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專屬的意識形態:簡繁之爭與中國用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4總統大選將近,若此次執政黨得以史無前例的繼續執政(國會未必過半),對內或將延續『2030雙語國家』,對外則是推展『2025華語教育』。兩政策的邏輯一致,且都囿於英語的自我殖民(參考資料:看看菲律賓 反思台灣雙語政策)。同時,也不願放棄華語的自我殖民

KML 荷航直飛台灣班機

KML 荷航直飛台灣班機

繼 《面對中國,台灣華語從來不具備優勢》一文,筆者總結了幾個台灣華語國際行銷的劣勢,也提到在德國漢學系與其學生對談後的所見所聞,還有在德國異地生活的感受。此文算是一個統整和延伸。

前文提到,台灣華語的人口數就是先天劣勢,無法和中國華語的人口數相提並論。故而在許多國際的場合或網路平台,只要出了台灣,像 Netflix、Lufthansa、Facebook、德國外事處發放的居留證使用說明,根本看不到台灣華語,僅有滿滿的簡體字和中國用語。

而且,對於華語非母語者,學習繁體字其實是比簡體字還要辛苦許多的,台灣華語在這種環境下還能行銷什麼?對世界而言,島民和中國人都講Chinese (Mandarin)。既然可以彼此互相理解,所有平台都做成中國華語,對企業或政府而言方為明智之舉(節省成本)。

德國大學漢學系的書庫

德國大學漢學系的書庫

島民自以為傲的『台灣華語』和『繁體字』,僅限於島內,屬於意識形態,出了國外全部不管用在德國,你還能義正嚴辭地指責他們不要用簡體字、不要捲舌、不要講支語嗎?以台灣華語或繁體字,作為正統/特色的行銷思維,從來就不是國際化,反倒是一種『次佳化的島國思維』,推展有其極限。『台灣華語』就和『中華民國』一樣,其存在意義是不被國際承認的

別說行銷國外了,這個意識型態在島內看來也是要 Hold 不住的,且看一些編輯、名嘴、文化工作者在那裡『教育水平』、『炸鍋』地講……這些工作會低薪或被瞧不起不是沒有原因的。島內都要支語化了,台灣華語是還要推廣什麼?反正照這樣下去,二十年後和中國支語,差別也不大了!

中國或台灣華語本質同源,不只增加中國散播假訊息的便捷性,在海外也會只加深兩岸同文同種的印象。即使表明來自台灣,但『華語』卻讓筆者這個 Taiwanese,被德國人下意識歸類在Chinese下的一個子群。

除了吃吃喝喝之外,台灣到底還有啥?

除了吃吃喝喝之外,台灣到底還有啥?

台灣人該推廣的是一個能對應台灣人身分的語言---『台語』(Taiwanese)。島民或一些綏靖、文化思想空洞的政治人物,普遍認為這樣的說法有『國族主義』之嫌(許多人看也是搞不懂『國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差別),甚至以多數現代國家已經揚棄國族主義為由,認為台灣只要保以自由民主即可,語言文化皆可拋、和中國愈來愈像也沒關係。

但是,那些提倡要淡化國族主義的國家,早在上個世紀、甚至數百年以前,就已經完成現代國族的建構,台灣則完全沒有過這樣的進程(否則早就建國了)。許多知道台灣,但不清楚內部細況的外國人,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台灣人』就是講『台語』。一個國家對應與其國名相應的語言,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概念,台灣華語推廣的理念是與這樣的潛規則相左的。除非台灣有像美國那樣超大的量體,否則根本無法和中國去競爭華語的主導權。

因應國際局勢,台灣華語想一展鴻鵠,卻仍有種『一中框架』下的替代品心態:去不了中國,就來台灣。雖然這個世紀大家早已放下『反攻大陸』的心結,但在語言文化上卻依然沒有放棄爭取『正統中華』。這樣自我矛盾與意識形態的混亂,是台灣內部在面對中國無法凝聚向心力的主因。 

