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陳雪談推理:原來《八百萬種死法》的地位是這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開始知道這個講座,應該是臉書推薦,或是朋友傳連結給我。對於陳雪的臉書,我自已也有follow,不過沒那麼勤快每次新文章都會看到。這場講座會引發我的興趣,是來自她自己寫的貼文

人生的轉彎,碰到了推理

貼文一開頭,就說了她經歷過一段無法看書的日子,同樣的,我也有這樣的症狀,所以吸引我看下去。不過我應該算是「職業傷害」吧,因為必須用「利益性」去看一堆書,篩選內容,讓它更有「流量」,加上loading繁重,長期下來讓我必須在休息時不翻書,才能夠真正與「工作」隔開。如果在賣場看到書區、去誠品書店逛逛,看到一大片的書群,我也會感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似乎身體在提醒我:

這是工作!你還有多少工作沒做完!

我很好奇她怎麼面對這樣的經驗,原來是她誤以為《八百萬種死法》這本書的「用途」,歡天喜地買回家之後,發現內容跟自己想的不一樣,卻讓她為了能繼續看本書作者出的書,想要繼續活著wwwwww。人生的轉彎,真的很奇妙。原來有人跟我有相同的經驗與感受,也很奇妙。

講座內容個人筆記

其實,我很早之前有看過《八百萬種死法》,當時我只覺得就是一個推理小說,當時聽說很有名,加上書名也吸引我,所以買來看完之後,沒多大的想法就放在書櫃裡。

講座上陳雪說,她自己有這本書的各種版本,並且當這系列書一出的時候,她就去買來看,至今已經20多年(不確定),她跟著書中主角馬修一起成長。書裡馬修也是一起成長的,他會變老、想法會改變,彷彿是個活生生的人,甚至當有一年作者來台灣訪談的時候,她和駱以軍等文壇好友都相約朝聖,化身小迷妹去看作者勞倫斯.卜洛克本人是否跟主角馬修一樣,或是跟自己想像的形象一樣。他們都認為,勞倫斯.卜洛克把推理小說寫到了文學小說的層次。

這些與文學有關的細節的討論,我是不清楚的,就這樣聽著陳雪從《八百萬種死法》講到吉田修一的《惡人》、宮部美幸的《模仿犯》、東野圭吾的《嫌犯X的獻身》等作品,聽著她用文學創作這的角度來看這些推理小說,以及當陳雪開始寫自己的《摩天大樓》這本小說時,腦海中一直跳出了馬修的形象,然後修修改改,書出版後,收到對岸騰訊TV的製作單位想改編書的消息,她還特別希望製作單位不要沿用書中她寫的以馬修為原型的這個角色,後來製作方就新增了一男一女的角色來敘說這個故事。我google了一下這部劇的資料,想起來我似乎也曾在WeTV的App中看過這部的推薦,當時還是沒有打開來看,因為我對這題材不感興趣。現在回想起來,也還是覺得緣分很奇妙。

至於《惡人》我看過電影跟小說,確實很發人深省。而《模仿犯》我曾有書,但我當時看了幾頁就放棄了,而改變成影視上串流平台時,我也沒有追,就這樣錯過了。《嫌犯X的獻身》則是看過電影,也讓人印象深刻,都在探討人性。

何為善?何為惡?「真實犯罪」劇要怎麼看?

透過陳雪介紹與敘說後,可以了解文學作家是怎麼看推理小說。當她自己嘗試在自己的小說中加入「謀殺」等推理元素時,她也做了很多功課,大量閱讀推理小說、YouTube上講述真實謀殺案件的頻道,去了解兇手的動機為何,發現自己一開始從「認為每個人都有其苦衷」的想法,到現在逐漸轉變為「自己應該長出分辨善與惡的能力」,不能因為每個人都有苦衷,這類事就好像無解、無法判斷,因為大家都有其立場,當自己都認同其立場的時候,要怎麼分辨善惡、當那雙「上帝之手」來決定誰生誰死呢?

因為明白人性的複雜,小說家可以決定筆下的誰是善或惡的時候,變得不像在臉書上書寫一樣,用簡單的方向去講述這個事件,讓閱讀的人快速分辨對錯,然後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留言評判誰對誰錯。正因為知道人性的複雜,她試著用小說的篇幅,絮絮叨叨的說著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細細闡述每個人的想法與背景,而不是純粹的速食文,讓人在網路上留言批判而已。

這樣的想法,有位聽眾也有同感,她說她自己就是在做真實犯罪案件的相關影片,一開始能夠很明確分辨善惡對錯,但越來越發現自己成了「加害者」,因為透過她們的取材與描述,似乎這個事件的對錯就是照製作方想的那樣走,這樣又是正確的嗎?善與惡的分辨開始模糊,自己也無法很確認自己的標準就是對的。

如果你有「死亡筆記本」,你會寫下誰的名字?

