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提到,多了以下幾點改變,使得一個菜籃族搖身一變,成為連續三年打敗大盤的主動投資者:
產業長期成長、獲利穩定、配息5%以上
0050、0056、中型100公司
月K低檔
每季檢視季報是否有異常
漲了有賺就賣一張、跌了一段就攤一張以下就來一條一條看是否真的如表面這麼簡單:
會列出0050、0056、中型100等作為篩選條件,推測應該是公司市值夠大,比較不容易遭遇一時逆風而週轉不靈,小散戶要凹也比較不容易凹到下市。
K線有分日K、周K、月K,分別代表短、中、長期的個股股價趨勢,通常月K低檔(KD<20)的股票拉開個股報價應該都會處於低檔狀態。而買股票時其所在的位階,大概就決定了這筆交易的成功與否,即使所有買進的理由事後來看都是錯的,只要買對了位階,就不容易賠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K線會有所謂低檔鈍化的情況出現,也就是一低還有一低低,所以買進後可能會發現K線持續在低檔好長一段時間。這邊稍微修改一下,月K低檔時列入備選清單,可以採取分批買入方式,或是等待月K出現轉折時再一筆買入。
這應該就是基本要做的功課,至少要確認公司目前經營無異常,如果獲利下降是一次性業外造成或是單純外在大環境不好,基本上不算什麼大問題,如果是本業出現問題就要該斷就斷。另外一種獲利下降是會計帳上的認列資產減損,像是鴻海2023Q1業外有夏普認列資產減損、嘉聯益2023Q3也大量認列資產減損,通常這種會計帳上的認列並不影響公司的現金流,不過市場反應通常都是會先下跌一段,後須發展需要按照個股狀況判斷經營層在此時認列的目的再進行決策。
這條就比較玄了...漲多少要賣,跌多少要攤,完全取決於個人判斷,也很吃個人對個股的熟悉度。這邊預計進行的操作會是,月K低檔進場時分批,參考K線的支撐決定分批的價位。而上漲時的停利會參考K線的壓力、KD是否來到高檔和個股的漲幅,如果是牛皮股的,可以抓10~20%作為停利條件,看哪個停利條件先到。
分析完了改變菜籃族的幾個因素後,下一篇預計要寫的就是具體的執行計畫,並且開始列出備選清單,並且針對不熟的個股做些基本研究,藉此可以擴大自己的股票觀察池,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缺少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