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P古脊椎動物學會 2023 年度會議 第一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迷惑龍的膝關節病變

研究人員在挖掘來自懷俄明州莫里遜層的迷惑龍股骨標本(化石編號:UWGM 7213)時注意到其外髁與外上髁有著向內侵蝕的病變痕跡,經過初步的判定認為該病變是源自於軟組織的糜爛導致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對骨骼造成影響。而這種膝關節的病變模式是第一次發現在蜥腳類恐龍上。

研究人員另外還發現這具標本的病變對行動能力的影響似乎已經康復,由於對野生動物而言會直接影響行動能力的病變在沒有受到照顧的情況下會會讓個體的生存機率變的極低,因此這說明迷惑龍可能有著照顧受傷成員的群體行為。

最後這項古病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提升了解蜥腳類恐龍的癒合生理學。


水蚺屬巨型化的起源

森蚺是現存最大的蛇類之一,然而人類對於如森蚺這般巨型蛇類的起源知之甚少,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熱帶蛇類的化石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

而本次研究的團隊在委內瑞拉的中新世地層進行實地考察,並確認了森蚺所屬的水蚺屬 Eunectes 化石紀錄,這些化石紀錄分別在13個不同地點發掘,共有18件標本,在年代跨度上則是從一千五百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七百萬前的中新世晚期,這些化石紀錄提供了一段完整的水蚺屬體型變化歷史。

在經過初步的分析後顯示出早在一千五百萬年前的水蚺屬就已經有約5公尺長的體型了,這說明了水蚺屬在早期的演化階段就已經存在較大的體型。

儘管這些化石紀錄都比較巨大,但卻未超過森蚺的大小,相比同時期其他爬行類因溫暖濕地氣候而誕生的超巨型物種,如駭龜、普魯斯鱷等,水蚺屬顯然並未表現出類似的情況,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與其生活模式相關,比如獵物大小與數量、生長速度、繁殖方式等。


新的化石保存方法

古生物研究上,化石作為最重要的研究樣本之一,化石的保存可謂重中之重,尤其部分化石非常的脆弱,但在保存化石的選用材料上卻需要審慎考慮,尤其近期分子古生物學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對於可能與化石標本本身產生化學反應的材料必須要剔除掉。

有研究團隊對此嘗試調製填充劑用以填充化石間的縫隙,減少化石因為碰撞而產生的碎裂。

經過數次嘗試後該研究團隊成功調製出一個令人滿意的配方,首先是從五金行購買的遊戲用砂用1.18mm的濾網過篩後,與鈉基膨潤土混合均勻,兩者比例為1比1,接著再加入清水,比例約為沙土3清水7。

以此配方製出的填充物幾乎不具有化學活性,可以放心使用於標本上,此外此填充物成分取得容易,便宜且可以重複利用,該團隊認為可以一次大批量的製作出來,隨取隨用,有助於發掘現場的化石保護。


探究森林的組成對恐龍動物群的影響

在古生物研究上植物的組成對於了解當時的環境與生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探究了來自加拿大亞伯達省北部的七個植物群系,這對於了解恐龍的生態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是約在1億9百萬年前至1億7百萬年前左右的植物群,針對北方盾龍胃容物的分析可以明確知道當時的森林主體以松柏、種子蕨、木賊與蘇鐵為主,而依照當時的骨骼化石與痕跡化石判斷,可以明確看出當時佔據大型植食動物主導位置的是甲龍類。

接著是9千6百萬年前至9千3百萬年前的時期,當地植物群以多樣性的被子植物為主體同時還有少量的水杉,而當時依然以甲龍為主。而同時期其他地層的森林亦是類似的組合,種子蕨已經不存在於這些森林的化石紀錄中。

最後是晚白堊世7千6百萬年前至7千4百萬年前,森林由水杉等針葉植物組成樹冠,而中低層則主要以闊葉被子植物與銀杏為主,此時的動物群也有巨大的改變,甲龍類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鴨嘴龍類與次之的角龍類。

雖然鴨嘴龍類取代甲龍類的原因應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但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森林組成與多樣性很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而現在正在進行的這項研究,則有助於在未來解釋植物群系與恐龍演化之間的關係與影響程度。


作者:白稜

參考資料:

SVP 2023 PROGRAM GUIDE

83rd Annual Meeting

1. Acosta, M. R., Koenig, Elaude., Blomberg, O. H., Kufner, A. M., Haridy, Y., Lovelace, D. M. A UNIQUE PATHOLOGY IN AN APATOSAURINE (SAUROPODA, DIPLODOCIDAE) FEMUR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OF WYOMING, USA.

2. Alfonso Rojas, A. F., Carrillo-Briceño, J. D., Sánchez, R., Sanchez-Villagra, M. R., Head, J. J. AN EARLY ORIGIN OF GIGANTISM IN ANACONDAS (SERPENTES: EUNECTES) REVEALED BY THE FOSSIL RECORD.

3. Anné, J., Lund, E. K., Knowles, A., Herzog, L., Zanno, L. E. STABILIZING WITHOUT COMPROMISING: USING CASTING SAND TO STABILIZE FOSSIL BLOCKS.

