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章節花了不少篇幅,從『時間』和『空間』的面向,解構『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統戰咒語。
與台灣切身相關的則是『中國清朝』和『清帝國』的史觀之爭,如果因為過去受到清帝國統治兩百年,台灣就等於受過現代中國的統治,那俄羅斯、蒙古、韓國、朝鮮、越南等東亞乃至北亞各國,難不成都成為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明明過去有那麼多東亞國家與中國有所牽扯,像是北越就曾被東亞中原帝國三度統治共1000年,但中國對台灣的針對性為何又比其他國家強呢?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自然可以主張因為台灣量體是當中最弱小的、不被承認為國家。而且台灣島有地理位置上的戰略價值,為了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滿足自己民族主義的虛榮,中國打算拿下作為太平洋之鑰的台灣理所應當!
然而,如果有在關心國際新聞的話,會發現同樣被吃豆腐的至少還有韓國,但現代的韓國人卻不像台灣人普遍認定自己是華人、中華民族、文化上的中國人、祖先是中國來的……等等。
換個角度來問:為什麼這類型的統戰論述,在台灣的作用的效果最顯著?為什麼中國的這些歷史領土文化主張,放在台灣人身上是最合理、最難以被反駁的?這就是在這篇試圖要解構,套在『台灣人』身上的『人間』參數設定。

麥寮拱範宮的麒麟。(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
母語作為國族的邊界
上述問題一方面可以歸咎於中華民國的空降,把中國內部分裂的史觀套在台灣身上。來自中國的兩蔣難民政權,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對內對外把台灣塑造成小中國,以致翹辮子之後,國內外繼續把台灣看成『自由中國』或『中國分裂的一省』,包括時下流行稱中國為『西台灣』的梗,都是在兩岸同為一中的視角下的解嘲。
但另一方面,在這些與中國『過去的空間』有所牽扯的東亞國家之中,台灣是唯一現在以『華語』為母語的國家(或華語覆蓋率最高)。語言就是作為『人間』最重要的參數之一,也是兩個國族最基本的邊界。
就如同沈伯洋立委在某集《加開零食會》(時間約55 min 以後)所述,不管是台商、黑道、藝人,之所以那麼容易受到蠱惑,正是因為兩岸從AC 1949 年後的語言使用上逐漸趨同所致;從文化上來看,當兩方可以書文、口語上溝通無礙,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那麼容易區分彼此,不管是詐騙還是大外宣成本也會比他國還要低很多。
透過漸進式的『同文』,最後就能達到『同種』的錯覺,許多台灣人就是在這樣的日常語言使用經驗之中,認定自己是『華人』,甚至也強烈認同『台灣保有中華文化』的偏差論述。筆者前公司同事就是所謂的49後第三代,他認為自己和『大陸人』都是華人的理由,正是因為大家都講『中文』。
而韓國正因不像台灣有那麼高的華語覆蓋率,『同文同種』的論述和韓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大大相悖,藝人、黑道、韓商要打入中國也都要先面對語言關卡,所以中國對韓國文化統戰的效果有其極限。
不存在的台灣華語
只要講到,華語的使用妨礙到台灣獨立國族的認同,台語才是台灣文化的核心和未來的競爭力,一定會有人不服來戰,但我們在過去也累積了好幾篇關於這些議題的文章。
認為『台灣華語』也能叫『台語』的人,多半認為簡繁書寫、ㄅㄆㄇ 精靈文、口音差異、台灣獨特用語,足以可和中國一較高下……等等的,請先看過這兩篇:《台灣專屬的意識形態:簡繁之爭與中國用語》、《面對中國,台灣華語從來不具備優勢》。
想以『美國人講英語』,類比『台灣人講華語』也沒問題的,你的國小數學和英文可能有問題,這篇的分析請務必看過:《台灣語言文化的發展,不應以美國為樣版》。
台語對於台灣人在國際地位上的獨特性與重要性,還有以語言文化做為國族主義仍不能丟棄的親身經驗和見解,歡迎參考:《國際視角:以台語再現兩岸衝突的本質》。

