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書摘06】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2023/12/23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788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7881



Just Keep Buying: 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


★聽說「逢低買進」是投資穩賺策略?錯!最強資料科學家告訴你:千萬別為了抄底,浪費時間在市場外觀望,「持續買進」才是致富不敗法則!

★《原子習慣》、《致富心態》作者一致強推,出版即登亞馬遜投資類暢銷冠軍、BookAuthority評選2022年最佳財經書  

 

●當資料科學家研究起股市……  

「等待抄底好時機」、「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低買高賣」……投資世界充滿了豐富的詞彙、睿智的專家,提出各種穩賺策略。你是不是深感認同,全盤接受?    然而,身兼資料科學家和財富管理專家的尼克.馬朱利表示,這時候,你需要依賴數據與證據,而不是盲信與猜測。因為各種長久存在的看法並不總是對的,不適用於每個人或每種情況。


簡評:

我個人認為,全世界所有財經書只能留下一本的話,我唯一會選擇留下這本書,本書引用了大量的論文數據及資料佐證,提供你所有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開支、收入的資產該如何處理,以及點出你會面臨的財富煩惱、該如何解決等等,是一本介紹非常全面以及詳盡的一本財經書籍,而且引用了有趣的例子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整本書把理財變得非常簡單,做起來也很簡單的方案。


這本書分成兩部,第二部大部分在其他財經書籍都有提及,未來若有機會再做書摘,雖然也不錯,不過我認為第一部才是本書最精華所在,是其他書沒寫到非常獨到的部分,也是第一部給六顆星的理由。


推薦度:❤❤❤❤❤❤

難易度:❤🤍🤍🤍🤍

破格多給一顆星的推薦度,直接給六星最高分。


第一部:儲蓄


持續買進 Just keep buying的意義就是持續買進多種多樣的生財資產(income-producing assets)。

生財資產指的是那些你期望在長遠的未來能為你產生收入的資產,那些收入可能直接支付,還能傳承給後輩。這類資產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等等,但策略細節並不是非常重要。


何時買,買多少,或買什麼,這些其實不是很重要,重點在於持續買進。這概念似乎很簡單,的確,因為它就是很簡單,把投資的錢變成一種像是付租金或房貸的習慣。把購買投資資產變成如同買食物,且經常這麼買。


這種方法的正式名稱是「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簡稱DCA),亦即長期、定期購買資產。平均成本法和持續買進的唯一差別是,後者有內建的心理動機,是一種積極的投資法,可以把它想成在山丘上向下滾雪球,持續買,看著雪球愈滾愈大。


現在,可以低成本投入指數型基金,讓全世界的每一家上市公司也在為你賺錢。

只需少少的錢,你就能擁有人類文明的未來經濟成長大餅的一小塊,經濟成長將讓你世世代代創造財富。這並非純粹是我個人的見解,有超過一世紀、來自各地區、各種資產類別的歷史資料可資佐證。


第一章:你該從何處開始?


窮人的重點應該放在存錢,

富人的重點應該放在投資

我名下只有1000美元的可投資資產,就算年報酬率10%,一年也只能為我賺進100美元,而100美元經常一晚就和朋友揮霍掉!一整年的投資報酬率就這麼沒了。

省下一晚在舊金山的外出聚餐,就能為我留下當時一整年的投資報酬了。

拿著相較1000萬美元可投資資產的人,若資產下跌10%,那就是損失100萬美元,你想,他們一年能存100萬美元嗎?非常不可能,除非他們有很高的所得,否則年儲蓄絕對比不上他們的投資資產價值的尋常波動。所以,比起只有1,000美元可投資資產的人,有1000萬美元可投資資產的人更應該多花時間去思考他們的投資選擇。

這例子顯示,你應該把重點擺在哪裡,取決於你目前的財務狀況。若你沒有多少錢投資,重點應該是增加你的儲蓄(然後執行);但若你已經有可觀的資產,你應該花較多時間思考投資計畫細節。

