一親身接觸到的死囚及家屬。A的父母明知死刑已定讞,仍然每週不間斷地會見兒子,想盡辦法要救兒子。個案B因殺害父親之罪判處死刑,其母恐懼B若出獄會讓其他家屬有性命之憂,因此請求法院將其判死,雙方猶如不共戴天之仇敵,最終B絕望之下於獄中自盡身亡。個案C就是鼎鼎大名的鄭捷,其父母是面對兒子犯下滔天大罪,卻完全不知如何是好的父母代表。不知為何,想到日日誦讀的《金剛經》中反覆出現的排比句:「所謂OO,即非OO,是名OO。」所謂父母,即非父母,是名父母;所謂兒子,即非兒子,是名兒子。

據說導演有意在片中討論死刑存廢議題,看過這部片之後我的態度還是沒多大移動,我始終無法決定自己的態度,我已經不像大學以前是死刑的堅定支持者,但我也無法正式表態我支持廢死。不過個案A的司法經歷,倒是相當值得探討的。個案A的罪名,呈現一種越來越重的趨勢,最終導致了死刑的判決,這顯示了司法決議的不穩定性(人為操弄或其他因素?)。法律人士經常嘲諷普羅大眾邏輯矛盾、理盲濫情,說民眾對司法信任度相當低,可是死刑支持率卻居高不下。就我看來,其實是很可以理解的。縱使理性上我們明白,每件案件狀況不同,相關人士只能根據證據說話,還有法庭上的攻防等,結果差異很大的情形很正常。但從情感上來說,我們無法預料進入司法之後的發展,遇到不同的司法人員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還有太多外加因素,自然無法太信任司法。換句話說,就是普羅大眾認為司法判決的信效度有重大缺陷。我們越不信任司法,就越想要有個穩定的、有力量的什麼來保護自身,這時死刑看起來最有力道,所以死刑或許就成為眾人期望中的護身符了(即使它不見得有用)。

個案A說話的樣子,讓我想到某些被丟進矯正體系的學生。他們已經呈現一種沒有希望,隨便你要怎樣的狀態。當一個人沒有希望的時候,做出什麼,經驗到什麼,他都不在乎了。不過看似冷然的A,卻始終在言談間維護他的父母與孩子,再怎麼樣有堅硬外殼的人,心裡或許還是有柔軟的一塊。

個案C鄭捷的部分,原則上都是新聞資料了。這個倉促離世的青年,帶給家屬和世人的,是無盡的傷痛與問號。已經沒有人能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做出這些,他滿足了嗎?他得到他要的了嗎?不過我最有感的部分,是他父母唯一一次現身的畫面。他父母在媒體簇擁下,聲淚俱下地跪地道歉。多年前,我以為他的父母自私又懦弱,躲起來把兒子推出去送死,好像清理門戶之後,一切就與他們無關。多年後再看一次,我發覺我好不忍心目睹那個場景,也為我自己和眾人當時凌厲無情的逼視感到羞慚。那是一對已經被羞愧感淹沒到頂的父母,我想現場若有人遞給他們各一把刀,說不定他們會當場自殺謝罪。我還記得當年許多人(包括著名的唐國師)譴責父母的作為,或揣測父母是不是什麼有力背景才能如此神隱等。我並不是說這些公知的譴責或揣測不對,但我們是不是高估了我們的操守,當自己的孩子發生這種事時,我們真能毫不遲疑的,擁抱他、接納他,跟他說「不論如何,你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嗎?而且跟媒體當初報導的不同,鄭捷的父母是有跟他說最後一段話,且出面處理後事的,算是完成了父母為子女能做的最後一件事,而非拋棄子女的冷血父母。

