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12/8):《挪威的森林》

2023/12/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閱讀時間:十天(11/29-12/8)

將每日工作處理至尾聲,拾理好晚餐用的碟盤,我通常於澡後開啟夜讀行程,此時往往身心舒暢,髮絲與肌膚仍存著沐浴後的餘溫與清香,振奮我的精神。白日費神的事務,有時會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壓住眼皮,但再怎麼樣我也得讀上一兩頁,這是我同自己的約定──將閱讀融入每日生活中。

不曉何故,我竟會在一口氣讀完三毛的五本書後,從三毛濃厚真摯的情感世界,以及妙趣橫生的生活故事中,縱身投入這本算不上特別愉快的《挪威的森林》,起初委實令我些許抗拒,但我敢言,做此決定並不後悔。

翻開《挪威的森林》,譯者的詞藻造詣之深向我襲來,像是:瘦骨嶙峋(形容枯瘦、骨骼突出可見)、頎長(身材修長、高大)、抽穗(花序由葉鞘中迅速長出之現象)、穹窿(過去只聽過蒼穹)、闃無人聲(闃,寂靜無聲之意)、卓爾不群(特立突出,超越眾人)、恓惶(驚恐煩惱的樣子),每每讀到不解之處,總要不厭其煩地詢問老大哥Google,接著自嘆望塵莫及,再來便是產生努力向上之心。


《挪威的森林》給我的啟示

藉由主角渡邊徹的視框,得以使我窺探主角與周遭人物的故事,渡邊正如同一個點,向其他身為點的角色連成一條線,再由他們往外擴散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變得活靈活現。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是這本書最著名的一句話,生死議題在村上春樹的筆下豪不避諱,甚可說整部作品皆環繞於此,但之於我,更為觸動的該是那些細膩情感的描繪了。

若要提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我難以述之於文字,僅能說作者筆下的生命軌跡與情感交織,都成為了我生命經驗的一部份,即便那是創造出來的文字,都能讓我見識到世界上可有多少各色各樣的人,各色各樣的事,各色各樣的情感,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有趣的,正如我每每投身於三毛書中,就彷彿化身一顆無形鏡頭,跟著活過了一遍,活出了別於現在生活的我。

思想與情緒的摹寫,在《挪威的森林》中十分細節,宛如動輒耗費數十月的雕刻藝術品,將每寸肌膚的毛細孔及皺紋一絲不苟地添上去似的,立刻就能讓身為讀者的我理解渡邊的心情變化,認識他是如何看待直子,看待小林綠,看待永澤,看待玲子,甚至是唱片店店長,乃至於闖進打工店內隨著音樂搖擺的嬉皮士一樣。


直子到底愛不愛渡邊?

這部作品裡,村上春樹對性愛的書寫,是委婉又毫不掩飾的。在感情線上,我大致上亦能理解渡邊、直子、小林綠的心情與渴求之物。開頭渡邊就曾直言,直子並不愛自己,此時與多讀者就納悶──為何直子不愛渡邊,確又與渡邊保持著超過朋友的親密關係呢?直子到底愛不愛渡邊

對直子而言,渡邊是她同外界接觸的媒介,而當直子與渡邊共同擁有了「木月之死」,兩人的關係也更加緊密──因為渡邊身上擁有了一部份的木月,也因為渡邊擁有了一部份的木月,渡邊也擁有了一部份的自己。

再者,當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墜入深淵,渡邊對自己的疼愛、情感與關懷,是直子的救命繩索,因為從渡邊身上,直子可以索取自己在世界中的價值,獲得安全感、存在感以及慰藉。

反過來思考,那渡邊愛直子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渡邊的愛,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責任,一種無法放任她不管的無可名狀的責任感。當然,我認為愛的形式分為非常多種,即便責任多於愛,也可以算上是一種愛。

而關於小林綠,個人認為她是位十分討人喜歡的角色,她活潑開朗,堅強坦率,雖然有脆弱傷感的一面,卻認認真真地生活著。她在愛情上很忠於自我,可要是角色互換,我絕對不會跟渡邊糾糾纏纏那麼久,在我得知渡邊有日夜掛念的另一位女孩,還沒辦法在我與對方之間做出取捨時,我就根本不會攪進去,即便渡邊有多少自己賞識的優點,我寧選擇絕對專一。


針對《挪威的森林》,研究者說了什麼?

面對失去親密關係的反應

(摘錄至-郭立欣,2008)

人因與所愛的人產生一體感,而有了生存下去的力量,失去所愛、所依賴的人也會導致死亡,此稱之為「對象喪失反應」。此種反應在直子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失去了木月這位對直子來說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人,同時直子也失去了繼續活在世界上的勇氣,因為深信著自己與木月的一體連帶感,所以最後直子選擇的是邁向與木月同樣的死亡世界。


直子與木月的親密關係之深,遠超過一般人,也超過主角想像。直子深信她和木月有著不可分割的特殊關係,這個信念後來成為她選擇自殺的關鍵因素;因此木月去世後,直子不曉得如何與木月以外的人接觸,更甭提去愛木月以外的人


直子對於這種親密關係的消滅無法坦然接受,由於情緒及內心的混亂便產生了無法選擇用語好好說話的類似「語言障礙」的症狀,長久這種無法排遣的痛苦情緒及症狀就逐漸演變為一種精神及心理上的疾病。


