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車去嘉義市後,再去阿里山玩、回程可去故宮南院或漁人碼頭看夕陽」,五年前,若問去嘉義市有什麼好玩?你大約會得到這樣的解答,一座走過路過的城市。作為大景點阿里山的入口城市,即使是在團客旅遊最盛行的那段時間,遊客們也僅是下榻一夜, 在飯店周圍購買一些伴手禮,一早便也匆匆的啟程。
過去熱門的觀光大景點都在嘉義縣,說不太出來值得專程來嘉義市的原因。如何從過路客觀光,發展為城市的深度旅行?
平日人們如往常一樣的上班、生活,而從週五晚上開始,便有遊客漸漸湧入街區巷弄,開啟熱鬧的週末。經過近年的努力,越來越多人專程來玩,嘉義市也成為了國人週末假日出遊重要選擇之一。
很多地方發展觀光,都期望從走馬看花變成深度旅遊,嘉義市近年的旅遊質變,有眾多因素加乘而成,更是多領域的共同合作,回顧過往發展軌跡,以城市的視野,每一年擇一項重要演變,試著描繪嘉義市蛻變歷程,也作為更多地方發展的參考。
清晨拉開鐵門、哼著歌,前往菜市場購買新鮮食材,隨著林聰明沙鍋魚頭林佳慧的身影,2019 年 Netflix 影集世界小吃亞洲篇:「台灣嘉義」,讓嘉義的小吃被全世界看見。
嘉義市的小吃文化本深植於市民心中,清晨可以逛東市場、中午來碗涼麵果汁消暑、下午買滷熟肉等著接小朋友下課,深夜有雞肉飯也不怕餓到。文化路、北興街、家樂福夜市等等,整個嘉義無處沒有美食等你來吃。
這樣屬於嘉義人的日常,隨著自媒體興起,蔡阿嘎開始介紹後,許多youtuber 及網紅都來嘉義拍小吃。透過一支支介紹嘉義市美食的影片,讓火雞肉飯、砂鍋魚頭、豆漿豆花、白醋涼麵、四味果汁等等,這些經濟實惠又美味的小吃,慢慢在全台的遊客心中,形成一套「嘉義組合」。
一波波網路討論嘉義小吃熱潮,讓嘉義成為繼台南之後,另一豐厚平民美食的旅遊選項。小吃快速成為嘉義市的代名詞,成為吸引人來嘉的重要理由。
使用在地美食來吸引遊客,在台灣是最常見也最快速有效的作法,可吸引到不同領域的受眾,美食很容易成為旅遊的最大公約數。但每次旅行能吃的小吃有限,透過美食來體驗在地有其極限,除了好吃之外,還得思考如何讓人能持續來、不斷來,這就仰賴深度旅行內容的發展。
盤點以往嘉義市的景點:蘭潭、仁義潭、噴水池等等,這些滲透進日常生活的場景,是市民不可或缺的點滴,然而對遊客來說卻是一次性拍照、很難持續深入體驗的景點。這樣的觀光淺碟景點,隨著美術館開館而有了改變。
建於1936(昭和11)年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之辦公廳舍,也在2020年改建成為嘉義市第一座美術館並盛大開幕,嘉美館以日式古蹟新建築的姿態溫柔融合木構造與當代建築設計,新舊融合、既是古蹟又有設計感,躍然成為嘉義新地標,除了吸引大量的年輕人來美術館拍照,更是在城市中創造停留。
嘉美館的開幕像是為城市的改變開啟篇章、象徵新旅遊的轉型:不只是快閃拍照,更帶領旅行者走入人文嘉義。美術館的改建大量使用木構造,讓昔日的「木都」文化再現;而美術館展出陳澄波、林玉山老師的畫作,也讓旅人體會「畫都」生活風韻。
梳理過去的歷史脈絡,再創造出新的人文與藝術體驗,都讓居民與旅人都覺得這座城市慢慢在改變。
用美食召喚遊客、以人文吸引駐足,2021年底舉辦在嘉義市的台灣設計展,轉動城市改變的齒輪。設計展打開空間,也打開了更多有歷史文化、極具旅遊潛力的場域:例如百年的林業製材所、世界唯二的賓夕凡尼亞的舊監獄、高粱酒的發源地嘉義舊酒廠(現文創園區)等等,讓遊客能更體驗深具文化底蘊的嘉義市。
設計展串連13 個散佈在嘉義市的場館,更首次以文化新絲路(從文創園區到製材所、銜接到舊監獄)做串連,以兩公里的範圍來體驗城市的小尺度。展館之間的短距離,讓旅客不選擇以快速的機車逛展,而是透過ubike、電動公車、步行在城市中穿梭,慢行前往散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有別於以往的快速走過,當人放慢腳步,能以不同的視野,進行更小尺度的探索,也創造新的慢節奏旅行體驗。
曾聽過一位回嘉的創業家說過:「設計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讓民間看見嘉義市的可能,嘉義市也可以是年輕的、有創意的,更讓我們感受到城市是有希望,給了我們更多信心,讓大家更願意回來」。
設計展開啟城市改變的動能,嘉義市特質也吸引青年創業,有趣的新店家數量爆棚,創造更多可讓旅人停留、增加探索的據點。
現在,每到週末便可以見到許多人在城市裡晃遊,除了小吃店依舊大排長龍、更多了在穿梭街區巷弄、在咖啡廳歇息之人;夜晚的文化路依舊熱鬧,卻多了來過了一夜、擠在東市場吃著早點、討論著明日去哪些地方探索的旅客。
2019用美食召喚遊客、2020以人文吸引駐足、2021設計展打開城市、也開啟小城慢旅節奏,在2022城市創業能量爆發助攻,來嘉義市深度玩個兩、三天都很過癮。
現在偶爾會遇到發點牢騷的嘉義人說:「假日都不想出門,到處都是人」,雖然唸阿唸,嘴角卻不自覺自信上揚,因為城市也一步步蛻變為更年輕好玩的地方。
(以上照片來自嘉義市政府)
(本文同步刊登於遠見雜誌城市學)https://city.gvm.com.tw/article/107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