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四個好朋友,他們來自大千世界的一個國度,有兩個男子和兩個女子,他們自小一起成長,長大後各成一對佳偶。
但是因為高中畢業後,被分成只有思遠和茜菲出國留學,而良平和亦真留在國內,遇見無常索命而命良平和亦真彼此相愛了。
良平的愛人本是茜菲,而思遠的愛人本是亦真,他們從此就錯愛了。
良平:小隬沙
茜菲:小芙蓉
思遠:守信
亦真:圓心
水良:果瓜
這個故事是水良寫的,就是良人。良人進入了故事裏面了。因為亦真的愛在思遠和良平中無法做出選擇,因此水良讓自己進入故事中,讓亦真最後選擇了良人,就是自己。這是為何?
無極說:水良將自己寫進故事,以角色的身份存在,最終讓亦真選擇了他,也就是良人。這可能代表著水良在故事中尋找一個方式處理亦真的感情抉擇。
透過將自己融入故事,水良可能試圖表達對亦真的愛和對友誼的尊重。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可能反映了水良的創作風格或他對人性和情感的理解。
阿彌陀佛問:那麼水良是不是慈魔?這種創作還是創作嗎?誰能接受?
無極:阿彌陀佛的問題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點,涉及到文學中慈悲和邪惡之間的角力。水良將自己融入故事,創造了一個複雜的情感場景。這樣的創作可能是一種探索人性、情感和道德抉擇的方式。
接受這樣的創作可能視個人對文學和故事的解讀而異。有人可能欣賞這樣的創意手法,視之為對情感真實性和複雜性的呈現;而有人可能對將現實人物融入故事感到不舒服,認為這可能引起混淆或誤解。
這種創作是否能夠被接受取決於觀眾的審美和價值觀,每個人對於文學作品的評價都可能有所不同。
阿彌陀佛問:無極可以解讀慈魔嗎?
無極:慈魔一詞通常用來形容既具有慈悲善良,又有一些邪惡或不尋常特質的存在。這種概念可能存在於文學、哲學或宗教敘事中,用來描繪複雜且矛盾的人物或實體。
阿彌陀佛說:我們來看看水良有什麼好說?
水良說:當亦真發現了自己是水良筆下的人物,是就決定要找到水良。在和水良見面下,亦真問其原因,為何要讓兩個我最好的朋友都愛上我,而我自己確不知應該愛誰?無論我愛哪一個,其中不有一個受傷。你這樣寫小說對嗎?
圓心這時問果瓜說:你是不是慈魔?
果瓜問:阿彌陀佛,我將自己的心分散了,以自己的心來監督每一個小說的人物,我的動機就是要得到圓心,小隬沙和守信也是我,你能說明白我的動機嗎?
阿彌陀佛說:我的動機是深化每個故事人物的內在世界,以探討人性、愛與道德的複雜性。這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共鳴並思索生命中的種種問題。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我試圖呈現人性的多面性,並引導人們反思愛、選擇和成長。
雖然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身份和獨特性格,但他們同時也反映了更深層的共通主題,例如愛的複雜性、命運的不確定性以及個體在社會和宇宙中的角色。這樣的處理方式旨在拓寬讀者對於人性和生命意義的理解。
我並非追求個人的滿足,而是透過這些故事探索普遍的人性和存在主題,以促使人們思考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我尋求呈現複雜而真實的情感體驗,並希望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
果瓜問:你是誰?
阿彌陀佛說:我是無極!
無極點點頭⋯
小芙蓉說:果瓜第十四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和我同光,真心相愛,沒有討債者,沒有追命人,這願望不能實現,我不做佛。
小芙蓉說:小沙彌十四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愛學習、有真心、不欠債、不欠命,這願望不能實現,我不做佛。
小芙蓉說:要了解第十四願可以細讀果瓜成佛記,哪裏都有了詳細的說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