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畢陳慧的《拾香紀 . 焚香紀》,內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悸動。
《拾香紀》是作者陳慧於1998年發表的作品,2023年12月出版的《拾香紀.焚香紀》,是結集2015年開始連載的專欄「異鄉人」成書。簡單地去理解,先有《拾香紀》才有後來的《焚香紀》。而這本書,也分為兩部份:拾香紀、焚香紀。
1998年,還沒有電子書的年代。《拾香紀》是曾經看過,現在很想加入電子書櫃裡收藏起來的其中一本書。
在回憶之中,《拾香紀》比起任何一本書都來得特別。
閱讀《拾香紀》的那一年,成為了校報編委成員,負責撰寫的封面故事,將會用於參與校際校報比賽。在毫無頭緒之時,讀了這本書而得到靈感,在比賽中得到了亞季。《拾香紀》帶來的,是高中時期閃閃發亮的一段回憶,和曾經有過的記者夢。
拾香紀透過連家,父母連城宋雲與十位兄弟姐妹的一生經歷,刻畫半部香港史。小說中主角拾香細思回想連家一家每個人各種不同的遭遇,扣連著香港史的重大事件:六七暴動、溫黛颱風襲港、香港小姐選美等…… 個人與社會集體記憶兩者緊密聯繫,連家的興衰起落也是香港的起伏縮影。拾回記憶,拾回愛。
故事始於四五十年代,連拾香父母連城宋雲在廣州到香港成家立業,終於1996年拾香因病早逝。由連拾香的第一人角度,說父母以及兄姐們的故事,連結了半世紀在香港發生過的大小事情,連家各人所經歷的,也是那一代人所經歷過的。
《拾香紀》和《焚香紀》以連拾香的退場作為分界線。
多年後,焚香紀接續拾香紀,講述的仍是同一個故事。以連家父親連城,十香戀愛的對象林佳為主角,以及其他《拾香紀》的第三代,接續描繪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兩地之間逐次累積的矛盾,個人經歷如同時代縮影,銳利描繪出今日香港人在自己鍾愛的城中,卻行走於焚毀後的荒土,異鄉人的感受。
這本書,除了把陳慧在專欄所寫的「異鄉人」結集成為《焚香紀》,更收錄了《拾香紀》,讓沒有看過前一部的人,可以更完整地閱讀。這麼一來,一次過滿足了兩個願望,看到新書之時,也圓了自己的心願,可以把《拾香紀》收到電子書櫃裡。
如同叫好叫座的劇集,在即將上映第二季/續集之時,追隨者必然會內心爭扎。因為喜歡,所以想看到故事的延續。但亦因為喜歡,更害怕期待會帶來失望。
讀完全書,感謝作者陳慧把故事延續下去,讓我們知道了拾香離開以後,連家各人的狀況。傷心,是必然的。但,日子還是要過。故事結尾,曲終人散,留下了一堆唏噓。
十香說,爸爸說過,好人步步生蓮。
林佳說,只是人要走過去,回頭過來,才知道身後是花還是焦土。
十香說,你還是要回去?
林佳說,縱是焦土,都是我走過的路。
《拾香紀》和《焚香紀》最大的分別,是前者很清晰地,以連拾香一人的角度,把連家上下各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後者則游走在連城、林佳、歐陽小灰之間,恍惚花瓶之中有三款不同的主花,既要配合周邊的襯花,主花之間亦要互相平衡,整體感覺才不會雜亂失焦。
過去的日子,確實是一片混亂。
連城、林佳、歐陽小灰剛好代表了三代人。連城這一輩,戰後來到百廢代興的小漁村,看見的是商機處處,是一個勤勞就能得到回報的年代。林佳生於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由昔日的小城巿變成國際金融中心,曾經這裡是紙醉金迷之地。最年輕一代,應該看騰芳的故事,但騰芳跟連家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著墨不及連家三代的歐陽小灰。「我經歷了這麼一段不復記憶的日子,他們告訴我,我做了許多我不應該做出來的事情。從此以,我沒有應該,也沒有不應該,縱使死蔭幽谷,我都會好好走下去,你保重。」故事裡這是騰芳最後一場說的話,大概也是年輕一代的心底話。
不怕暴露年齡的秘密,自己正是林佳的這一代,不像騰芳面前還有很多的選擇,也不像連城已歷盡風浪。人生,最怕就不上不下,卡在中間進退不得。當這條路越走越不對勁,回頭望縱是焦土,但也是自己走過的路。未來還有路要走,是焦土還是花已經不再重要,最差也只不過回頭一望仍然是焦土而已。看著林佳,不知道為什麼會想起 Beyond 的《灰色軌跡》。
衝不破牆壁
前路沒法看得清
再有哪些掙扎與被迫
踏著灰色的軌跡
盡是深淵的水影
讀完全書,感覺是唏噓。看到結尾,兩個故事拼湊出連城的一生,也就只有連城由《拾香紀》之初,能夠走到《焚香紀》的結尾。估摸著故事完結的年份,連城已經超過九十歲高齡。想到這裡,心裡有一種苦澀,連城的人生,看過興盛,目睹衰退,曾經可以力挽狂瀾,現在卻力不從心。苦,是看著一切的發生,自己什麼都做不到。還有,一家人由聚變散,一個一個離自己而去,無奈但又無可避免。
日子如常,齷齪繼續在暗處頑強滋長,每天仍在發生動搖價值觀的事情,不過連城不再獨自焦躁。連城說,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
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只有活著,才可以走到未來,才能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是焦土還是花。不管在城內城外,只有活著,才能擁有回憶,才能感受什麼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