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以不爭霸,天下莫能與之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1/07/30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1/7/30中國時報版14 多維新聞轉載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730000500-260109?chdtv


王毅外長與雪蔓副卿的天津「會見」一波三折;這場勉強得來的接觸,成果十分有限。


先是雪蔓已經在訪問日韓路上,美方不滿中方排定分管中美關係副外長進行「會談」,認為不對等,放話取消訪華。最後是各退一步,結束外訪的王毅到天津「會見」雪蔓,國務院則先發出新聞稿說雪蔓將會見國務委員王毅「與其他官員」。實際上的安排則是王毅在大會客廳「會見」並給美方「補課、畫底線」,副外長謝鋒仍照安排進行會議室的「會談」,提交議題清單。其間雪蔓直接提出新疆「種族滅絕」、香港民主、台海、南海、中國駭客議題,還要求北京配合調查武漢「實驗室病毒洩漏」,等於是把川普時的強硬主張,到中國又宣讀一遍。王、謝等則表明「任何國家都有選擇適合道路追求現代化」的權利,這才是「人類良知與公義」;中國是聯合國體系秩序的受益者,無意「賭美國的輸贏」或「取代美國」。王、謝的根本理念,仍是習近平多年前說的「互不折騰」與「太平洋足夠共存」;一語歸結,即「平視」美國。


其實在雪蔓到訪前,美中就沒有積極營造會談需要的氣氛。中國駐美大使崔天 凱六月離任,使美中關係降為代辦級,比美國在台的公使級還低。繼上月美軍搭載參議員訪台,本月又有兩架美國軍機降落松山。雪蔓出發前,立陶宛同意設立「臺灣代表處」,美國表示「歡迎」。美英航母前來中國周邊演習規劃頻傳,媒體亦持續刊出混雜謠言的「中國增建洲際飛彈地井」近200個(即便屬實,也僅達到美國核彈的十分之一)。中方則反制世衛變臉追究「實驗室洩漏」,又開始鼓吹調查2019年秋天美國流感病例與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生物實驗室,抨擊加拿大與澳洲的原住民受迫害。天津會談前,中美關係可謂跌到谷底;會談目標只能是「仍有接觸」而已。


中方媒體報導雪蔓同意「延續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是極少數兩國勉強設立的「護欄」,最低限度避免觸發戰爭。然而,且不說中美明年都有重要議程,決策者沒有對手先妥協,不可能示弱。中長期來看,各方都有人將美中權力的消長比擬為「史普尼克時刻」與「珍珠港時刻」。前者是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衛星,美國大驚獨霸不再,更積極投入太空與軍備競賽。後者是二戰前日本有雄踞東亞與西太平洋之勢,美國對日實施貿易戰,極限施壓逼日本「開第一槍」,得到宣戰的正當性。這兩個「時刻」背後的邏輯,就是天無雙日、海無二霸。對取代季辛吉、卜瑞哲的白邦瑞、余茂春、杜如松新典範來說,主權制度下的「平視」只是禮貌,多極共存更是歐洲外交史的陋習,都是不可認真的。


拜登仍算舊派外交的人物,但川普們虎視耽耽,他的團隊只能推著「護欄」繼續向前對華施壓。不過就算軍工複合體與外交少壯派企圖複製「珍珠港」,還是得注意阿富汗、伊拉克怎樣了,盟友真準備好了嗎?對中國來說,百年變局不只是美中權力外觀之變,還涉及「永遠在路上」的經濟社會治理之變。鄭州若沒有試行海綿城市,傷亡就不是幾百。資本粗放發展造成壟斷、綁架執政黨且危及資安,更是系統性危機。這些問題已經不是鄧小平「先富論」可以解決。


