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熱血騎車追雪:賞思源埡口與大屯山雪景的悸動

2023/12/2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直覺得今年冬天沒有往年冷,不過冬至前後一波波寒流馬不停蹄衝向台灣,思源埡口、太平山、玉山、雪山再次降雪,雖然想再熱血一次目睹高山雪景,出於行程跟安全考量還是打消念頭了,不過還是來回味一下兩年前追雪的那趟旅程。

2021年1月,連續兩週跑了思源埡口、北橫跟大屯山,連海拔1,000出頭的大屯山都降雪,可見當時的低溫更甚這波寒流。

大屯山降雪實屬難得。

大屯山降雪實屬難得。


天降白雪,一補四年前霸王寒流遺憾

「快訊!台7甲降雪,14:00後北橫管制⋯⋯」2020年12月31日,群組傳來了新聞消息。

「有點東西。」

「明天去嗎?」

「7:00羅馬公路集合?」

「好。」

就這樣,人生第一次追雪定案了,選在2021年的第一天。

還記得2016年台灣來了個霸王寒流,就連海拔300公尺的貓空都下起了冰霰,依然記得,當時平地只有4°C,更不用說陽明山上肯定下起了大雪。當時有沒有衝景?那是肯定的,與幾個朋友傻傻地騎著小小速可達到擎天崗就受不了了,衣物裝備不齊全、睡眠不足、飲食不夠,因此早早打了退堂鼓下山,一點雪都沒看到。

時隔四年,北台灣高山又迎來一次降雪,可不能再錯過這個機會了。有了前車之鑑,這次各方面都做足功課,接下來就只要安全騎車、祈求上天給個好天氣了。


賞雪注意事項

賞雪需要注意的是,不只保暖、還要能抗濕,如果騎車的話更要防風,一定要嚴裝以待,避免在山區或偏遠地方出現危險。

賞雪時要怎麼穿衣服?

  • 建議採洋蔥式穿法,上下半身皆然
  • 最內層是排汗衣,避免濕氣累積在身體裡,加速失溫
  • 中間層是保暖層,包含刷毛衣物、保暖背心與保暖外套等等,以抵抗低溫
  • 最外層則要具有防水(一般防潑水就夠)防風材質的機能衝鋒外套,尤其是騎機車衝雪景的格外要注意防風


賞雪時,四肢與頭部保暖怎麼做?

  • 手部:通常我會戴兩層:純保暖手套和防風手套,防風手套用於騎車時
  • 腳部:保暖的登山羊毛襪雖然價格有點高,但絕對值得
  • 頭部:必須是能蓋住耳朵的保暖戴毛帽,在寒冷天頭痛非常痛苦,也很危險;如果碰上下雪、冰霰或下雨,要再將雨衣的帽子戴上
  • 脖子:圍脖、面罩可以保護臉頰與鼻子,也可避免吸入過多冷空氣,建議戴上


賞雪要穿什麼鞋子?

強烈不建議穿一般布鞋,因為無法保暖、容易浸濕,最重要的是容易滑倒,雪鞋還是最佳選擇,或者雨靴也可勉強一用


車輛行駛要注意什麼?

首先當然是查明管制公告,另外路面通常容易結冰、易發生事故,胎壓、胎紋檢查是必要的,雪鏈更是不可少


賞雪時的特別注意事項

  • 盡量不要戴隱形眼鏡,可能會結凍黏住眼角膜
  • 健保卡與緊急備用藥品(頭痛藥、OK蹦等)都要準備好,以應對緊急突發狀況


東北季風前的要塞——思源埡口

本趟的目的地,是位於台7甲上的思源埡口。

相比武嶺、太平山等熱門旅遊景點,思源埡口相對容易抵達,不過目前也已經變成賞雪勝地了,小小山路邊常常停一排又一排的汽車,塞車、回堵現在已經是家常便飯。

思源埡口位在台中市與宜蘭縣交界處,是中央山脈南湖大山和雪山山脈交會的鞍部,也是蘭陽溪與大甲溪的分水嶺;海拔高度雖然只有1,948公尺,不過宜蘭地區地勢走向是由東北向西南抬升,冬季東北季風灌入位於風口的思源埡口,海洋氣流、蘭陽溪的水氣匯聚於此,常常是大霧天氣,也容易見到雲海風景,如果氣溫再低一些,雪景就會在這裡出現。

從羅馬公路抵達羅孚後,就接上了北橫公路台7線。撇除不知道何時會通車的中橫不說,相比南橫與北橫,我更喜歡南橫一點,因為北橫的復興、大溪一帶路小、車多,騎起來實在不舒服,不過宜蘭這一側的風景絕美,如果是從宜蘭市區走進大同鄉,映入眼簾的景色將從市區、農田再到蘭陽溪股和延綿山巒,走在台灣兩大山脈之間,心中真的會有種「台灣原來這麼美的悸動」。

