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雙十一購物節,電商廣告隨處可見,真的很難不點下去。
好幾年前開始就遵循 #有意識消費哲學,避免一時失心瘋的衝動消費。實驗了一陣子,有自己的購物準則,真的能減少亂買的衝動。來跟大家分享我的購物3準則,想買東西之前,我會用這 3個問題先問問自己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想要的太多了.....尤其現在的數位環境被廣告充斥,很難不被誘人的廣告圖片及折扣吸引。
不過,在下單前,我會先搞清楚,買這件商品,是真實的需要,還是想要?如果是想要,就會再往下一層自問,這個「想要」是否來自 「我用了這個產品後期待自己成為的樣子?」
例如:穿上某件衣服後擁有model的氣質、使用了這個美容產品變得跟代言人一樣漂亮、買了某些居家用品家裡就會變得跟廣告呈現的一樣乾淨、買了精緻的手錶就會獲得別人尊重…..等等,這些都是屬於 外在的購買驅動力。如果購買某樣產品只是為了滿足想像中希望成為的樣子,實際上並不需要、不一定適合自己、買了後也不會頻繁使用,都會成為一種浪費。所以先從了解個人真實需求開始是重要的。
我很喜歡《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這本書提出的一個觀點:
「物品的價值來自於支持人類,讓物品支持你,而不是讓物品困擾你。」
這句話真的好打中我啊!!!書中也提到另一個觀點 :「物品只有在被使用的時候才有價值,佔據自己不使用的物品,那也是一種不環保」。
回到物品的本質來看,一件物品被設計製造出來,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我們的購買,必定是因為他支持了我們在生活上的需求,不是來錦上添花。
例如:買一件材質好的衣服是為了讓我穿得舒服、買適合自己膚質的保養品是為了讓肌膚得到妥善照顧、買營養保健食品是為了讓身體健康…..像這樣,在購買前,先問問自己,你要買的這樣物品,是用來支持自己生活的哪個部分呢?
這讓我在面對流行時尚、名人代言、打折促銷、免費贈送這些誘惑消費的雜音時,還能保有冷靜的思考。把一個物品買回家,是讓它發揮價值被我好好使用,而不是囤貨、擺著好看。
正如美國作家安娜拉佩(Anna Lappé)所說:「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消費就代表了我們的生活價值觀,而我選擇了道德消費。
道德消費 (ethical consumption)是在西方受到重視的觀念,指涉的是購買「符合道德」的商品。而這邊的道德通常是指對於人類、動物、環境不造成傷害。
像是:不做動物實驗、不殺害動物的純素皮革、整個生產製程都講究的有機產品、無毒食物、低碳排放產品、可以重複回收再利用的環保商品、符合公平貿易的食品….等等。
以前對於購物的態度是「嚐鮮」,尤其是保養品,總抱著如神農式嚐百草的實驗精神,極力想要找出最適合我的,只要是各大品牌推出的新品,看著標榜著各種神奇速效的行銷文案,很難克制購買衝動。
於是,買了一大堆不同品牌的保養品,不合用的一兩次後就被冷凍,最後只能丟掉。
而在沒有充分對產品做功課的情況下,也很難買到真正的好東西。
這幾年的消費習慣有了些轉變,比起功效,我更在乎成分的安全性、對環境的友善度,購買符合我價值觀的產品。像是保養品不能添加香精、不做動物實驗、成分對人體及環境無害、生產製程嚴謹…等等,於是我開始花時間去留意產品的成分。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後,也不再輕易移情別戀了
不再只是考慮價格是否便宜、CP值是否夠高,我願意投資多一點錢,去買適合我、也對環境友善的產品。
有些東西,看了還是真的會在第一時間被勾起購買的慾望。
但這些年有意識的消費習慣,讓我認知到,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
舉例來說,我喜歡美的事物,也喜歡欣賞精品。
品牌設計師要傳達的創作理念、一個作品的靈感來源、他想要創造的世界觀、精緻的工藝,這些是我感興趣的,但我不一定要擁有,尤其是超過我的生活水準所能負擔的。
光是在欣賞讚嘆的過程,我就已經能獲得滿足。
當釐清了自己的價值觀,不追逐名牌、流行、趨勢,就能讓自己的每次消費都是符合真實需求,內心也買得心安理得。
當消費有了一套自己的準則,減少衝動消費,也讓我身邊的物品都是讓我很喜歡、感到怦然心動的,成為重要的生活夥伴,這點讓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