更簡單的說:窮人的重點應該放在存錢,富人的重點應該放在投資。

所謂的窮人具有絕對和相對的意思。剛畢業的大學生相對未來晉升主管的人來說,就是位窮人。23歲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提高收入,而不是質疑投資決策,等存到更多錢後,就能微調投資資產組合。


研判你目前的財務處境

首先考慮一年的期望儲蓄,例如每個月能存1萬,代表每年能存12萬元。

接著決定未來一年期望你的投資可以成長多少,例如100,000元可投資資產,你期望它們成長10%,表示期望投資成長10,000元,這就是期望投資成長。

最後把這兩個數字拿來相較,若期望儲蓄較高,那你必須更賣力存錢。若你期望投資成長較高,就得花時間投資你已經擁有的可投資資產。

圖表1-1儲蓄與投資報酬對總財富的影響隨著時間變化

圖表1-1儲蓄與投資報酬對總財富的影響隨著時間變化


投資的早期,用手存的錢,會大於資產總額,隨著工作年數累積起來的資產,會讓儲蓄佔資產的比重越來越低。


第二章:你應該存多少錢


影響個人儲蓄率的最大因子是他們的所得水準,這個事實已廣為財金文獻確定。

舉例而言,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及全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估計,所得水準最底層的20%的人存下1%年所得。所得水準最高20%的人存下24%,所得水準最高的5%存下37%,所得水準最高的1%存下51%。兩位加州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家的研究也發現,從1910年至2010年,美國史上的每一個10年期間,儲蓄率都與財富水準呈現正相關。


關於儲蓄的最佳建議是;把能存的錢存下來。

遵循這個建議,你的壓力感將降低,整體幸福感將提高。我知道這點,因為人們總是對錢感到憂慮不安。美國心理學會制處:「自2007年展開美國壓力調查以來,不婚經濟情況如何,在美國人的壓力因子排行上,金錢向來是名列前茅。」最常見的理財壓力之一就是沒有存夠錢,48%的美國人對他們的儲蓄水準感到「高度」或「中度」焦慮。

數據明確指出人們總是煩惱他們該存多少錢。不幸的是,擔心儲蓄不足帶來的壓力,其傷害似乎比存錢這行為本身的好處要大,布魯金斯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分析蓋洛普資料後證實:「一般來說,壓力的負面影響大於收入或健康帶來的正面影響。」

這是說,若你能夠在無壓力之下存更多錢,更高的儲蓄才會對你有益,否則,在壓力下增加儲蓄,對你造成的傷害可能大於帶給你的好處。

縱使我們變得更富有了,仍然會覺得自己錢不夠多。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或應該存更多錢,但若你去挖掘資料,就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故事——你可能已經存了太多錢。


為什麼你需要存的錢比你以為的還要少?

剛退休的人最擔心的事情之一是他們將把錢花光,但事實上,大量的證據顯示恰恰相反,退休人士花錢花得不夠多呢。

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指出:「許多研究發現,退休人士並未在退休後因為開銷而積蓄減少,相反地,他們的金融資產的價值一直保持穩定,甚至增加。」這些研究人員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許多退休人士得年支出不超過他們每年來自社會安全福利,退休金及投資報酬的合計年所得,因此,他們的投資本金一直沒減少,於是、歷經時日,他們的財富通常會增加。

縱使有「最低退休提領要求」(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簡稱RMD)的規定,強迫滿一定年齡的退休人士每年提領最低金額,上述現象依然存在。研究人員的結論是:「這顯示,退休人士按照規定提領退休金後,把這些錢再投資於其他的金融資產。」

有多少比例的退休人士在某年確實減持他們的金融資產呢?平均約每七人當中僅有一人。投資與財富協會(Investment & Wealth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各種財富水準的退休人士中,有58%的人提領的錢少於他們的投資賺得的報酬,26%的人把他們的投資賺得的報酬全部提領出來,14%的人提領的錢超過他們的投資報酬額,使得他們的投資本金降低。」