北橫的支線台7甲線連接著中橫台8線,再往南走就是台14甲的武嶺,對許久未從東部進入武嶺的我來說,再次穿越群山慢慢往高處走,外頭雖冷,內心卻很熾熱。

從早上七點就開始騎車,歷經7個多小時抗風抗寒的遠征,終於來到思源埡口——果不其然,路邊語錄中央塞滿了想停車的人潮,不果我們一行小小機車隨便找個空位就行,不花時間、不佔空間也不浪費力氣。

騎著小小速可達上山追雪也是不容易。

騎著小小速可達上山追雪也是不容易。

山上起著大霧,天色白茫茫一片,而腳下的景色也因為雪和霧淞染成一片雪白,真正領略了何謂「冰天雪地」。思源埡口位在路邊,也沒有什麼制式化景點讓大家拍照,就是隨性走走看看,偶爾玩玩卡在樹葉上或路邊的雪,只不過伸手抓雪之前還是要三思一下,如妥你抓起來的是一大片混著青苔的雪,那可夠你受的了。

在思源埡口這邊,還有條通往電信基地台的小林道:720線林道,裡頭也沒什麼人潮,看起來也能擋擋霧氣,我們就在裡面賞起了雪景,瞬間的寧靜,真有種遺世而獨立的感覺。


穿越中橫——在大禹嶺巧遇奇萊雲海

凍得差不多後,原路返程回到溫暖的宜蘭市區休息一晚。原本隔天打算走北宜公路回家的,不過跟著一群瞎起哄的車友,怎麼可能如願?

「都來到這了,該走武嶺回家了吧。」他們如是說,我也不能怪誰,畢竟我也心動了。

如前所述,從宜蘭市區往中橫的風景變換,是一種從現代化走向原始森林的心靈洗滌,雖然天氣已經回暖,不過到思源埡口之前因為水氣還是很重,整趟都冰冷冷的,好在即將結束的連假也讓車輛少了些,行走上比較不會遇到走走停停的狀況。

翻過思源埡口進入梨山後,終於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思源埡口不愧是東北季風的要塞。

從梨山一路到合歡埡口大禹嶺的沿途風景都由農業所構成,包含果園、高山菜和茶園,這一段也正式進入中橫公路台8線,道路小條、蜿蜒崎嶇,可以想見中橫公路開闢時的艱辛;來到大禹嶺,代表正式進入南投與花蓮交界,而這裡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點,不僅聯通了東西段中橫公路,向南則接上了通往台14甲,在公路運輸為主的年代,這是很重要的中繼站。

來到大禹嶺,我停下了車,因為見識到了六景之一的奇萊雲海。大禹嶺與赫赫有名的奇萊山相望,底下是一片平穩的牛奶鍋,奇萊山因為夕陽餘暉照映得火紅,此景至今仍是我手機的桌布。

大禹嶺的奇萊雲海。

大禹嶺的奇萊雲海。


淡水八景:屯山積雪重現

看了雪景、賞了雲海,但這淌追雪之旅尚未結束。

「大屯山、面天山下雪了?」

「連坪林南山寺都管制上山,太扯了吧。」

元旦假期結束隔週週末,相同戲碼再次上演,不過這次更震撼——標高僅1,093公尺的大屯山降雪!真沒想過2016年的遺憾,竟然在兩週內完成,甚至還多加碼了思源埡口雪景。那天,台北就這麼一夜白了頭。

騎車上山時已經在路變看到了不少霧淞,在走過了無數次的陽金公路上竟然有雪,想想還是覺得不真實。礙於管制,要到山頂一覽大屯雪景,我們只能騎車到大屯山下的二子坪停車場,再慢慢走山便道上去。平時半小時的路程,因為低溫與淺眠,硬是多了將近一倍時間,不過路途中積雪厚度少說也有5公分,原來看國外踩雪的感覺是這樣的。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屯山積雪」就被列為了淡水八景之一,大屯山也不是沒下過雪,前前後後下過了約莫十次,甚至爬了一下歷史紀錄,台北測站在1900年2月13日測到零下0.2 °C,2016年的霸王寒流還只能算是小兒科!

究其原因,原來與負北極震盪效應有關。簡單來說,負北極震盪是因為暖空氣入侵至北極圈內,北極圈附近的冷空氣被擠出來往南走,因此增加高強度寒流的機率。不過今年這波降雪並不是負北極震盪造成的,2021年那一次才是。


2024還有沒有機會看到大雪紛飛的台灣,希望有機會了。

116會員
95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