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雖以喜劇方式呈現,卻也呈現出某些焦慮父母的真實心態,這些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成長經驗的恐懼,卻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客體。若要追本溯源這些父母根深蒂固的觀念,可以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教育社會學的三大典範:和諧、衝突與詮釋理論。和諧理論重視社會的結構功能,認為只要每個人在角色裡發揮功能,社會便能維持統整、和諧和穩定。和諧理論認為學校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份,教育具有選擇和社會化的功能,目的是讓人在社會上不同的位置發揮角色功能,培養學生具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傳遞知識技能與社會規範。
然而衝突理論卻提出許多社會結構中隱藏的矛盾與對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原生家庭的經濟、文化都是一種再製的社會資本,而教師也是體制裡的成功者,和學生形成支配——從屬的關係,學校的主流文化形成一種霸權,排擠或壓迫所有不適應它的人。正是因爲深刻理解這種社會現象,才使得電影中的母親對孩子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有那麼深的執念,她希望孩子從起跑點開始就不要輸,未來才能擺脫原本的階級(市集小販),而到另一個更具有優勢的階級(如外商公司白領)。
教師為什麼要學教育社會學?身為社會體制內的成功者、學校裡有權力分配資源的階層,如果教師皆以自己「中產階級」的思想觀點、文化品味來看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難道不會落入自身視野的局限,不自知地戴上有色眼鏡,成為班級裡強化偏見、階級複製的推手?1970年代後,新的教育社會學興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成為在班級裡學者重要的研究重點,正式教育裡的課程、教學與評鑑的分類(課程界線)、架構(教師對學生的控制)逐漸由強轉弱,教室裡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場所,目的是追求每個人教育機會的均等。
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乃至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若教師皆具備思辨與反省的能力,在孩子面前作為終身學習的典範,相信必能成功地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積極體驗生命意義,成為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互惠與共好的地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