這種行為最終導致有很多錢留給繼承人。聯合創收投資理財公司(United Income, Inc.)的研究指出:「平均而言,六十幾歲去世的退休者,身後留下淨財富29.6萬美元,七十幾歲去世者留下31.3萬美元八十幾歲去世者留下31.5萬美元,九十幾歲去世者留下23.8萬美元。」

這資料顯示,害怕退休後把錢花光的恐懼心理對退休人士的威脅大於實際上把錢花光。當然啦,未來的退休人士的財富與所得有可能將遠少於現在的退休人士,但資料似乎也不支持這點。

舉例而言,根據聯邦準備理事會的財富統計資料,千禧世代的人均財富水準大致相同於X世代的人均財富水準,經過通膨調整後,X世代的人均財富水準大致相同於嬰兒潮世代在相同年齡時的人均財富水準。

https://economistwritingeveryday.com/2021/09/01/who-is-the-wealthiest-generation/

https://economistwritingeveryday.com/2021/09/01/who-is-the-wealthiest-generation/


圖2-1經過通膨調整後,各種世代在不同年齡層十的人均淨財富


很顯然,總體來說,千禧世代創造財富的速度並未慢於前面世代。

是的,千禧世代的財富分配的確存在不均問題,有些千禧世代負債沉重,但整體情況並不像媒體常說的那般可怕。

在社會安全福利方面,情況也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般黯淡。雖然,有調查顯示,77%的美國工作認為,等到他們退休時已經領不到社會安全福利了,但社會安全福利不太可能完全消失。縱使在此信託基金於2035年左右錢用完了之後,收入仍然足夠支付79%的應付福利。

基於這些實證研究,許多目前及未來的退休人士花錢的風險相當低,因此,你需要存的錢大概比你以為的還要少。所以,「你應該存多少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第一,把你能存的錢給存起來;

第二,你需要存的錢大概比你認為的還要少。


第三章:如何存更多錢



在幫助存更多錢的方面,減少支出的功效似乎有著內在的限制。因為有些預算沒辦法削減。減少支出並不足以幫助許多美國家計單位存錢。

舉例而言,檢視所得最低的20%家計單位花在食物、住屋、保健與交通等方面的稅後所得,你會發現,他們的所得甚至不足以支應這些基本需求。

2019年時,美國所得最低的20%家計單位的平均稅後年所得為12,236美元,這些家計單位每個月只有約1,020美元可用。但是,那一年,他們平均每個月的食物、保健、住屋與交通支出為1,947美元。食物367美元、保健238美元、住屋960美元、交通382美元。我看不出有多少能撙節的空間。

另外,收入增加,支出未必同幅度增加。所得較高的家計單位,其支出佔其所得的比例小於所得較低的家計單位的這個比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就是所得較高的家計單位更容易存錢的原因,他們的基本必需品支出佔所得比重不同於所得較低的家計單位,隨著所得的增加,這個比重降低,因此,他們有更多錢可以存下來。


個人理財領域的最大謊言

倫敦政經學院的眼光有人員發表一篇標題為<為什麼人們持續貧窮?>(Why do people stay poor?)的研究報告指出,導致人們持續貧窮的主因是缺乏初始財富,而非因為他們缺乏幹勁或才能。

一次性給予大筆財富若能幫助人們從事更具生產力的職業,將有助於減輕長久持續的貧窮。

許多窮人之所以貧窮,並非因為沒有才能或幹勁,而是因為從事低收入工作吧,他們必須勉力以求生存。

基本上,他們卡在貧窮陷阱裡,在這貧窮陷阱裡,他們沒有錢去獲得訓練,以從事更高收入的工作,或是沒有資本去做可以獲得更多收入的事業。你也許懷疑這些研究發現,但是,有研究人員在肯亞做實驗,隨機分發現金給人們,也得了相似的發現。