個案B則讓我想到做諮詢服務的某些弱勢來電者,其家庭恩怨糾葛已經不是今生今世可以了結的。不過我有印象的是,個案B與司改組織人員的聯繫,仍然可以看出,做出不可饒恕罪過的他,還是有身為「人」需要的連結與關係,也有一定的自我覺察能力,並不完全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百分之百極惡的惡魔或禽獸。記得之前找一位身心靈老師個別晤談,她對我分享,她做那麼多強制親職教育的個案,沒有一位不是「人」,沒有一位完完全全喪失「人性」,包含殺害和亂倫子女的父母。

電影《凱文怎麼了》裡,少年犯在母親一次次到監獄的拜訪和關愛之後,母親再一次詢問他為什麼要做這些,首度說出:「我以為我知道,但現在我不那麼確定了。」剛讀研究所的時候,我很質疑薩提爾模式所說的人性正向觀點。現在身為教育者和助人者的我,雖然不確定改變是否會發生,但已經開始願意相信「改變的可能」。

(本文原寫於2020/08)

avatar-img
34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是我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本人物傳記,主人公是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排灣族女巫Mamauwan Patjaljinuk(嬤芼灣.巴加里努克,漢名:包惠玲)。記得幾年前就有媒體專題報導過這位現代女巫了,雖然沒有去過土坂部落,也只聽過巫師的線上演講,但還是對她分享的經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今年正好出了這本傳記,能夠藉由本書完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有格友提及,所謂「經典」就是人人都聽過,但真正閱讀的人卻很少的一種神奇事物。說來慚愧,《傲慢與偏見》對我而言就是這種書籍。我只看過05年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連最受歡迎的95年影集版都沒看完。趁著前一陣子台文翻譯版上市了,而且恰逢正在學台語文的契機,就打算好好地來親近一下這本所謂的「經典名著」。
「好好的睡一覺,醒來,就要試著長大了。我沒有錯。」 ——陳雪《惡魔的女兒》 前一陣子各界metoo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有部相關主題的韓國青少年小說《有真與有真》靜靜上市了。這部小說初出版於二十年前,當時我如同書中主角一樣,是中學生的年紀。當年台灣似乎還在談「兩性」的議題,但韓國已經提到了青少年的性
說來慚愧,同輩人中我的出國次數極為稀少,只有大學時跟著家人到過香港的經驗。當時對香港的印象不算好,就是個繁華大都會,偏偏我不怎麼嚮往大都會。工作之後,寒暑假幾乎都有要事難以出國,一年年耽擱下來,終於等到疫情結束,才暗暗許下走個《源氏物語》之行的心願。但因罕有出國經驗,還是央求一位常去日本的前輩帶路。
在近日各界一連串的紛擾喧囂之中,作家林文月悄然辭世了。我跟同事提到這件事時,同事還很驚訝地問:「林文月過世了?我還以為她很年輕呢!」其實,她並不年輕,她與我兩位阿嬤年紀相若,活了將近九十歲,算是長壽了。 面對這些我以往很喜歡的典型中文人作家,我心裡總是懷抱著複雜的情緒。畢竟曾經熱愛過,卻明白自己已經
這是一本人物傳記,主人公是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排灣族女巫Mamauwan Patjaljinuk(嬤芼灣.巴加里努克,漢名:包惠玲)。記得幾年前就有媒體專題報導過這位現代女巫了,雖然沒有去過土坂部落,也只聽過巫師的線上演講,但還是對她分享的經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今年正好出了這本傳記,能夠藉由本書完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有格友提及,所謂「經典」就是人人都聽過,但真正閱讀的人卻很少的一種神奇事物。說來慚愧,《傲慢與偏見》對我而言就是這種書籍。我只看過05年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連最受歡迎的95年影集版都沒看完。趁著前一陣子台文翻譯版上市了,而且恰逢正在學台語文的契機,就打算好好地來親近一下這本所謂的「經典名著」。