有學者認為,要使華府無法卡脖子,中國人均GDP至少要近美國半數。這固然不能繼續依賴外資而要轉向內循環,但除非「和平已到絕望關頭」,絕不能「邊打邊建」。要頂住珍珠港誘惑,不能僅靠黨紀與法制約束,還要靠「領導力」。就這一點來看,中國拒絕上位霸主,提倡互可否決、新舊並存的俱樂部式國際秩序,不僅是理性抉擇,也符合古老的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登及的沙龍
26會員
101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張登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2025/4/10 不同派別仍希望誘導這位帝王式的總統,實行他們各自心目中的美國大戰略。他們「逢君之惡」,表面上是協助總統實現關稅,實際上是在誘導川普提升「偉大」的境界。把川普的貿易戰,引向對華先發制人的霸權護持鬥爭,不是擦槍走火,反而是利用中、美兩個領袖的強人性格,實現高風險、高價值的戰略目標。
Thumbnail
2025/04/28
2025/4/10 不同派別仍希望誘導這位帝王式的總統,實行他們各自心目中的美國大戰略。他們「逢君之惡」,表面上是協助總統實現關稅,實際上是在誘導川普提升「偉大」的境界。把川普的貿易戰,引向對華先發制人的霸權護持鬥爭,不是擦槍走火,反而是利用中、美兩個領袖的強人性格,實現高風險、高價值的戰略目標。
Thumbnail
2025/04/05
2025/3/13 「黑暗啟蒙」如果實現,無疑將完全摧毀自由主義的內外秩序,催生出一種「後啟蒙」的黑暗秩序。而川普與萬斯則是這個高科技宰制過程的「加速者」。這些過去蟄伏在邊緣的想法像是陰謀論而被忽視,但它們有思想、有武器,且現在已登堂入室。從美國內生之「反動」的革命...
Thumbnail
2025/04/05
2025/3/13 「黑暗啟蒙」如果實現,無疑將完全摧毀自由主義的內外秩序,催生出一種「後啟蒙」的黑暗秩序。而川普與萬斯則是這個高科技宰制過程的「加速者」。這些過去蟄伏在邊緣的想法像是陰謀論而被忽視,但它們有思想、有武器,且現在已登堂入室。從美國內生之「反動」的革命...
Thumbnail
2025/03/20
2025/3/10 歷史的現實是,那個世界依靠的是美國擁有「一手好牌」,不用管其他玩家。好景不常,川普不得不對「牌」斤斤計較。與其他世界領袖的差別,只在於他把「牌」在外交史與機密檔案的邏輯,公開在全球的鏡頭前...
Thumbnail
2025/03/20
2025/3/10 歷史的現實是,那個世界依靠的是美國擁有「一手好牌」,不用管其他玩家。好景不常,川普不得不對「牌」斤斤計較。與其他世界領袖的差別,只在於他把「牌」在外交史與機密檔案的邏輯,公開在全球的鏡頭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00/12/25 日前貴報刊載旅美學人童振源關於以「未來一個中國」去「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建議;甚能兼顧各方立場。...要中共接受基本教義派的「獨立」,與要台灣接受中共版的「一國兩制」可能性都是零。然而未來一中的中間路線,則無限寬廣,就看智略、格局如何。此偉業之價值決不亞於「玉碎」的悲壯...
Thumbnail
2000/12/25 日前貴報刊載旅美學人童振源關於以「未來一個中國」去「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建議;甚能兼顧各方立場。...要中共接受基本教義派的「獨立」,與要台灣接受中共版的「一國兩制」可能性都是零。然而未來一中的中間路線,則無限寬廣,就看智略、格局如何。此偉業之價值決不亞於「玉碎」的悲壯...
Thumbnail
2021/3/12奈伊(Joseph Nye)近日撰文指明,美中權力移轉現象固然是事實,但雙方切忌過度自信與誇大恐懼,否則仍有夢遊(sleepwalking)掉進大戰的危險。尤其是美國正流行一些誇大自己沒落、或高估中國擴張能力的論點。
Thumbnail
2021/3/12奈伊(Joseph Nye)近日撰文指明,美中權力移轉現象固然是事實,但雙方切忌過度自信與誇大恐懼,否則仍有夢遊(sleepwalking)掉進大戰的危險。尤其是美國正流行一些誇大自己沒落、或高估中國擴張能力的論點。
Thumbnail
2021/4/25 華府同時出擊歐亞大陸兩強,很像戰國群雄聯軍討伐「兩個秦國」,場面可以浩大,目標很難落實。而與(西秦)俄國「結婚」必然要有「聘禮」,對霸主面子裡子也都不可行。那麼美國要爭取時間「中興」霸業,避免中國(東秦)趕超,最終上算,還是爭取離岸之樞紐地位。
Thumbnail
2021/4/25 華府同時出擊歐亞大陸兩強,很像戰國群雄聯軍討伐「兩個秦國」,場面可以浩大,目標很難落實。而與(西秦)俄國「結婚」必然要有「聘禮」,對霸主面子裡子也都不可行。那麼美國要爭取時間「中興」霸業,避免中國(東秦)趕超,最終上算,還是爭取離岸之樞紐地位。
Thumbnail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30 要頂住珍珠港誘惑,不能僅靠黨紀與法制約束,還要靠「領導力」。就這一點來看,中國拒絕上位霸主,提倡互可否決、新舊並存的俱樂部式國際秩序,不僅是理性抉擇,也符合古老的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Thumbnail
2021/07/30 要頂住珍珠港誘惑,不能僅靠黨紀與法制約束,還要靠「領導力」。就這一點來看,中國拒絕上位霸主,提倡互可否決、新舊並存的俱樂部式國際秩序,不僅是理性抉擇,也符合古老的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Thumbnail
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Thumbnail
2022/6/27 兩種持久戰開打,自由國際秩序將在這場鏖戰中變得日益模糊。我們能感知到的是,全球市場、全球科技、全球旅遊等過去以為低成本的生活模式已不可復返。這固然打擊了恐怖主義,卻使全球環境、全球能源、全球糧食、全球疫情都更難治理。目前只是無法預期會不會爆發「兩場」持久戰,會不會升級為熱戰。
Thumbnail
2022/6/27 兩種持久戰開打,自由國際秩序將在這場鏖戰中變得日益模糊。我們能感知到的是,全球市場、全球科技、全球旅遊等過去以為低成本的生活模式已不可復返。這固然打擊了恐怖主義,卻使全球環境、全球能源、全球糧食、全球疫情都更難治理。目前只是無法預期會不會爆發「兩場」持久戰,會不會升級為熱戰。
Thumbnail
2023/0907自由霸權並非總是坐等「珍珠港情境」水到渠成,也可以先用制裁向對手廣域包圍、極限施壓。若挑戰者因體質缺失競爭不過而自退,固然可一再「贏得冷戰」;如果挑戰者在地緣、經濟、政治競賽失去耐心,提前掉入「注定一戰」的陷阱,則不僅要承擔「開第一槍」的批判,且可能因人單力孤而敗戰。 
Thumbnail
2023/0907自由霸權並非總是坐等「珍珠港情境」水到渠成,也可以先用制裁向對手廣域包圍、極限施壓。若挑戰者因體質缺失競爭不過而自退,固然可一再「贏得冷戰」;如果挑戰者在地緣、經濟、政治競賽失去耐心,提前掉入「注定一戰」的陷阱,則不僅要承擔「開第一槍」的批判,且可能因人單力孤而敗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