這些財經媒體述說人們為了存錢而自製洗碗精或重複使用牙線之類的故事。令我看不下去的是,他們舉這類例子來證明撙節支出可以使你致富。舉極端稀有不合正常人生存方式的支出並不是好方法。


如何增加你的收入

釋放出你內在的財務價值。你的技能、知識及時間的價值。

1.出售你的時間/專長

2.出售一種技能/服務

3.教課

4.銷售一種產品

5.在職場往上爬

朝九晚五的工作仍然是多數人創造財富的途徑。


百萬富翁受過相當好的教育,他們當中平均每5人中只有一人沒有大學文憑,許多人擁有高於學士的學位,18%的人擁有碩士學位,8%的人擁有法學學位,6%的人擁有醫學學位,6%的人擁有博士學位。

百萬富翁不僅是更可能走著傳統教育與職涯途徑,他們也不是一夜致富,事實上,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平均至少花32年才能創造出他們的財富。

所以,我大力推崇走傳統職場途徑來提高你的收入,尤其是較年輕或缺乏經驗的人。雖然,朝九晚五的工作很難使你變得超級有錢,學習如何與人合作並發展你的技能,對職涯發展是最有助益的事情之一。

出售你的時間、技能或產品,這些都很好,但這不該是你創造財富旅程的最終目標,你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所有權——用你增加的收入去取得更多的生財資產。想存更多錢,就要像業主一樣思考。


第四章:如何無罪惡感的花錢


身價介於500萬美元合2500萬美元之間的投資人當中,也20%的人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安度退休後的生活。


1.兩倍規則

每當我想花大筆錢在某項東西或某件事時,我也必須拿相同金額來投資。

例如,若我想購買一雙400美元的紳士鞋,也必須購買價值400美元的股票(或其他種類的生財資產)。這就會促使我再評估究竟有多想要這個東西,若我不願為了它而省下共兩倍金額的錢的話,就不買這樣東西了。

這個規則同時消除了伴隨揮霍而來的罪惡感。由於我知道我在揮霍消費的同時,也等額投資於生財資產,就不會擔心是否花費過多。


2.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長期滿足感最大化。跑馬拉松可能是一種提供滿足、成就感的體驗,但未必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完成一場馬拉松所需的力氣與努力,通常不會產生即時即地的快樂感,但跑完後,能產生深層的成就與滿足感。

人類的動機(幹勁)與滿足感的構成要素是:自主(自我主導)、專精(改進你的技能)和目的(連結至比自我更宏大的東西)。

重要的是,你的錢應該被用來當成一種創造理想生活的工具,因此,難處不在於花你的錢,而在於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

你關心的是什麼?

你希望能避免什麼事情發生?

你想在這世界推動什麼價值觀?

一旦你想清楚這些,花錢就會變得更輕鬆、更享受。重點是購買的心智框架,而非購買本身。


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

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是適合於你的方式。消費形式愈吻合本身心理狀態的人人生滿足感程度越高,這種效果高過於個人的總收入帶來的幸福感很多文獻說購買體驗帶來的快樂程度高於購買物質商品。但是若,這只適用於部分人(例如個性外向的人)呢?消費科學不足以精準預測什麼能使人快樂。想從生活中獲得什麼,一旦想清楚了,就照著他來花你的錢,否則,你最終可能過得是別人夢想的生活不是你自己的。


第五章:生活方式膨漲多少無傷大雅?


多大程度的生活膨脹是你能承擔得起的嚴格來說,這得視你的儲蓄率而定但最多數人而言答案是50 %左右,一旦你把未來的所得增額花掉超過一半,那你就得開始延後你的退休時間了。儲蓄率較高的人若想按照原定時程退休的話,他們未來的所得增額中得存起來的比例將必須大於那些儲蓄率較低的人。


為什麼儲蓄率高的人?必須把更多的加薪額存起來?