高雄忠烈祠。台灣人的再中國化,要歸功於中華民國半個世紀以來的殖民教育,尤其是禁止學校講台語,成功讓不少台灣人到民主自由的今日,思想還禁錮在『中華文化』和『文化中國人』。(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
以境內少數民族來矮化鄰國
當然,筆者也很確定一定會有人認為:「台語就是閩南語,就是中國來的。」也會因此稱呼以台語為母語的台灣人為『閩南人』,甚至還衍伸出一些比較低賤的稱呼如『閩猴』。(《台語為何不是閩南語》的文章,日後有空再來整理)
姑且不論台語是泉州話和漳州話在台灣的合成,即使扣除日語的影響(延伸閱讀:台式/語言:台語的折衷式新創語),台語依然有些許辭彙不存在閩南語之中,例如飯包(pn̄g-pau)、亭仔跤(tîng-á-kha,閩南語:五脚基)、礤冰(tshuah-ping,閩南語:礤霜)、吊車尾(tiàu-tshia-bué)、隔轉工(keh-tńg-kang)……等等;
有關台灣自然環境的則有台灣特有種『長尾山娘』(tn̂g-bué-suann-niû);因應台灣歷史人文環境的則有選舉常用字『三跤㧣』(sann-kha-tu)、『桶箍』(tháng-khoo)……等等,是閩南地區無法發展出來的詞彙。
語言文化的命名本身就牽涉國家和政治,台灣若要視自己為獨立於中國的國家,正名或創名就勢在必行。中國對台灣的文化統戰一直都有兩層結構,先以『中華』、再用『閩南』,束縛台灣人對於自身語言文化的想像。以我們提出的分析架構來說,『閩南』一詞就是以『空間』的參數,來框架『人間』的一個手段。
韓國也有面對過類似的手段,中國以境內的少數民族,如『朝鮮族』的框架,來矮化韓國作為獨立國家的文化主體性。例如在國際公開場合穿著韓服,跟南韓爭奪韓服的話語權(參考資料:北京冬奧:開幕式韓服「文化掠奪」爭議 中韓有何回應),甚至連泡菜也能吵(參考資料:泡菜之爭:中韓兩國為何再起口角)。
面對同樣的手段,韓國的抵抗意志,卻遠比台灣還要強上許多。這種兩面情,可能也和台灣和中國又有另一層更深的牽扯有關:

AC 2022 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就是台語俗稱的『三跤㧣』的局面,台灣人的對手有湖南人和浙江人。(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不管是選舉,還是老街街屋的立面,都是台灣文化而非閩南或中華文化。(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
台灣人都是從中國來的嗎?
最近在一場喬遷趴,筆者和一位德義混血的政治系女學生攀談,講到她最近開始在學中文(語伴也是一名台灣交換生),還跟筆者確認一些關於台灣的事,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台灣人(的祖先)都是從『中國』來的(aus China)嗎?
雖然平日做一堆相關的國族文化論述,但問題來的很突然,一時之間沒有辦法有條有理的分析給他聽。筆者當然可以反問她,她對『中國』具體的『時間』、『空間』定義是什麼,就像我們在前兩篇所述的那樣?但這套論述對於日常閒談,太冗長又太宏觀、不夠直接,而且國際上中國的大外宣還是壓倒性勝利。
筆者不願意說Ja,卻又不知道怎麼說Nein,最後只能老套地說:喔,有些人是原住民。但之前的文章也提到,個人很不喜歡這類型消費原住民的血緣論,因為追根究柢,所謂的血緣就是假議題,但當下只想到這個解釋勉強能說服她。
不過後來喬遷趴結束之後,筆者也有比較好的答案了。在《國際視角:以台語再現兩岸衝突的本質》也有提到,正因為台灣人講 Chinese,所以我們被當成 Chinese 也是理所當然的。
當我們在國外總是和中國留學生結伴同行,講著外國人聽不懂的語言有說有笑,或者應徵外國人的Chinese語伴,甚至對外輸出Chinese教師,我們能怪外國人把我們當成Chinese嗎?看到這種場景,他們不把台灣人當成Chinese的同胞也很難吧?

德國某大學漢學系的圖書館一隅。在德語的語境當中,Sinologe(漢學)一詞,就是只會聯想到跟中國相關的事物。(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
因為都說中國話,對方下自然也認定我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國來的,這也是透過中國很愛宣傳的『同文同種』的背後邏輯。因為此,台灣文化也通通都是從中國來的,而台語最後也變成了中國福建來的閩南語。最後台灣人什麼都沒有,也什麼都不是。
這套認知之所以會那麼一氣呵成,華語在台灣的普及真的是功不可沒。華語的使用,正是台灣人總是難以向外人一言道盡,我們和中國在文化、政治、歷史關係的最主要原因。筆者甚至遇過台灣自己人,有很強的華人認同,但當告訴他日治時期台灣人是不講華語的,他是愣住的,因為根本不知道有這件事。現此時『國語』的使用,已經造成許多人,對自身歷史認知的嚴重扭曲和斷層。
回歸自身與家族的經驗
如果有機會再面對同樣問題,筆者會選擇從『微觀』的自身經驗或家族記憶出發,而不是急著搬出一大套『宏觀』的論述。因為在許多可以接觸到外國人的場合,這個議題往往很難講超過十分鐘。以下是筆者自己未來打算在這十分鐘內應對的方式:
其一,我的母語是台語,聽說讀寫都會。而台語和華語無法相通的程度就好比英語和德語,文法、詞彙、發音皆有差異。
就如同筆者在這一系列文章的《前言篇》所述,從『時間』、『空間』、『人間』的角度來看,台灣反華的優勢在於『現在的空間』,目前的台灣就是不歸中國管。憑藉近年的國際能見度,還有主流國家支持台灣維持現狀的呼籲,空間反華的力道正在加大。
如果適度運用世界主流國家公民對於國族主義遺緒,許多不熟悉台灣內部的外人,也會認為Taiwan 應該也有一門語言叫 Taiwanese,就好比Germany 有German,Japan 有 Japanese。『Taiwanese 和 Chinese 無法相通』的此一事實如果可以被廣傳,那中國長久以來的文化統戰觀,就會受到更近一步的質疑。(美國人講英文的例子為何不談?理由這篇講的很清楚!)

