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後看了《老狐狸》跟《富都青年》,兩部片的情緒處理方式都比較偏向淡、潛,或者該用內斂這個詞來形容才對。
看完這兩部片,各有心思,本來是不打算寫心得的,可是深夜腦海中不停浮現電影畫面,於是還是打算留下些什麼,主要還是以《富都青年》為主。
先說《老狐狸》,不知道為什麼,雖然整個場景跟氛圍都有1989年的時代感,可是每當劉冠廷演的父親出現在該場次,我就有種現代人假裝在有1989年的感覺,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至今不得其解。
說回電影本身,兩部片都是在處理社會邊緣、弱勢族群的故事,當然了,《老狐狸》中的父子,有身分、有租屋、有工作、有好生活,更遇到了老狐狸,不似《富都青年》中的兄弟,因為沒有身分證,時刻面臨被警察追捕的窘境。
但是,兩者都有在講「家」,《老狐狸》中兒子渴望擁有一間屬於父子的房子,這樣能開理髮店實現亡母的願望,《富都青年》中阿邦與阿迪他們更需要的是身分證,因為這樣扶持長大的兄弟才能真正挺起頭來,在這個國度建立屬於他們的家,不用擔心受怕被人追趕的家。
兩部片都用了死亡來使電影進行轉折,《老狐狸》中的麵攤老闆,因為炒股失敗害得一家人血本無歸,甚至沒錢買房子,選擇自殺,《富都青年》中阿迪一時腦衝──我想不到其他形容詞,可能是因為前面給我的劇情鋪排不夠──突然精蟲衝腦要對社工佳恩出手,甚至將人撞得頭破血流時,我滿腦子你在衝三小,你哥知道嘛!
當然,事實真相不如電影中呈現,後續才發現,原來真正害死佳恩的是阿邦,阿邦拋下阿迪,在聽聞阿迪做的事情後沒有破口大罵,最後更選擇獨自離開自首,都是因為阿邦知道,阿迪有錯,但更大的錯誤跟罪惡是阿邦造成的。
怎麼說呢,從佳恩死亡開始,我的感官就覺得很彆扭,理性的我知道阿迪知不知道真相其實不太重要,因為劇情後半段要處理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更大的命題,一個活在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卻不被國家承認,進而被逼到絕路。
只是啊,感性的我會想要知道阿迪知不知道真相,更想看他們兄弟互動戲碼,所以我在心中默認阿迪是知道的。
因緣際會接觸過手語,雖然連皮毛都稱不上,也因如此更能感受到吳慷仁在《富都青年》中演出的精彩,獎項確實拿得實至名歸,也出乎我意料。
不過可惜的是,《富都青年》中有一場是阿邦在監獄與法師的對手戲,這一場戲吳慷仁情緒大爆發,看得我十分震撼,只是開頭法師的演技跟台詞,在我個人感覺起來是拖累了吳慷仁,總覺得要是能改台詞能更好,當然了,這個人見解而已。
本來也沒打算多寫,大致上如此,作為一名觀眾,我還是推進戲院看這兩部片的,尤其是跟朋友或家人進場觀看,相信會有更多的碰撞,如果你是感性的人,記得看《富都青年》時要帶衛生紙,我看的那場有觀眾聲淚俱下,而我卻被上述提到的內容絆住,理性跟感性不斷拉扯,思考著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