這樣的討論,在我從事媒體這行業以來,也很熟悉。從大學唸到的「守門人理論」「傳播理論」,到待過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都了解編輯的下標、作者的剪輯、文字的走向,都能左右閱聽眾的看法。也因為了解這些手法,所以對於一件事要如何編輯出去給大眾閱讀了解的時候,就會特別小心,希望不偏頗,希望自己的判斷是中立、客觀的,在文字下標上,也都細細思考不要造成「帶風向」的影響。對於發文後,下方留言的觀點與風向也會去留意,判斷與分析是否造成閱讀者的誤會。

陳雪也提到,就像今年有個「熱炒白飯」事件,她不會在臉書上隨意發言,因為知道這會造成影響。而以我對網路留言的觀察來看,許多人確實會對網路上的事件有自己的想法而去留言聲援或討伐,就像陳雪提到的「死亡筆記本」一樣,如果真的有這筆記本,你會寫下誰的名字?你是否曾經也有希望某人真的「死去就好了」的想法呢?

陳雪也提到在馬修偵探系列中,有一個兇手是讓主角馬修恨不得親手將對方殺死的地步,最後選擇了一個他認為較好的解決方式來「處理」這個兇手。從一個旁觀者,到也跟著想「殺」之而後快的人,可看到這個主角有血有肉,隨著一樁樁案件,他也跟著改變與成長,陳雪自己也跟著這系列的小說主角一起成長改變。