然而,小林綠面對失去親密關係的反應,與直子、渡邊的創傷反應截然不同。小林綠以不斷對性方面的無聊低級幻想來轉移、分散自己失去至親的悲慘境遇,並且藉由自顧自的向主角傾訴來發洩自己內心的苦悶、委曲及難過情緒。


而且小林綠父母親是因為長期臥病在房而死,比起毫無預警的自殺身亡,小林綠內心早已有面對至親死亡的心理準備,因此並不會有像直子與主角一樣迴避親密關係的傾向,反而是小林綠迫切的欲與主角建立兩人間的親密關係,以彌補長久以來對於親密關係不滿足的渴望


內心創傷×孤獨感×親密關係

(摘錄至-郭立欣,2008)

任何一種強烈的心理經驗,都可能把一個人帶進孤獨的深淵。一個人若是碰上了極為悲慘或是恐怖的事,會覺得孤單,沒人了解,孤立無援,和周遭世界格格不入,極深的恐懼,極大的嫉妒,極大的羞辱、絕望、憤怒─幾乎任何一種負面的感情,都可以為人帶來孤立的感覺,讓人退縮到孤立的世界。


不管是主角、「直子」、「小林綠」與「玲子姐」都因為遭受到強烈的心理經驗(即心理創傷),而感受到孤單寂寞,無人了解,孤立無援的心境,以至於表現出拒絕或是無法順利與他人溝通,拒絕或是無法順利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傾向,如此便會造成人類與生俱來的關係需求無法滿足,關係需求無法滿足是造成孤獨感最大的原因所在,因而將小說中人物們帶進孤獨的世界裡


《挪威的森林》小說中登場人物的內心幾乎全部都是如此的寂寞、孤獨。無法與他人互相了解的無奈感、放棄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孤立性、親密關係的消逝、自我存在價值的喪失、對人與世界的無力感,種種因素都是造成內心孤獨感的原因所在。村上春樹以其孤獨寫作風格出道以來,對孤獨感描寫的最為廣泛深刻的應屬《挪威的森林》吧。


性×逃避死亡

(摘錄至姚佳伶,2009)


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小林綠對於性擁有極高的熱誠,老愛對渡邊問一些關於性的電影,或是一起看黃色電影。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綠常常看似活潑快樂,無憂無慮的看似沒有什麼煩惱。可是無論是現在的父親或是過去的母親,都使她必須正視死亡是人最後必然會走上的路這件事情。


這裡人面對死亡這一件事,必然感到孤獨或者是轉移到對於性的熱誠,這樣的表現方式與亞隆所提到關於臨床的經驗也有一些相似。在臨床的案例中,有許多癌症末期的夫婦,最後經常討論的話題常常是性生活上面的協調與否。


正是因為性使我們表面上不用承擔個人存在的孤獨感,可以覺得自己的生命並不完全由自己一個人承擔著。這其實正是對死亡恐懼轉移的方式之一。


性×逃避孤獨

(摘錄至姚佳伶,2009)


永澤正是這樣人物的代表,他擁有聰明的腦袋,有人人稱羨的工作,也有一位很好的女朋友,可是從他所說的話人生不該有理想,應該順從別人…等,這樣就可以成就「好的人生」這一類的話,可是於此同時他又必須不斷的找不同的女人睡覺,就算覺得厭煩也無法停止。
我大概這樣子跟女孩子睡過三次或四次之後,就試著問永澤兄。這種事情連續做上七十次難道不覺得空虛嗎?

「你如果覺得這樣很空虛的話,證明你還是個正常人,那是值得高興的事。」他說:「到處跟不認識的女人睡覺什麼也得不到。只有感到疲倦,變得厭惡自己而已。這個我也一樣。」

「那為什麼還要那樣拼命做呢?」

「那要說明很困難。你知道,杜斯妥也夫斯基對賭博寫過什麼嗎?就跟那個一樣啊。也就是說,當可能性充滿身邊的時候,要毫不動搖地走過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個,你明白嗎?」


在這裡可以看見覺得跟陌生人睡覺很累的不僅是渡邊而已,連不斷這樣做的永澤也都是疲憊的,只是永澤卻又像無法控制自己一樣,只能不斷重複這件疲累的事情。甚至永澤也說到自己對於女友感到愧疚,但終究無法停止。


永澤因為覺得生命很空虛所以找其他女孩睡覺,但是在不斷重複這個行為之後,他並沒有因為跟很多人睡覺所以感到生命較不空虛。甚至因為這樣的行為,對自己的女友感到愧疚不已。


若從亞隆談生命來看永澤的行為,雖然看似一種混亂的性關係,可是事實上卻是因為永澤一直以來沒有所謂自己的生命意義,於是乎只能找許多的「關係」來希望使自己較不覺得生命空虛


文獻來源

  • 郭立欣(2008)。村上春樹作品中的孤獨感寫作風格之研究─以《挪威的森林》、《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人造衛星情人》為中心[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 姚佳伶(2009)。從海德格與亞隆思想探討《挪威的森林》中死亡焦慮之現象[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班。


貓貓蟲
貓貓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