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跑線》——學校是階級複製的場域,還是公平正義的所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印度電影《人生起跑線》反映深怕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的父母,用盡一切手段,甚至裝窮住到貧民窟,就為了讓女兒擠進重視英語環境的私立名校(電影裡的媽媽:「如果孩子去唸公立學校,以後就會怕講英文,英文不好就會成為社會上的魯蛇,會沮喪挫折,然後去吸毒。」),中上階級的有錢人占去政府要私校留給弱勢家庭的名額,立意良善,卻無法落實。


電影雖以喜劇方式呈現,卻也呈現出某些焦慮父母的真實心態,這些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成長經驗的恐懼,卻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客體。若要追本溯源這些父母根深蒂固的觀念,可以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教育社會學的三大典範:和諧、衝突與詮釋理論。和諧理論重視社會的結構功能,認為只要每個人在角色裡發揮功能,社會便能維持統整、和諧和穩定。和諧理論認為學校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份,教育具有選擇和社會化的功能,目的是讓人在社會上不同的位置發揮角色功能,培養學生具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傳遞知識技能與社會規範。


然而衝突理論卻提出許多社會結構中隱藏的矛盾與對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原生家庭的經濟、文化都是一種再製的社會資本,而教師也是體制裡的成功者,和學生形成支配——從屬的關係,學校的主流文化形成一種霸權,排擠或壓迫所有不適應它的人。正是因爲深刻理解這種社會現象,才使得電影中的母親對孩子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有那麼深的執念,她希望孩子從起跑點開始就不要輸,未來才能擺脫原本的階級(市集小販),而到另一個更具有優勢的階級(如外商公司白領)。


教師為什麼要學教育社會學?身為社會體制內的成功者、學校裡有權力分配資源的階層,如果教師皆以自己「中產階級」的思想觀點、文化品味來看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難道不會落入自身視野的局限,不自知地戴上有色眼鏡,成為班級裡強化偏見、階級複製的推手?1970年代後,新的教育社會學興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成為在班級裡學者重要的研究重點,正式教育裡的課程、教學與評鑑的分類(課程界線)、架構(教師對學生的控制)逐漸由強轉弱,教室裡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場所,目的是追求每個人教育機會的均等。


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乃至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若教師皆具備思辨與反省的能力,在孩子面前作為終身學習的典範,相信必能成功地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積極體驗生命意義,成為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互惠與共好的地球公民。

avatar-img
28會員
5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ol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力量動物工作坊幫助你找到動物守護靈,但該怎麼維繫和祂的關係,以及探索自己更細微奧妙的心靈之旅呢?
這一篇結合了近一年半在國北教大修雙語教育學程,經歷過數場雙語課教學觀摩、雙語學校參觀以及不同教授帶領下在課堂中討論雙語理論與實踐等的反思,雙語教育該不該做?該怎麼做?以及如何做?在台灣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本篇提供目前所學的心得,希望大家終將找到答案......
去年10月開始嘗試素描、水彩,我待在畫室的時間越來越長,過年的時候,甚至「一整天」都在沈浸式畫畫(早上四小時、下午四小時)我很享受專注在畫面上,完成作品的感覺,今年三月開始決定要參加學校藝設系開的視覺藝術檢定考試:三小時內完成一張四開素描、一張四開水彩和一個陶土立體造型作品......
本課學的是城市裡常見的場所以及簡易的問路句型,這一次我又想到點子來讓他們發揮想像力和每個人獨特的藝術創作天賦......
這一課學的是常見的病症以及簡單的問答,這一次我請chatgpt幫我生出5種生病看醫生的情境,並將小朋友分為兩兩一組(一個程度較好的配一個程度較低的),程度好的扮演醫生(因為要說的話比較多),次程度的扮演病人,在熟悉情境內容後,不須一字一句一模一樣背稿演出,但須講到重點以及利用肢體相關動作表演情境,讓
這一課學的單字句型是從事或詢問回答各種常見的休閒活動。身為小學老師,我的熱情與動力來自於和學生的互動和體驗,我很喜歡了解我的學生多一些!於是我想到一個方式可以讓大家分享自己,同時又了解彼此多一些,然後又可以練習英文......
力量動物工作坊幫助你找到動物守護靈,但該怎麼維繫和祂的關係,以及探索自己更細微奧妙的心靈之旅呢?
這一篇結合了近一年半在國北教大修雙語教育學程,經歷過數場雙語課教學觀摩、雙語學校參觀以及不同教授帶領下在課堂中討論雙語理論與實踐等的反思,雙語教育該不該做?該怎麼做?以及如何做?在台灣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本篇提供目前所學的心得,希望大家終將找到答案......
去年10月開始嘗試素描、水彩,我待在畫室的時間越來越長,過年的時候,甚至「一整天」都在沈浸式畫畫(早上四小時、下午四小時)我很享受專注在畫面上,完成作品的感覺,今年三月開始決定要參加學校藝設系開的視覺藝術檢定考試:三小時內完成一張四開素描、一張四開水彩和一個陶土立體造型作品......
本課學的是城市裡常見的場所以及簡易的問路句型,這一次我又想到點子來讓他們發揮想像力和每個人獨特的藝術創作天賦......
這一課學的是常見的病症以及簡單的問答,這一次我請chatgpt幫我生出5種生病看醫生的情境,並將小朋友分為兩兩一組(一個程度較好的配一個程度較低的),程度好的扮演醫生(因為要說的話比較多),次程度的扮演病人,在熟悉情境內容後,不須一字一句一模一樣背稿演出,但須講到重點以及利用肢體相關動作表演情境,讓
這一課學的單字句型是從事或詢問回答各種常見的休閒活動。身為小學老師,我的熱情與動力來自於和學生的互動和體驗,我很喜歡了解我的學生多一些!於是我想到一個方式可以讓大家分享自己,同時又了解彼此多一些,然後又可以練習英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當今社會,教育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在學位和資源有限的城市中,家長和孩子們面對的壓力更是日益增加。作為一位家長,我深刻體會到想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取得優勢的焦慮,但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可能承受過大壓力的擔憂。最近就讀了一篇文章,這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有必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此強調競爭,或者我們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我就讀的是一所普通國中,裡面混雜著不同階層的同學,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班級的地位跟家中經濟息息相關。我所在的班級裡唯有五位同學家庭經濟較為小康,其他人則是普通跟困難,而我在哪一層,我很清楚,因為在電話裡帶著感情唸著媽媽寫的要錢文章給父親一定不是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模式。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當今社會,教育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在學位和資源有限的城市中,家長和孩子們面對的壓力更是日益增加。作為一位家長,我深刻體會到想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取得優勢的焦慮,但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可能承受過大壓力的擔憂。最近就讀了一篇文章,這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有必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此強調競爭,或者我們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我就讀的是一所普通國中,裡面混雜著不同階層的同學,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班級的地位跟家中經濟息息相關。我所在的班級裡唯有五位同學家庭經濟較為小康,其他人則是普通跟困難,而我在哪一層,我很清楚,因為在電話裡帶著感情唸著媽媽寫的要錢文章給父親一定不是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模式。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