台灣用華語行銷只有死路一條,就和繼續抱著中華民國神主牌,永遠進不去聯合國一樣。外國人想學的是有實用價值的華語,而不是來學習台灣島內限定、那種封閉又落後的意識形態。從來就無關資源整合、行銷策略,台灣成為文化輸出國最大的阻礙,就是始終無力、無心去論述和中國在『語言文化』上分離的課題。做不出產品根本性的差異,自然只能望日韓文化實力項背,永遠被當成中國的替代品,永遠跟著中國的興衰風雨飄搖、起起落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 Kelvin-avatar-img
2023/12/28
我覺得你的觀點很棒,台灣的語言認同危機,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但是台灣人的母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其實已經衰退到非常嚴重的程度,也就是母語的使用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舉個例子來說,在香港,廣東話是母語,香港人可以很自然的用粵語說出智慧型手機、麥當勞炸雞這樣很現代的詞語。相較台語,我們不可能不用國語代稱這些詞(而且非常多詞語都要用國語表達),這是我認為我們台灣要去推行母語教育,從過去的國語政策,到現在的雙語國家政策,政府對本土語言始終不夠重視,如何把母語教育提升到使用率很高的層次,還需要很努力才行。
雙語政策和母語教育也是背道而馳的,想要找回母語文化的同時,又向外看,這樣根本沒辦法做好任何一件事。但不得不說,我相信很多台灣家長吃雙語政策這一套。有幾次和外國朋友聊到部分台灣家長喜歡中文英文參雜跟小孩子說話。說然多語言交雜某方面好像也是台灣口語上的特色,但對小孩子來說,中文英文都學不好,就像現在很多小孩也分不清台灣用語和中國用語。
高志耘-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20
Sharon Tsai 2030 雙語政策(對國內)和2025 華語教育(對國外),其實是同一套邏輯下的政策。台灣人,即使是本土政黨,都無法在語言文化上脫離自我殖民。教育程度愈高的、有能力講英文的,通常和台灣本土文化和語言(台語等)距離愈遠,這就是台灣的悲哀。​學習台語才是最有效阻止中國文化滲透的方法之一,畢竟和台語和互通的閩南語(其關係如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使用人口數小於台灣(以廈門話 150 萬為準),傳播能力遠遠低於華語甚至台語(人口數目前約 700 萬)。可以理解美國對台灣的政治影響力很大,但用英語看世界其實很多時候是不夠精準的。台灣的雙語教育應該要逐漸提高台語文(或其他本土語言)的比例,並提供英語以外的語言選項讓大家自由選擇。身為海島國家,不應該只把自己限制在華語和英語的世界。華語在家學就可以了,有足夠的程度辨識中國說的謊話就夠了。
高志耘-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19
是的,我們大學漢學系也要先學繁體字,這在上一篇亦有提到。只不過到最後,和我互動的學生,都還是傾向使用簡體字,因為這對德國人而言簡單許多。史料或文學等等的確也是,但多數華語學習者的目的僅只於日常商業考量,那簡體字或是所謂的支語,我認為是占上風的。台灣華語想要行銷這塊,我認為是難上加難。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3/12/18
就以我在德國讀漢學的經驗,其實他們還是要學繁體字,繁體比起簡體相形之下,更加重要,因爲史料浩瀚,皆是繁體,無有簡體。其實在國外無有簡繁相爭,相爭的是兩岸,面對歷史與史料,只有中國。簡繁之分,這只是讓外國人學習漢語時,要學兩次罷了。
avatar-img
故鄉留學生
46會員
53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故鄉留學生的其他內容
2025/03/24
前兩章節從『時間』和『空間』的面向,解構『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統戰咒語。這章節討論的『人間』參數,則涉及中國文化統戰所主張的『同文同種』魔咒,找回台語是破除的唯一方法。至於,台灣的祖先是否從中國來?也會在這裡探討。不去辯論宏觀的歷史,而是回歸到你我自身的家庭經歷。
Thumbnail
2025/03/24
前兩章節從『時間』和『空間』的面向,解構『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統戰咒語。這章節討論的『人間』參數,則涉及中國文化統戰所主張的『同文同種』魔咒,找回台語是破除的唯一方法。至於,台灣的祖先是否從中國來?也會在這裡探討。不去辯論宏觀的歷史,而是回歸到你我自身的家庭經歷。
Thumbnail
2025/02/23
台灣是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一直都是中國一直以來大外宣的論述。雖然多數理智的台灣人對此又好氣又好笑,不予置評。大概也只有筆者會這麼無聊,去分析這句話背後的組成,結果卻意外發現這和《解構中華系列》文章所提到的概念不謀而合。
Thumbnail
2025/02/23
台灣是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一直都是中國一直以來大外宣的論述。雖然多數理智的台灣人對此又好氣又好笑,不予置評。大概也只有筆者會這麼無聊,去分析這句話背後的組成,結果卻意外發現這和《解構中華系列》文章所提到的概念不謀而合。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