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Level 1的教科書裡面有特別提到個人投資行為偏差(The Behavioral Biases of Individuals),相信很多有在投資前輩們都聽說過也十分了解其內容,在這裡還是容小弟簡單的跟各位讀者說明CFA教科書裡面有提及的內容。
框架偏誤主要是說明明是同一件事情,但因為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導致接受訊息的人產生不同的認知偏差。
框架偏誤常用於我們生活周遭,特別是當群眾只能二選一的狀況之下,常常被有心人士操弄。
框架偏誤如果妥善運用能夠擾亂大眾的認知,假如將框架偏誤應用在商業廣告,則可能會產生巨大的銷售獲利;如果運用在政治,就可能誘導民眾的投票傾向。
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注重食品健康的減肥者,出現以下兩種牛肉商品的廣告台詞:
台詞A: 新品種黑牛肉--瘦肉比例高達90%,健康營養滿分。
台詞B:新品種黑牛肉--油脂比例只有10%,健康營養滿分。
又或許你是一個注意居家健康,想要購買消毒洗手液:
台詞C:郝健康消毒洗手液--可以消除99%的細菌,安全不留菌。
台詞D:郝健康消毒洗手液--僅殘留1%的細菌,安全不留菌。
上面兩種描述方式,在A跟B之間,大部分的消費者會選擇A;
而在C與D之間,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C。
但....仔細想想,其實A跟B是一樣的;而C跟D也是一樣的。
接下來,想像你是政府衛生高層官員,遇到下面的情景:
情景1:
如果採用A方案,200人將生還。
如果採用B方案,有1/3的機會600人將生還,而有2/3的機會無人將生還。
情景2:
如果採用C方案,400人將死去。
如果採用D方案,有1/3的機會無人將死去,而有2/3的機會600人將死去。
這是一個研究學者的假設性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
在情境1當中有72%的人會選方案A,而28%的人會選方案B。
而在情境2當中有22%的人會選方案C,78%的人會選方案D。
認真冷靜思考之後其實就會發現,方案A、B、C、D其實都是在統計上面一樣的結果,只是數字的描述方法不同。
方案A跟C是直接性的描述生還跟死亡人數,方案B跟D則是用統計的方式描述生還跟死亡人數。
我們人類就是這麼有趣,明明計算結果相同,卻因為對於描述損失與獲益的好惡不同,直接性的影響我們的決定。
我們了解上面的案例之後,來看看投資的案例,其實狀況也是類似:
情景X:有一筆生意可以穩賺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機會賺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賺。
情景Y:有一筆生意肯定會損失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可能賠1000美元,但相應地也有15%的可能不賠錢。
在情景X,很多人都會想要選擇穩賺800美元,而不想要冒險另外一種可能會有15%一毛不賺的選項,但根據計算的機率選擇冒險的整體報酬金額有850美元,比穩賺800美元整整多了50美元的獲利。
而在場景Y,面對肯定會損失800美元的選項,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要嘗試冒險有15%不會有損失的方案,縱使根據計算整體損失金額有850美元,比確定損失800美元還整整多了50美元。
當然如果把金額調高到800萬美元,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本金不足,損失過大導致直接性的選擇無風險方案,這也告訴我們:「人要做生意、做決策盡量在沒有資金壓力或是時間壓力的情況之下決定,才能夠避免為了短期的資金壓力而被迫放棄長期會獲得巨大成功的機會。」
面對框架偏誤(Framing Bias)我們首重要做的就是獨立冷靜用理性思考,嚴格的計算各種可能風險帶來的結果,盡量不要被情緒帶著走。
以前我打橋牌的時候,指導老師總會說一句話:「如果你已經算盡所有的路數,跟著機率走!」
人總是會規避任何可能的風險,而趨向沒有風險的結果,縱使知道這個選擇可能不是最佳選項。
認真計算許多結果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賭博尋開心的(AKA=買彩券),而不是真正投資!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按下愛心當作鼓勵💖
💵想要持續獲得金融財務知識,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