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帳戶、定錨效應、沉默成本謬論、損失趨避,這些就是我們這廣大的散戶朋友常常在任何交易時發生的心理偏誤。傳統的經濟學告訴我們,人們做經濟決策是理性的,不會參雜過多的個人情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購買名牌包時並非精打細算;股市虧損時遲遲不肯賣出也非理性的行為。因此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提出了結合心理學觀點的經濟學,又名「行為經濟學」。
1.心理帳戶:
人們會將一筆資金的獲得來源,將他們做分類來歸入不同的心理帳戶。像是同樣是獲得1000元,倘若那是透過辛辛苦苦打工一整天所「賺」來的,那麼多數人會將之存起來;倘若那是在路邊不小心「撿」到的,多數人會選擇吧他花掉。為何會如此,那是因為「賺」、「撿」分別會被歸類到不同的帳戶,賺到的會被歸類在「辛苦財」,撿到的會被歸類在「意外財」,因而導致了我們對於同樣獲得1000元有截然不同的處置方式。
#同樣都是獲得「錢財」,但因為「獲得的方式」不同,導致最後「看待的方式」不同
2.定錨效應:
初次從台北來到嘉義,看到一碗55元的噴水火雞肉飯,你會驚呼這太便宜了,然而相比於55元,事實是還有很多更經濟實惠的火雞肉飯可供挑選。為何一碗相較於嘉義市多數火雞肉飯「盤」的價格,身為一個台北人的你會認為相當的「經濟實惠」,那就是「定錨效應」在作祟!畢竟台北的物價太高了。對於「食物價格」已經被固定在該價位,變成了一個「基準值」。股市也會發生類似的效應,當賣出了50元的XX股後,倘若今天股價漲至100元,你永遠都會嫌貴,事實上,市場對於XX公司的評價已經大不如以往,100元甚至對於其餘投資者來說都是相對低價,也因此遲遲認為股價太高的你錯過了XX公司未來的驚人報酬。
#真實的價值會隨著時間變動,千萬別被表面的價值所「定錨」了。
3.沉默成本謬論:
你暗戀著一名心儀的對象,然而在前些時刻,你聽聞他/她已與他人交往。但這段時間你教她/他寫作業,載他出去玩,出晚餐餐費等,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認為只要繼續暗戀及守護著他/她總有一天他會回心轉意的看見了你的存在。然而這就顯著的體現何謂「沉默成本」的謬論。你遲遲不肯放手,持續的消磨自己,只因你認為你已經有所付出,必須獲得回報。但在這段時間,你將因為你對於「沉默成本」的堅持,選擇較高的「機會成本」了,最終不僅沒有「抱得美人/帥哥歸」更錯失了更多美好的情緣。
投資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產生,買了股票下跌,你覺得你對「它」有所付出,想著它終將會給你「回報」,但它最終因為因為公司虧損而面臨倒閉下市,你的癡心妄想,最終只換回了一張「壁紙」
#投資必須考量「機會成本」,但多數人往往優先考量「沉默成本」,因為那是實實在在的付出啊~
4.損失趨避:
投資有賺有賠,倘若人是理性的,那麼賺與賠對於一個人所帶來的喜悅與悲傷應該要等值。但是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在人面臨相同幅度的損失與獲利時,損失的「痛」會是獲利的「樂」的數倍!也因此人們往往會想方設法的避免掉損失的「可能」,也因此過去的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實驗的大致內容如下:
A.今天有兩個選項
(a)30%的機率獲得100元,70%的機率沒事發生
(b)100%的機率獲得30元
B.今天有兩選項
(a)30%的機率損失100元,70%的機率沒事發生
(b)100%的機率損失30元
實驗的結果是,在A的題目中,會有更多的人選擇(b)選項,在B的題目中,會有更多的人選擇(a)選項。在A的題目中,人們選擇必定獲利,而不肯冒險選擇(a)而有較高的機會損失,縱使兩個選項報酬的期望值都是獲利30元。在B的題目中,人們寧可冒險「賭」那70%的機率規避損失,也不去選擇(b)的小額損失,總使兩個選項報酬的期望值都是損失30元。
投資時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很多人寧可進行定存,規避可能的風險,以換得較為低下的獲利。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股票有小幅下跌時,緊急賣出股票,卻錯失了一家優質公司未來可能會帶來更加優越的獲利。
#損失趨避讓投資人,在小跌時虧損賣出,小漲時獲利出場,一賺一賠之間,白白浪費了青春與光陰。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不足夠的理性,我們都還保有一定的人性,我們會錯誤評估、我們會恐慌,會害怕受傷。投資的世界是殘酷的,這裡不會體諒你的感受,這裡只有扎扎實實、真真且且的交易,一旦錯過將不復以往。也因此在股市投資,人性就是你我最大的風險!
推薦各位可以參閱:《行為經濟學》一書
關於投資理財的後續觀念,還請待下回揭曉~
倘若您喜歡本棧作者的內容,也歡迎訂閱斜生的月財務誌 - 專題介紹|方格子 vocus。在這裡您將可以一窺本棧作者的操作與投資概況,一同監督本棧作者是否有確實的履行文章中的財務規劃,也順便小額贊助小弟一杯飲冰室,有您的支持將會是我寫作的一大動力!
讓我們一同揚帆、縱橫在這茫茫股海吧!
輸入優惠碼:lifeisgood 即可享有5折優惠(限前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