想像兩位投資人安妮芭比兩人的稅後年所得都是100,000美元,但是他們的每年儲蓄而不同啊,你每年把稅後所得的50 %以及50,000美元存起來芭比只能存10 %以及10,000美元,這意味著是安妮每年支出50,000美元,芭比每年支出90,000美元。

假設安妮和巴比都想在退休後維持相同的工作支出額(亦即維持相同的生活方式),那麼,安妮需要的錢比巴比少,因為她向來過開銷少的生活。所以說,過多的生活膨脹是很危險的。收入變化對你的支出型態造成的影響,才是重點。


儲蓄率較高的人若想按照原定時程退休,他們的所得增額中得存起來的比例將必須大於那些儲蓄率較低的人。


你應該把加薪額的多少部分存起來?

年報酬率、所得水準、所得成長率,這些數字的差異性的影響程度都不如儲蓄率。在做過所有計算和檢驗後,最重要的還是儲蓄率。

編按:儲蓄率代表了兩個意義,一個是日常開支有多大,一個才是存了多少錢

這個分析用了以下的假設:第一,你需要擁有25倍於你的年支出額的積蓄,才能安心退休;第二,你每年加薪3%;第三,你的資產每年成長4%(所有數字都是經過通膨率調整後的實質額)。

raw-image

圖5-1


假設絕大多數的儲蓄者儲蓄率落在10~25%的範圍內,那麼50%的限度是答案,把加薪額的50%存起來這個簡單的法則易於記住和執行:一半留給現在的你,一半給未來退休的你。

如同前面提到的兩倍規則。


第六章:你該不該舉債?


學者分析同時持有卡債和活期存款的人(亦即有積蓄的負債者)後,得出此發現。他們發現,這類有積蓄的負債者(borrower-savers)對於他們未來的信貸管道觀念通常異於他人。

換言之,那些擁有卡債和儲蓄的個人傾向擔心他們未來能否有錢的管道,因此,他們願意捨棄一些短期報酬(願意支付卡債利息),以降低將來沒有錢的長期風險。表面上看似愚蠢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有用的理財方法。

所以,對負債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其實是不對的。負債——不論什麼類別的負債,是一種財務工具,跟其他工具一樣,若妥善地使用,能對你的財務境況大有幫助;若使用不當,可能有害。


何時該考慮舉債?

1.為了降低風險

2.為了取得高於借款成本的報酬

在降低風險方面,負債可以被用來提供更多的流動性,使現金暢通無阻,或降低不確定性。舉例而言,有人可能選擇不提早還清房貸,手頭上留下更多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在這種情況下,負債提供的可選擇性或許比債務成本更值得。

舉債,把未來的固定付款流,可降低不確定性。例如,若你想住在某特定地區,申請房貸可以使你未來數10年的住屋成本變成固定成本。這債務使你不再需要擔心房租波動或是住房的保障性,因為你的未來付款已經是已知且不變的。

除了降低風險,舉債也可被用來創造高於借款成本的報酬。例如,付錢取得教育(學生貸款)、做小生意(企業貸款)或購屋(房貸),這些貸款成本可能低於用途本身最終創造的報酬。

若你的期望報酬率和借款成本差距太小,那麼,舉債可能是危險之舉。但當預期報酬大時,舉債可能改變你的人生,這點在貸款以取得高等教育方面,通常是正確的。


為什麼取得大學文憑多半是值得的?