4.Bamforth, E. EXPLORING THE ROLE OF EVOLVING FOREST COMPOSITION IN SHAPING DINOSAUR DIVERSITY PATTERNS IN THE CRETACEOUS OF NORTHERN ALBERTA, CANAD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12會員
303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
Thumbnail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
Thumbnail
四足動物的四肢是脊椎動物演化到陸地上的決定性特徵,然而這樣的重要衍徵在某些物種上又逐漸消失,配合演化出細長的體軀,改用爬行取代行走。現存的有鱗目動物中有超過六十種各自獨立演化出四肢縮小甚至消失的支系,如蛇亞目、蛇蜥科、鱗腳蜥科、雙足蜥科、蠕蜥科、石龍子科、南非草蜥屬、蚓蜥類等,此外某些兩棲動物如
Thumbnail
四足動物的四肢是脊椎動物演化到陸地上的決定性特徵,然而這樣的重要衍徵在某些物種上又逐漸消失,配合演化出細長的體軀,改用爬行取代行走。現存的有鱗目動物中有超過六十種各自獨立演化出四肢縮小甚至消失的支系,如蛇亞目、蛇蜥科、鱗腳蜥科、雙足蜥科、蠕蜥科、石龍子科、南非草蜥屬、蚓蜥類等,此外某些兩棲動物如
Thumbnail
在中生代大部分時間裡,非鳥類恐龍(以下簡稱恐龍)在全世界都有著極高的數量與多樣性,牠們擁有著各式各樣的形態,廣泛的體型分佈,還演化出功能各不相同的生理系統。考慮到恐龍各個類群之間的差異,研究人員認為氣候很可能是在塑造不同恐龍類群演化與地理分佈上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過去對恐龍的研究顯示出恐龍在非熱帶
Thumbnail
在中生代大部分時間裡,非鳥類恐龍(以下簡稱恐龍)在全世界都有著極高的數量與多樣性,牠們擁有著各式各樣的形態,廣泛的體型分佈,還演化出功能各不相同的生理系統。考慮到恐龍各個類群之間的差異,研究人員認為氣候很可能是在塑造不同恐龍類群演化與地理分佈上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過去對恐龍的研究顯示出恐龍在非熱帶
Thumbnail
迷惑龍的膝關節病變 研究人員在挖掘來自懷俄明州莫里遜層的迷惑龍股骨標本(化石編號:UWGM 7213)時注意到其外髁與外上髁有著向內侵蝕的病變痕跡,經過初步的判定認為該病變是源自於軟組織的糜爛導致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對骨骼造成影響。而這種膝關節的病變模式是第一次發現在蜥腳類恐龍
Thumbnail
迷惑龍的膝關節病變 研究人員在挖掘來自懷俄明州莫里遜層的迷惑龍股骨標本(化石編號:UWGM 7213)時注意到其外髁與外上髁有著向內侵蝕的病變痕跡,經過初步的判定認為該病變是源自於軟組織的糜爛導致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對骨骼造成影響。而這種膝關節的病變模式是第一次發現在蜥腳類恐龍
Thumbnail
之前的文章聊到恐龍的起源演化與分類,講到恐龍的體型與外表,很多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是如藍鯨般巨大凶狠的蜥蜴,且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也無法自己調節體溫,但恐龍真的是這樣嗎?下面篇幅我們依序討論恐龍的體型、身體運作與行為。 恐龍的體型 陸地生物體型受限於地球重力,恐龍可以成為最大的陸地生物,就是因為牠們有結
Thumbnail
之前的文章聊到恐龍的起源演化與分類,講到恐龍的體型與外表,很多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是如藍鯨般巨大凶狠的蜥蜴,且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也無法自己調節體溫,但恐龍真的是這樣嗎?下面篇幅我們依序討論恐龍的體型、身體運作與行為。 恐龍的體型 陸地生物體型受限於地球重力,恐龍可以成為最大的陸地生物,就是因為牠們有結
Thumbnail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中生代與恐龍時代劃上等號,但其實在三疊紀中期以前,恐龍在陸地上根本不算優勢物種,恐龍開始嶄露頭角要等到三疊紀晚期,要真正稱霸陸地生態系須等到下面事件發生以後。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
Thumbnail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中生代與恐龍時代劃上等號,但其實在三疊紀中期以前,恐龍在陸地上根本不算優勢物種,恐龍開始嶄露頭角要等到三疊紀晚期,要真正稱霸陸地生態系須等到下面事件發生以後。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進入中生代後陸地大型動物由鱷魚的祖先—偽鱷類,以及哺乳類的近親二齒獸類所稱霸,那中生代的代表—恐龍有在哪裡呢? 恐龍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進入中生代後陸地大型動物由鱷魚的祖先—偽鱷類,以及哺乳類的近親二齒獸類所稱霸,那中生代的代表—恐龍有在哪裡呢? 恐龍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
Thumbnail
傳統分類上,學者依照恐龍的骨盆型態分為兩大分支:鳥臀目與蜥臀目(又可再分為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此觀念於1888年由Harry Seeley提出。然而關於恐龍的分類亦曾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見解:一種是將蜥腳形類與鳥臀類合併成一個目Phytodinosauria(語意:植物恐龍類),獸腳類則是更早分化
Thumbnail
傳統分類上,學者依照恐龍的骨盆型態分為兩大分支:鳥臀目與蜥臀目(又可再分為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此觀念於1888年由Harry Seeley提出。然而關於恐龍的分類亦曾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見解:一種是將蜥腳形類與鳥臀類合併成一個目Phytodinosauria(語意:植物恐龍類),獸腳類則是更早分化
Thumbnail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
Thumbnail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
Thumbnail
棘龍屬(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又翻譯為棘背龍、脊背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9350萬年前。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2到16公尺,高度約為2.1至4.8公尺,體重為4到8公噸。
Thumbnail
棘龍屬(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又翻譯為棘背龍、脊背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9350萬年前。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2到16公尺,高度約為2.1至4.8公尺,體重為4到8公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