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序言中所說「不是要你從事隨筆作家這職業,而是了解這樣的生活方式。」,看過之後,個人認為這本《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簡稱: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是作為喜歡寫作的人,特別是隨筆類型,必讀的一本作品。於我而言,沒有誇張的說,這本甚至是人生這個階段的解答之書。
在閱讀這本作品的時候,不難發現作者多次強調思考的重要性。一時好奇下,用上閱讀器的搜尋功能,得出「思考」二字在書中出現過 117 次的結果。常說寫作靈感來自生活,而作為隨筆作家,松浦彌太郎認為「寫作就是在沒有對錯空間裡反覆思索」,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透過不斷的反複思考,才能得出一篇一篇的作品。
英文有句俗諺「You are what you eat」, 意思是你吃什麼,從食物中吸收的,都會反映在身體與容貌裡。隨筆寫作就是「You are what you write」,從隨筆文章之中,都可以了解到作者對身邊所出現的種種,所引發出的一些思考和感想,立體展現出作者的生活態度、對事物的口味喜好、看事情的立場角度。
什麼是「隨筆」?松浦先生說「隨筆就是描寫個人心境的文章。」,隨筆跟日記、專欄不一樣,帶有著被閱讀的性質,去分享作者所發現的獨特見解、回顧著年月之間的各種改變、記錄一些不想遺忘的事情。還記得在開始寫方格子的時候,初心就是想自己多寫一點,把發現過的、遇見過的,在遺忘之前化成文字記錄下來,從而記住一些美好的東西。當看到作者說隨筆就是寫些不想忘記的事,就好像得到某種認同,默默成為繼續寫作的推動力。
也就是說,隨筆就是把自己腦袋裡的東西倒出來,在思考的過程之中,除了成就了文章作品,更可以加深對自己的了解。而人生並不可能一直維持情緒上的平靜,心情總會有起伏,思緒亦都有會紊亂的時候。松浦先生認為透過像隨筆作家一樣的不停動腦思考,過程中可以更了解自己、關注自己,達致讓身心健康、活得更好,甚至在面對難題之時,可以更果斷做出決定,做到「Doctor Yourself」。
在人生之中若遇上低潮或障礙,亦可以用上像隨筆作家的分析和思考力,試圖當作寫文章一樣把事情分析拆解,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著其意義和價值,以沉穩作應對,不讓情緒被綁架,學習以平靜去面對生活上的麻煩與痛苦。
所有事情都有其學習價值,所以要心懷感謝。
單憑著對寫作的喜愛,很容易便會陷入沒有靈感和迷失之中。還記得曾經讀過的《INPUT 最高學習法:激發最大學習效率的輸入大全》中所說「事實上輸入和輸出是一體兩面,關係就像車子左右兩邊的輪子一樣,缺一不可。缺乏輸入的人再怎麼努力輸出,頂多也只能做到貧乏的輸出。」寫作是輸出的一種方式,而閱讀就是相對的輸入方式。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不管是否專業作家,都會認同閱讀的重要性。不敢說是全部人,偶然還是會有天才橫空出世,但大部份的寫作者,都是需要透過持續閱讀,才能吸收更多來提升輸出質量。松浦彌太郎更覺得為了寫作更需要閱讀,認為「書不僅讓我們接觸到未知世界,也幫助我們審視自我,帶給我們創作的熱情與活力。」,確信閱讀是持續寫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當太喜歡一本書的時候,除了有太多的劃線筆記,也會有很多的啟發和聯想,結果到最後訊息量太多,下筆想寫點什麼的時候,卻不知從何說起。這幾乎是每次遇到很喜歡的作品時,都會重複的一個情況(無奈)。這篇分享文邊寫邊刪,始料不及地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才完成。而寫的過程之中,覺得自己蠻有趣的,能讀到一本喜歡的書,竟然就這麼高興,原來開心真的可以很簡單。若果要選出人生最喜歡的十本書,《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一定會在其中。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