儘管大學教育的成本不斷升高,擁有大學文憑者的終身收入仍然比只有高中學歷高出許多。

高中與大學文憑的年收入以36000美元兌上61000美元,這個差距每年雖然只有25000美元,但以40年的職涯來看,差距就來到100萬美元。

讀大學是否值得,須考慮終身所得溢額,這些代表的是大學教育的損益平衡點,理想上來說,你必須支付的比這還少才行。

在決定去讀某個學位成本是否值得時,你必須估計這學位將為你增加多少終身收入,再減去為了攻讀這學位而損失的所有收入。

所以,借錢去讀書以取得學位,通常是個容易的決定。但說到貸款購屋或創業,算盤就不是那麼好打了。

當然,這些計算只考慮舉債的財務性成本,舉債也可能涉及非財務性成本。

檢視有房貸的家計單位時,就未發現這種負債影響心理健康的關聯性。

金融負債相對於資產較高的感知的壓力和抑鬱程度較高,自我報告的一般健康狀況較差,舒張壓較高。

非房貸的金融負債對身心健康有害,你應該盡可能避免這種負債。

不過,在此並非指其他種類的負債不會導致壓力,得視你的個性而定。

花錢比較節省的學生對於信用卡卡債的憂慮程度較高,不論負債額多少都一樣。


舉債作為一種選擇

2019年時,有28%美國人有一筆非預期性支出,這種支出的平均額是3518美元。這金額不低,這是所得較低的家計單位會需要靠借錢來支應的原因。

若我們假設每年發生一筆‼️支出的機率為28%,那麼,五年間發生至少一筆緊急支出的機率為81%,十年間的這種機率則是96%!

不幸的是那些倚賴借錢來支應緊急支出的家計單位可能最終落入難以避開的惡性循環線上貸款平台借貸樹指出2018年年底13分之一的美國人仍然因為前一次他們無法指引的緊急支出而背債。

聯邦準備理事會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有35 %的美國佳績單位在人生中的某個10點經歷財務困境(亦即嚴重的債務拖欠)這35 %中的10 %佔了所有債務推薦事件的約半數對少部分的家計單位而言舉債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要。

我突顯這點是因為,若你正在考慮要不要舉債,那麼,舉債對你而言是一種選擇,你比你以為的還要幸運。


第七章 你該租房還是買房



擁有自宅不僅幫助你創造財富,還能幫助你建立社會性財富,提供養育一個家庭的穩固基礎,有些人認為這種情感性質的投資報酬是無價的。

根據消費者財務調查,2019年時美國的擁屋率為65 %檢視所得與財富水準較高的佳績單位他們的擁屋率更高。台灣超過85%

購買1棟房子的交易成本介於房價的兩%至11 %,因此,你應該要確定你將在這棟房子居住夠久的時間來彌補這些成本,務實起見我們選擇這範圍的中間點,假設購屋的交易成本是六%我們使用席勒所估計的美國房屋實質年報酬率0.6 %,這意味著的是,美國租屋通常得經過十年期增值,才足以彌補這六%的交易成本。

若你買得起,你購屋的放心程度更高,所以買得起指的是你能提供房價的20 %作為頭期款,並且把你的負債所得比維持在43 %以下,我選擇四三%這個比例是因為你的符合申請房貸資格的最高負債所得比,就是維持在43 %以下你的貸款違約風險會比較低。


負債/所得比=每月債款/每月所得


第八章:如何存錢以支付頭期款(及其他的大額購買)!


為什麼存錢的時間長短很重要

說到存錢以支付頭期款或其他高價商品現金是達成這目標的最安全途徑。

在存錢的過程中通膨每年都會使你的錢貶值幾個百分點,不過由於你只是存錢一段短時間幾年而已,這個影響還小。

在為大額購買而存錢方面,現金是最保險風險最低的方法。

若你需要存錢的期間比兩年還要長呢?現金的還是最佳的選擇嗎?當存錢的時程少於兩年時,只有現金可能是最佳選擇因為你的錢可能會發生的風險較低,就這種情況來說我詢問的那些財務顧問的直覺是正確的。

但是一五年期的存錢進度來看,現在不在是多存一兩個月的錢就能彌補通膨的影響平均需要多存幾個月的錢才能彌補影響達成存款目標

三年短那就只有現金,若存錢時程超過三年那就投資債券

把這個法則套用在整段歷史進程你將會發現,你的36個月存錢目標,若是採用債券形式的儲蓄,將花費37個月;若採用現金形式的儲蓄將花約39個月,這是一個不錯的經驗法則。有歷史的佐證不論是高通膨時期低通膨時期我介於期間都適用。


為什麼時程是最重要的因素?

