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將近,若此次執政黨得以史無前例的繼續執政(國會未必過半),對內或將延續『2030雙語國家』,對外則是推展『2025華語教育』。兩政策的邏輯一致,且都囿於英語的自我殖民(參考資料:看看菲律賓 反思台灣雙語政策)。同時,也不願放棄華語的自我殖民。
繼 《面對中國,台灣華語從來不具備優勢》一文,筆者總結了幾個台灣華語國際行銷的劣勢,也提到在德國漢學系與其學生對談後的所見所聞,還有在德國異地生活的感受。此文算是一個統整和延伸。
前文提到,台灣華語的人口數就是先天劣勢,無法和中國華語的人口數相提並論。故而在許多國際的場合或網路平台,只要出了台灣,像 Netflix、Lufthansa、Facebook、德國外事處發放的居留證使用說明,根本看不到台灣華語,僅有滿滿的簡體字和中國用語。
而且,對於華語非母語者,學習繁體字其實是比簡體字還要辛苦許多的,台灣華語在這種環境下還能行銷什麼?對世界而言,島民和中國人都講Chinese (Mandarin)。既然可以彼此互相理解,所有平台都做成中國華語,對企業或政府而言方為明智之舉(節省成本)。
島民自以為傲的『台灣華語』和『繁體字』,僅限於島內,屬於意識形態,出了國外全部不管用。在德國,你還能義正嚴辭地指責他們不要用簡體字、不要捲舌、不要講支語嗎?以台灣華語或繁體字,作為正統/特色的行銷思維,從來就不是國際化,反倒是一種『次佳化的島國思維』,推展有其極限。『台灣華語』就和『中華民國』一樣,其存在意義是不被國際承認的!
別說行銷國外了,這個意識型態在島內看來也是要 Hold 不住的,且看一些編輯、名嘴、文化工作者在那裡『教育水平』、『炸鍋』地講……這些工作會低薪或被瞧不起不是沒有原因的。島內都要支語化了,台灣華語是還要推廣什麼?反正照這樣下去,二十年後和中國支語,差別也不大了!
中國或台灣華語本質同源,不只增加中國散播假訊息的便捷性,在海外也會只加深兩岸同文同種的印象。即使表明來自台灣,但『華語』卻讓筆者這個 Taiwanese,被德國人下意識歸類在Chinese下的一個子群。
台灣人該推廣的是一個能對應台灣人身分的語言---『台語』(Taiwanese)。島民或一些綏靖、文化思想空洞的政治人物,普遍認為這樣的說法有『國族主義』之嫌(許多人看也是搞不懂『國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差別),甚至以多數現代國家已經揚棄國族主義為由,認為台灣只要保以自由民主即可,語言文化皆可拋、和中國愈來愈像也沒關係。
但是,那些提倡要淡化國族主義的國家,早在上個世紀、甚至數百年以前,就已經完成現代國族的建構,台灣則完全沒有過這樣的進程(否則早就建國了)。許多知道台灣,但不清楚內部細況的外國人,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台灣人』就是講『台語』。一個國家對應與其國名相應的語言,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概念,台灣華語推廣的理念是與這樣的潛規則相左的。除非台灣有像美國那樣超大的量體,否則根本無法和中國去競爭華語的主導權。
因應國際局勢,台灣華語想一展鴻鵠,卻仍有種『一中框架』下的替代品心態:去不了中國,就來台灣。雖然這個世紀大家早已放下『反攻大陸』的心結,但在語言文化上卻依然沒有放棄爭取『正統中華』。這樣自我矛盾與意識形態的混亂,是台灣內部在面對中國無法凝聚向心力的主因。
台灣用華語行銷只有死路一條,就和繼續抱著中華民國神主牌,永遠進不去聯合國一樣。外國人想學的是有實用價值的華語,而不是來學習台灣島內限定、那種封閉又落後的意識形態。從來就無關資源整合、行銷策略,台灣成為文化輸出國最大的阻礙,就是始終無力、無心去論述和中國在『語言文化』上分離的課題。做不出產品根本性的差異,自然只能望日韓文化實力項背,永遠被當成中國的替代品,永遠跟著中國的興衰風雨飄搖、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