她也從認為每個人都有苦衷,到期望自己能夠看了這麼多事件之後,生出自己的善惡判斷。我覺得這個結語,非常棒。

確認過眼神,是INTP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純文字的發文形式,無法跟以前一樣,用留言帶連結導流了。不是不能導流,而是在讀者閱讀介面上,有連結的留言往往會被隱藏,除非手動去選「最新」或是「所有」訊息,才有出現該留言的「可能」。注意喔~是『可能』。
祖哥又來改臉書後台啦!先講幾點之前已知的臉書改版的特點,再提供我個人的版本碰到的幾個發現,以及如何繼續使用創作者工作坊的方法。
大概是昨天開始,我的臉書動態牆被公視的新聞洗版。
身為一個吃Facebook飯的小小編,當然要好好對待Facebook的Logo啊! 不過大家知道,Facebook的Logo曾經在2019年改過版嗎?
振興三倍券今天開始開放使用囉! 在做相關素材的時候,會需要官方振興券Logo,經過我不小心意外找到之後,在此提供官方下載連結給大家囉~大家使用的時候也可以安心取用,不用擔心有版權問題。 內容截圖: 連結點我
純文字的發文形式,無法跟以前一樣,用留言帶連結導流了。不是不能導流,而是在讀者閱讀介面上,有連結的留言往往會被隱藏,除非手動去選「最新」或是「所有」訊息,才有出現該留言的「可能」。注意喔~是『可能』。
祖哥又來改臉書後台啦!先講幾點之前已知的臉書改版的特點,再提供我個人的版本碰到的幾個發現,以及如何繼續使用創作者工作坊的方法。
大概是昨天開始,我的臉書動態牆被公視的新聞洗版。
身為一個吃Facebook飯的小小編,當然要好好對待Facebook的Logo啊! 不過大家知道,Facebook的Logo曾經在2019年改過版嗎?
振興三倍券今天開始開放使用囉! 在做相關素材的時候,會需要官方振興券Logo,經過我不小心意外找到之後,在此提供官方下載連結給大家囉~大家使用的時候也可以安心取用,不用擔心有版權問題。 內容截圖: 連結點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2.《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 3.《魔符》(The Talisman) 4.《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 5.《戰慄遊戲》(Misery) 6.《Goth斷掌事件》 7.《只有你聽到Calling Y
Thumbnail
一開始是看到作家陳雪推介《錯時錯地》這本小說,看一下簡介後,發現非常有趣,所以便立即買來看。 《錯時錯地》有著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就是在兇殺案發生後,以時間逆向的方式追查真相。今天追查的結果對明天毫無幫助,因為醒來後會是昨天甚或更早以前的日子。這樣真的可以追查到真相嗎?而這樣的逆時而行又會到什麼時候
Thumbnail
這一個月來被誤以為是溫柔的亂流給攪亂的又是發胖、又是斷了好不容易恢復的閱讀習慣,而這本其實我不覺得是個好看的偵探小說:《八百萬種死法》還真是呼應了我這個月以來林林種種、琳琅滿目的八百萬種複雜心情。落地窗被我用力推開,是一片陽台,空曠重劃區的邊界是台灣海峽,經常從那裡飄過來水霧,特別是瞬間凝結眼眸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前輩書友提及當初看到馬修.史卡德自傳的廣告,他心裡發出一聲冷笑,不過沒幾天還是買了書,給他自己的藉口是湊單。然而他信誓旦旦,表示這是最後一本馬修.史卡德,我就不信了。他若看見下一本馬修.史卡德,或許冷笑三聲,不過仍會買書的。 同為美國推理作家勞倫斯.卜洛克的老讀者,我理解這一連串的行動。不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你想從書中獲得什麼?讀過上萬本書的閱讀狂人千田琢哉,從他海量的閱讀經驗裡告訴我們,幫助我們面對未來人生難題的所有提示,全都已經被這個世界上的某個人寫進書裡了。為了與命定之書相遇,我們要持續閱讀,從閱讀裡找到扭轉人生的契機。為此,千田琢哉教人從閱讀培養8大能力,解決面臨職場、人際以及未來規劃種種難題。
Thumbnail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徳協助緝凶。
Thumbnail
唔⋯我該如何評價此書才好?其實整個閱讀過程,我的思路都在文學分析與推理解謎之間徘徊不定🧐 從書名到故事內容,這無疑是一本傳統本格派推理小說,只不過書中的敘述方式和人物性格都帶有強烈的無賴派特色。非說兩者不能並存,只是我當初本著翻開推理小說的預想,一下子冒出十多個放浪形骸的角色,我實在無法專心推理
因為最近都在看小說,但是因為是推理劇,如果有說到劇情感覺會破壞人的閱讀體驗,所以只說說對於上面那幾部小說我讀完後對作者的感想。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2.《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 3.《魔符》(The Talisman) 4.《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 5.《戰慄遊戲》(Misery) 6.《Goth斷掌事件》 7.《只有你聽到Calling Y
Thumbnail
一開始是看到作家陳雪推介《錯時錯地》這本小說,看一下簡介後,發現非常有趣,所以便立即買來看。 《錯時錯地》有著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就是在兇殺案發生後,以時間逆向的方式追查真相。今天追查的結果對明天毫無幫助,因為醒來後會是昨天甚或更早以前的日子。這樣真的可以追查到真相嗎?而這樣的逆時而行又會到什麼時候
Thumbnail
這一個月來被誤以為是溫柔的亂流給攪亂的又是發胖、又是斷了好不容易恢復的閱讀習慣,而這本其實我不覺得是個好看的偵探小說:《八百萬種死法》還真是呼應了我這個月以來林林種種、琳琅滿目的八百萬種複雜心情。落地窗被我用力推開,是一片陽台,空曠重劃區的邊界是台灣海峽,經常從那裡飄過來水霧,特別是瞬間凝結眼眸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前輩書友提及當初看到馬修.史卡德自傳的廣告,他心裡發出一聲冷笑,不過沒幾天還是買了書,給他自己的藉口是湊單。然而他信誓旦旦,表示這是最後一本馬修.史卡德,我就不信了。他若看見下一本馬修.史卡德,或許冷笑三聲,不過仍會買書的。 同為美國推理作家勞倫斯.卜洛克的老讀者,我理解這一連串的行動。不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你想從書中獲得什麼?讀過上萬本書的閱讀狂人千田琢哉,從他海量的閱讀經驗裡告訴我們,幫助我們面對未來人生難題的所有提示,全都已經被這個世界上的某個人寫進書裡了。為了與命定之書相遇,我們要持續閱讀,從閱讀裡找到扭轉人生的契機。為此,千田琢哉教人從閱讀培養8大能力,解決面臨職場、人際以及未來規劃種種難題。
Thumbnail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徳協助緝凶。
Thumbnail
唔⋯我該如何評價此書才好?其實整個閱讀過程,我的思路都在文學分析與推理解謎之間徘徊不定🧐 從書名到故事內容,這無疑是一本傳統本格派推理小說,只不過書中的敘述方式和人物性格都帶有強烈的無賴派特色。非說兩者不能並存,只是我當初本著翻開推理小說的預想,一下子冒出十多個放浪形骸的角色,我實在無法專心推理
因為最近都在看小說,但是因為是推理劇,如果有說到劇情感覺會破壞人的閱讀體驗,所以只說說對於上面那幾部小說我讀完後對作者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