當你要為大額購買而存錢時,應該採用哪種形式儲蓄——依存錢時間也長短而定。


第九章:你何時可以退休


最簡單的法則就是四%法則退休人士每年可以提領四%的投資資產債券與股票各半至少30年都不致把錢花光。

財務規劃專家麥克基茲對4%法則的進行回溯至1870年的分析後發現。30年後財富增加為五倍的情形,比花光投資本金的情形更常見,所以你需要的總退休儲蓄是你退休後第一年的預期支出的25倍。

4%法則雖然簡單仍有不贊同之法則的人,例如一個常見的反對論點是:這法則提出之時債券的殖利率和股票的股息殖利率高於他們現金的報酬,因此一些財經專家人士認為四%法則不再使用,可是在低通膨環境下你的提領增加速度也慢得多,因此可以彌補你忽視不了的較低投資回報率,不過我雖然很喜歡四%法則,但他的假設是退休人士的支出將時日保持穩定,當我們檢視實證資料後發現人們越老時,支出越少,此外這支出的減少中有大部分發生與服飾與服務房貸償還以及交通的類別。波士頓退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檢視已退休的家計單位的支出行為後發現退休後的家計單位的支出通常每年減少一%。


跨越點法則

決定你何時退休的另一種方法是找出你每個月投資收益大於你的每月支出的那一點,這就是所謂的跨越點,因為跨越點法則可以用來代表任何年齡的財務獨立。


跨越資產=每月支出/月投資報酬率

月投資報酬率=(1+年報酬率)(1/12)-1

raw-image



即便總結了以上的退休不同的概念後,實際上退休後你最大的煩惱不太可能是金錢

事實上對於多數退休人士,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堅持的社會支持的層面的影響大過財務近況。

有些人沒有工作之後在他們其他生活領域裡可能很難找到意義。決定退休也非只是一個財務性決定,他也是一個生活方式的決定,因此你想知道你何時可以退休?

必須想清楚你退休後要做什麼?

你將如何度過你的時間?

你將和哪些社會團體往來?

你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雖然金錢能解決你的許多問題,但無法解決你的所有問題金錢只是幫助你獲得人生中想要東西的一種工具,但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這才是困難的環節。


第二部:投資

為何你應該投資的三個理由

1.為將來的你自己而儲蓄

2.抗通膨,維持你的財富購買力

3.以財務資本取代你的人力資本

1.為了孩子而存錢,為了假期而存錢,或為了購屋而存錢,這些和儲蓄行為的改進沒有明顯的關聯性,但為了退休而存錢,則會明顯改進儲蓄行為。

2.你可以把通膨想成一種無形的稅,貨幣的所有人都必須支付這種稅,而且年年支付,卻不知不覺。他們的雜貨支出慢慢攀升。

https://blairbellecurve.com/one-million-dollars/

https://blairbellecurve.com/one-million-dollars/

圖10-1 通膨花多少時間使貨幣的購買力減半?


有一種抗通膨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投資。藉著擁有能夠歷經時日保持或提高購買力的資產,你可以成功地抵銷通膨的影響。

由於退休人士不工作,他們對抗通膨的唯一武器是資產增值,請你牢記這點,尤其是在接近退休時。

3.以財務資本取代你的人力資本

https://twitter.com/dollarsanddata/status/951463521908387840/photo/1

https://twitter.com/dollarsanddata/status/951463521908387840/photo/1


圖10-2 隨著年齡增長,你的金融資產應該取代你的人力資本


以上就是本書的書摘啦!我們下本書見

順帶一提,這本書的作者有自己的部落格以及社群網站,都會時時更新最新的理財建議與文章,都滿實用而且很值得閱讀的,非常推薦讀者朋友可以去瀏覽


https://ofdollarsanddata.com/


https://X.com/dollarsanddata


96會員
15內容數
指數投資 | 閱讀書評 | 金融研究 | 理財分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