嘉義市中心,覆蓋雨淋板的日式街屋建築。這一帶的建築,還有日本建築師來參訪,最後寫成一本書。(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
其二,我的阿公阿媽出生時是日本人!他們也不會講華語!
受到中國內戰史觀的影響,國內外總是忘掉台灣在上個世紀還有一個日治時期。筆者的祖父母都在日治時期出生,他們一出生就是日本人,還當了好幾年。我阿媽甚至還有個沿用至今,老公鄰居至今都還在叫的日文小名,筆者還是在去年研究自家的日治時期戶籍謄本,才發現哪個聽起來不像台語的音竟然是用日文假名標註。
阿公阿媽日常只講台語,也無法流利使用華語,不然就是講了口音太重根本聽不懂──這大概也是許多台灣子弟的童年生活經驗。不管是從國籍,還是日常語言來看,我的阿公阿媽怎麼會是中國人呢?他們既然不是中國人,筆者怎麼又會是中國人呢?
其三,我已知的祖先大家都在台灣出生長大,沒有人是從中國來的。
筆者的父系母系一邊客語人一邊台語人,都不是書香官宦之家,也沒有什麼可靠的祖譜,也不知有無原住民血統,自然也不清楚n代以前究竟是不是從中國來的?這應該也是多數台灣家庭的寫照,我們當然也可以理直氣壯否認,外國人認為我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國來的疑問!
可考的事實:不管日治時期戶籍謄本,或是阿公阿媽的口傳,筆者往上最多推五代,就是沒有任何一邊的祖先是從中國移民來台的。最後,唯一可以確認的只有:「我的祖籍就是台灣。」
當我們陳述自己的祖原和身分認同,是基於自身的『已知事實』和『自身經驗』的時候,對外,他人也很難去否認我們的論點;對內,也會發現中華殖民教育灌輸的那一套國族論述,不只建立在模糊不清的事實,也充滿各種無法解釋的矛盾。

傳統百年台灣私人民宅的一立面,房屋的整體格局是三合院,屋樑衍架承襲自清式,上下推拉的歐式格子窗,外層是日式的木格柵,裙堵則鋪滿日治時期的花磚,是世界獨具一格的台灣文化。(採集地點中部,圖片經屋主同意進入拍攝,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
台灣人已經不是移民了
筆者也有遇過中國人私底下詢問類似有關祖籍的問題,一位是筆者高中時候在國際活動遇到的,另一位則是在德國剛留學時遇到的。因為當時國族意識型態幾乎還未形成,所以就是照著老家地址的某某村,回推自己的祖籍可能是中國某某地。
結果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兩位中國青年輩,都很微妙地回答:我們沒有問到那麼遠。意即,只有49後移民對他們而言才比較是中國人的範疇(以上僅筆者個人經驗,未必代表所有中國人都是這樣想)。
另一方面,當筆者問遍德國同事,他們的姓氏從哪裡來?結果得到俄國、波蘭、義大利、丹麥等答案,甚至還有一些來源不明、現代德語也很難唸出來的姓氏。但當他們的母語是德語,又長的都是金髮碧眼,除了筆者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調查,一般外人會進一步好奇他們的祖先是從哪裡來嗎?
我們的社會過度在乎『移民』這兩個字,反而忽略這片土地可能從祖公輩就已經在創造新的記憶與認同。對比『原住民』,『移民』便具備時間性,而我們在之前的篇章也提過,中國統戰的手法就是操作沒有實體的時間,搭配上島內的母語斷層,和49後帶來的內戰視角,心內真正歸化台灣這片土地的人反而愈來愈罕見。
不敢說以小蝦米之力,可以輕鬆扳倒中國鯨魚般撲天蓋地的文化統戰,但如果每個在外的台灣遊子,都可以對外闡述類似的個人自身經驗(當然也要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使用台語文),且其與中國大外宣存在不小的矛盾。那或許總有一天,台灣人的存在會變得理所當然吧!

台南安平劍獅。(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