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含有「藝術教育」共 3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閱讀筆記#003|特教麥克菲:藝術課程與教師助理員本文使用麥克菲一詞的靈感來源為電影《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與所討論的論文無關。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理想的特教助理員就像班級中的保姆麥克菲一樣,是教室中一起陪伴學生成長、學習的角色。 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的特教體系中,有一位可能不被外界注意到,但卻對教學流暢度發揮很重要影響
2024-06-14
7
閱讀筆記 #002|職前藝術教師對教導特殊需求兒童之信念教師的教學信念大大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師生關係與個人效能。教師信念(teacher's belief)是教師在專業情境中,持有的一套對於現象、人物與事件相關的概念。近年來,開始出現對於教師信念的研究趨勢。 Rihter與Potočnik的這一篇研究,聚焦於職前教師對於任教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師信念,有
2024-06-09
4
閱讀筆記 #001|聆聽的空間:向藝術家與障礙藝術家借鑑「共融」、「融合」與「平權」大概是近年來熱門的幾個關鍵字。英國學者Alice Fox長期耕耘於共融藝術領域,讓心智障礙者能悠遊於藝術中。她更成立Rocket Art Studio,以工作室的形式,讓心智障礙者不僅是接觸藝術活動,更藉由空間的營造,讓障礙者能浸潤於藝術創作空間,成為一名「藝術家」。
2024-06-01
4
最後的樂器維修師朋友寄來網路梗圖,是「小時學過最沒用的才藝」,包含樂器、書法等等。倘若社會這麼功利,很難產生善的循環。
Thumbnail
2024-05-02
3
談思維-評價與分數帶來的結果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次創造力評分的活動,以及作者對於創造力測驗的看法。文章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提出了對創造力測驗的反思和對教育方式的省思。文章充滿了對個人成長和教育體系的深刻思考,讀者能夠從中汲取啟發和洞察。
Thumbnail
2024-02-05
4
關於有一天,我變成老師這件事情(4)那些各自說話的聲音,就像是我在專心顧著進度跟不上的小孩旁邊,把自己該說的話從腦袋快速整理後說出口,在吵雜歡樂的上課環境中變得像是安靜的空間,而我的意識還能順利連接,不會打斷,真的好神奇。 這大概是一種職業病吧?
風格如何建立?這是蘇菲畫的第二張素描畫!如同我之前也分享過,因為我一直希望維持蘇菲的原創想像力以及創造力,所以在經過和一些美術專業人士討論過後,一直都沒有送蘇菲去學畫畫。但是到了四年級了,我覺得應該是可以學習一些技巧了,剛好學校有素描的社團,就在這學期讓他參加。 而上課第一張要畫的是鳥,我問她上的如何?是否喜歡
Thumbnail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語教育?這一篇結合了近一年半在國北教大修雙語教育學程,經歷過數場雙語課教學觀摩、雙語學校參觀以及不同教授帶領下在課堂中討論雙語理論與實踐等的反思,雙語教育該不該做?該怎麼做?以及如何做?在台灣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本篇提供目前所學的心得,希望大家終將找到答案......
Thumbnail
發佈在
Lolo的沙龍
2023-10-11
6
獨立研究者洪芷寧專訪——平等對待那些沒有面目的藝術經驗「藝術家老師在臺灣」系列訪談是「藝術辦學」獨立研調計畫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關注介於「藝術老師/藝術創作者」以及「教學/創作」之間模糊地帶的研究與調查計畫。本階段成果共七篇專訪文章,受訪者包括中小學美術老師、全職藝術家、劇場導演、獨立研究者等。本文受國藝會研調補助支持。
Thumbnail
藝術家張瑋倫專訪——從藝術教育打通文化的循環「藝術家老師在臺灣」系列訪談是「藝術辦學」獨立研調計畫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關注介於「藝術老師/藝術創作者」以及「教學/創作」之間模糊地帶的研究與調查計畫。本階段成果共七篇專訪文章,受訪者包括中小學美術老師、全職藝術家、劇場導演、獨立研究者等。本文受國藝會研調補助支持。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