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年輕化:品牌如何巧妙吸引年輕用戶|社群分析16

品牌年輕化:品牌如何巧妙吸引年輕用戶|社群分析1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何吸引品牌的年輕族群?如何留住更多年輕用戶?是各個品牌在制定行銷策略不可或缺的一環,最近我在研究不同品牌的年輕策略手法,本篇會記錄我觀察到的兩個行銷重點,解析品牌如何透過「社群標籤化、價值具現化」來成功吸引年輕使用者。

raw-image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對社群行銷、行銷企劃、社群分析、行銷創意有興趣的朋友

一、社群標籤化:將用戶貼上標籤

「貼標籤、分類族群」是現代行銷的一個方式,品牌透過遊戲、測驗、產品定位,將參與的消費者定位成一個特定的社群,讓目標用戶被貼上一個標籤。

最近比較常見的是有些品牌會使用「超開放實驗室 OOOPEN Lab」的模組服務,根據 MBTI 16 型人格測驗設計不同的心理測驗遊戲,像是 CakeResume 和 Dcard 推出的「求職新手村」,或是國家兩廳院推出的「內心的暗黑小怪獸」

圖片來源:超開放實驗室 OOOPEN Lab

圖片來源:超開放實驗室 OOOPEN Lab

使用者參與後,會獲得一個測驗結果,如下示意圖,從圖片可以獲得的資訊像是:

  1. 特色關鍵字:針對該測驗的關鍵字,像是 #創意點子王、#分析推理王
  2. 相關建議:針對該測驗的後續建議,像是適合職位、開運小物、求職指南
  3. 族群分類:適合和不適合相處的族群,像是合拍同事、只是同事

⠀⠀

我認為這類型的心理測驗、標籤設計有幾個貼近年輕族群的特色:

  1. 表達自我風格:透過快速測驗就能獲得標籤,並能藉由測驗結果向社群展現自我風格、尋求認同,這個是年輕族群的特徵之一。
  2. 增加口碑流量:多數測驗都會從品牌粉專、KOL 的 IG 限時動態開始分享,由粉絲陸續擴散到年輕朋友圈。
  3. 串聯品牌特色:測驗結尾通常會帶入明確的 Call to action(CTA),例如求職測驗就會連結到找工作、其他測驗就會連結到購買特定商品。

⠀⠀

能不能有效為品牌帶來「年輕用戶註冊數」這個要依各品牌的實際數據為準,但以年輕族群的「曝光度、討論度、互動數」來說,我認為這個方式可以用低成本就換得不錯的廣告效果。

⠀⠀


⠀⠀

二、價值具現化:給用戶具體內容

「給年輕用戶實際的價值」也是一個吸引年輕族群的方式,價值可以分成「具體、虛擬」,具體像是優惠券、點數、回饋金、贈品,虛擬則像是數位證明、數位形象、校園大使、冠名、標籤等。

⠀⠀

以台新數位銀行 Richart 為例,從上線後就是年輕族群的熱門開戶選擇之一,根據用戶回饋可總結三大點:

  1. 儲蓄:最高 1% 活儲利率,讓小資族願意存錢
  2. 投資:NT10 即可投資,打破理財高門檻的印象
  3. 回饋:GoGo 信用卡最高 3.5% 回饋現金,直接入帳

而虛擬價值來說,近期各大品牌開始招募校園大使,像是 LINE WEBTOON、中租零卡、Skyline、Uniqulo、KKBOX、聯合利華,通常校園大使可以帶給年輕用戶的價值像是:

  1. 履歷作品:有些校園大使會執行公司內的專案,像是社群行銷、活動策畫、影音製作等,因此可以用彈性時間累積作品。
  2. 職場技能:有些會安排 Mentor 進行專案輔導,因此可以每 1–2 週獲得反饋。
  3. 跨校人脈:通常校園大使會是鄰近縣市為一組,因此可以認識更多同樣理念或社團幹部。

⠀⠀

對於企業來說,可以接觸到更多年輕族群的管道像是:

  1. 職涯活動:最常見是請校園大使舉辦校園講座、校園行銷宣傳,藉由學生在校園內增加新註冊數。
  2. 口碑曝光:校園大使在任務期間會需要分享活動、或是完成指定任務,通常會與「發文打卡」有關,可以觸及到更多年輕族群。
  3. 校園專案:可以由校園大使規劃專案,並透過學生訪談、學生問卷第一手掌握年輕族群的想法,推出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專案。

價值以「具體、虛擬」來分,前者幾乎是投入資金,直接給用戶實質回饋,後者則是投入時間來提供用戶參與感,兩者以目前看到的品牌來說都有成功案例,端看企業在當下可運用的資源。

⠀⠀


⠀⠀

三、總結

雖然「品牌年輕化」這個議題已經講好幾年了,但市面上的文章多半都是大品牌的成功案例,像是台新銀行 Richart、全聯經濟美學、國泰銀行 Cube、永豐 DAWHO 卡,最近我會再找找有沒有中小品牌有針對年輕人的、且真的驗證是有效過的行銷企劃,若有找到再寫成紀錄文章。

若對行銷系列有興趣也可以持續觀看:

avatar-img
張家惟 Evan Chang的沙龍
102會員
180內容數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期參與了不少社群,有的是原本都透過 Discord、電子報來交流,後來舉辦線下活動,有的是長期就經營線下社群,有的是透過定期課程凝聚的社群,這篇想記錄我在各自社群看到的共通點:記憶、意義、回憶。
從 2018 年開始,桌上型日曆的募資專案雨後春筍,2021 年有 30–40 本、2022 年預計有 60–80 本,這麼多日曆到底怎麼選?不同日曆又在玩什麼?這篇文純粹紀錄 (1) 日曆常見分類、(2) 日曆品牌定位、(3) 日曆方案設計。 一、日曆常見分類 舊日曆最大功能是「提醒日期」,有些會
在群眾集資平台擔任平台顧問時,很常收到提案團隊詢問該怎麼規畫行銷方案,因此這篇會簡略說明一檔群眾集資/募資專案的社群行銷規劃,包含 (1) 規劃目的、(2) 策略方向、(3) 執行範例。
近期因為職務需要,我準備重拾過往經營社群的技能,因此這篇想回頭檢視過往我在大學期間所參與的各項社群,以及我自己到目前是如何看待社群經營,如何經營群體。
近期參與了不少社群,有的是原本都透過 Discord、電子報來交流,後來舉辦線下活動,有的是長期就經營線下社群,有的是透過定期課程凝聚的社群,這篇想記錄我在各自社群看到的共通點:記憶、意義、回憶。
從 2018 年開始,桌上型日曆的募資專案雨後春筍,2021 年有 30–40 本、2022 年預計有 60–80 本,這麼多日曆到底怎麼選?不同日曆又在玩什麼?這篇文純粹紀錄 (1) 日曆常見分類、(2) 日曆品牌定位、(3) 日曆方案設計。 一、日曆常見分類 舊日曆最大功能是「提醒日期」,有些會
在群眾集資平台擔任平台顧問時,很常收到提案團隊詢問該怎麼規畫行銷方案,因此這篇會簡略說明一檔群眾集資/募資專案的社群行銷規劃,包含 (1) 規劃目的、(2) 策略方向、(3) 執行範例。
近期因為職務需要,我準備重拾過往經營社群的技能,因此這篇想回頭檢視過往我在大學期間所參與的各項社群,以及我自己到目前是如何看待社群經營,如何經營群體。