「好好的睡一覺,醒來,就要試著長大了。我沒有錯。」 ——陳雪《惡魔的女兒》 前一陣子各界metoo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有部相關主題的韓國青少年小說《有真與有真》靜靜上市了。這部小說初出版於二十年前,當時我如同書中主角一樣,是中學生的年紀。當年台灣似乎還在談「兩性」的議題,但韓國已經提到了青少年的性
說來慚愧,同輩人中我的出國次數極為稀少,只有大學時跟著家人到過香港的經驗。當時對香港的印象不算好,就是個繁華大都會,偏偏我不怎麼嚮往大都會。工作之後,寒暑假幾乎都有要事難以出國,一年年耽擱下來,終於等到疫情結束,才暗暗許下走個《源氏物語》之行的心願。但因罕有出國經驗,還是央求一位常去日本的前輩帶路。
在近日各界一連串的紛擾喧囂之中,作家林文月悄然辭世了。我跟同事提到這件事時,同事還很驚訝地問:「林文月過世了?我還以為她很年輕呢!」其實,她並不年輕,她與我兩位阿嬤年紀相若,活了將近九十歲,算是長壽了。 面對這些我以往很喜歡的典型中文人作家,我心裡總是懷抱著複雜的情緒。畢竟曾經熱愛過,卻明白自己已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非專業影評,個人主觀感受很重,內容會爆雷,請斟酌閲讀。⚠️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是一齣由漫畫改編的短劇,因此設定上相對地不現實,但是韓劇擅長描繪情感,使得觀看的過程中不禁會為劇中人物動容。 八集的故事內容,長話短說:父母雙亡的主角鄭智安,由叔叔鄭進灣撫養,卻某天叔叔被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對年輕學生來說,除了探望生命盡頭的身心靈,也很想知道當下的「生」與「活」,鄭捷的手寫詩集、著名父親撞死母親該不該判死的案例,從他們專注的眼神,看到想了解生命多樣的渴望。
Thumbnail
大學生鄭智安(金慧峻 飾演)七歲時, 第一次見面離家七年的叔叔鄭進灣(李棟旭 飾演)。 久病的奶奶被全家人團聚的喜悅,瘦削的臉頰笑成一朵花來。 不久奶奶住院接受治療,突然過世。 幾天後,智安的父母親在殯儀館準備葬禮時,不明原因雙雙遇害。 智安從殺手李聖祖手中脫逃被汽車撞倒,緊急送醫。 當
Thumbnail
母親為了找出殺害女兒的真兇,她一次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分岔口,作出一次比一次極端的選擇,最終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此劇以母親的痛與選擇為主軸,探討了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問題,母子之間的糾葛,以及母愛與內疚等情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非專業影評,個人主觀感受很重,內容會爆雷,請斟酌閲讀。⚠️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是一齣由漫畫改編的短劇,因此設定上相對地不現實,但是韓劇擅長描繪情感,使得觀看的過程中不禁會為劇中人物動容。 八集的故事內容,長話短說:父母雙亡的主角鄭智安,由叔叔鄭進灣撫養,卻某天叔叔被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對年輕學生來說,除了探望生命盡頭的身心靈,也很想知道當下的「生」與「活」,鄭捷的手寫詩集、著名父親撞死母親該不該判死的案例,從他們專注的眼神,看到想了解生命多樣的渴望。
Thumbnail
大學生鄭智安(金慧峻 飾演)七歲時, 第一次見面離家七年的叔叔鄭進灣(李棟旭 飾演)。 久病的奶奶被全家人團聚的喜悅,瘦削的臉頰笑成一朵花來。 不久奶奶住院接受治療,突然過世。 幾天後,智安的父母親在殯儀館準備葬禮時,不明原因雙雙遇害。 智安從殺手李聖祖手中脫逃被汽車撞倒,緊急送醫。 當
Thumbnail
母親為了找出殺害女兒的真兇,她一次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分岔口,作出一次比一次極端的選擇,最終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此劇以母親的痛與選擇為主軸,探討了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問題,母子之間的糾葛,以及母愛與內疚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